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郡公、朱颔为延安郡公、虎古为武威郡公…”
群臣听的人人振奋。国公已经有六人了,郡公也有十五人了。
吴镇楼继续念道:“…韩韶为江阴县侯、瞿世为夏河县侯、辛苦为凤凰县侯、刘大刀为永昌县侯、刘卫泰为康乐县侯、萧北为云梦县侯…”
县侯二十四人!
“…颜隼为青菱乡侯、颜仝为姜营乡侯、阿山为壶山乡侯、李签为华池乡侯…”
乡侯也是二十四人。
为何颜隼和颜仝这样的老侍卫,如今也都是营帅,却只封了乡侯?
因为他们的父亲,都烈和乌图都已经封了郡公!
他们两家,属于大唐唯二的一门双爵位!
等到都烈和乌图死了,颜隼和颜仝不但可以各自继承其父的爵位,他们的乡侯,也可以留给一个儿子。
所以他们自己的爵位不太高。
可这大唐唯二的一门双爵,都烈家和乌图家却完全当得起。
因为,他们是最早的元从!
ps:蟹蟹大家支持,晚安,注意身体!天热了哦。
第1003、1004节 开国勋贵与国同休
最后,五等爵位共封二百四十人,两等勋爵共封一百二十人。这加起来,大唐开国勋贵刚好三百六十人。
开国勋贵,全部世袭罔替!
就算最低的七品云骑尉,也能代代世袭。不过,按照《大唐典律·爵典》的规定,世袭者必须要经过基本考试,不合格的,不予袭爵。另外,失贞叛道者,轻则降爵递减,重则革除爵位。
从一品国公到七品云骑尉,这三百六十人就是与国同休的勋贵阶层。他们的薪俸由皇室支给,不走国库。这样就保证勋贵阶层牢牢和皇室绑在一起,成为皇室最核心的基本盘。
这个数量,多不多呢?
可以说,大唐的世爵数量,比明朝少得多了。
明朝世袭罔替的可不止公侯伯三等爵位,光是世袭罔替的都指挥、指挥使、同知、佥事、千户官、百户官等,就何止千人。比如戚继光,就世袭四品佥事。
认为明朝世爵少,纯粹是个误解。明朝开国世爵不但不少,还是历代之最。很多人认为明朝开国世爵少,那是因为只计算了公侯伯,没有计算伯爵以下的都督,指挥使等世职。
除此之外,明朝世职的增加也很快。
因为明朝还有一个不小的世职体系:朝天女户。
明朝受元朝影响不小,比如殉葬制度。而为皇帝和太后殉葬的女子,其家属被称为“朝天女户”。殉葬宫女的父兄,都要封赏世袭罔替的世职,最小的也是百户官。
截止正统帝(明英宗)废除殉葬制度,朝天女户总有数百户,这又增加了大量世袭罔替的职位。
这么多的中低级世爵,也是要俸禄的。明朝不光要养庞大的宗室,还要养数量巨大的世爵。
明朝的财政压力可想而知。
李洛和崔秀宁充分汲取了明朝的教训,爵位制度就先进多了。
首先,除了越王李律等三个开国亲王是世袭罔替之外,从二代之君开始,后世所有皇子不一定都能封亲王,可能只封郡王。而且,原则上一律爵位递减,不像开国亲王那样世袭罔替。
除非,能分封到海外做诸侯国君。
从这个意义上讲,后世一个等闲皇子皇孙的爵位,还没有一个世袭罔替的开国公候爵位值钱。
这种爵位制度,能将宗室和功臣贵族的俸禄开支控制在很小的范围之内,不会影响到国家财政,也不会太影响皇帝内库。
眼下所有功臣世职,不过三百六十,就算后世缓慢增长,几百年后也增长不了多少,五六百人顶天了。
那么,大唐勋贵的待遇如何呢?
一句话概括,不如先秦两汉,强过唐宋明清。
大唐土地国有,任何人只有使用权,勋贵当然没有封地,但是有封邑。
封邑也就是庄园爵田,世代拥有使用权。但是不能像封地那样封君可以自成小国。
封邑上的劳动力,主要是朝廷分配的官奴,勋贵有使用权和管理权,却没有任意处置的权力。
如此一来,既保证了勋贵的经济利益和地位,又限制了他们,让他们无法扩张土地,垄断田亩。
为了不把勋贵宗室当猪养,《爵典》还规定他们可以自由出仕。通过科举、报考学宫、从军、选充侍卫等方式做官,而且有官职或有功者优先袭爵。
勋贵还有一项重要的职责,那就是必要时率领家兵护卫天子。平时监视地方的吏治和道治教化,作为国民的礼仪典范,但不能干扰地方政务军务。
同时所有勋贵的家政家风,也受到地方官员的监督。
三百六十名开国勋贵,超过八成是江华和海东时期的元从。不到两成是起兵后加入李唐阵营的。
这充分说明,光跟对老板还不行,还要跟的早。
没有爵位的人,小有功劳的也都升官提衔。就算没有功劳只有苦劳的,也都有赏赐。
朝廷上下,满朝文武,可谓皆大欢喜。
天下一太平,立功机会大减,爵位数量也很难增长了。
不过,接下来天子的一些很特别的封爵,让百官都有些愕然。
就是念圣旨的吴镇楼,念起来也有点神色不自然了。
“…是以草木山川皆有灵哉。今封昆仑山为华夏神圣太皇;封黄河为华夏慈圣太后。”
这也就罢了,封昆仑山和黄河为华夏太皇和太后,其实还不奇怪。
奇怪的是,陛下竟然还封了皇后陛下老家青州崂山墨水河弯的一颗银杏树,封那株银杏树为参天公。
但是,别说一棵银杏树了,就算一株草,陛下要封为参天公,那就是参天公。
陛下乃天降圣人。陛下这么做,自然有陛下的道理。
这一道圣旨,倒是提醒了有心人。
晋爵大朝会结束了,李洛宣布退大朝,改为常朝。
五品以下官员出宫,五品以及五品以上,又离开大朝会专用的含元殿,来到召开常朝的宣政殿。
常朝又开始了。
首先华池乡侯、鸿胪寺卿李签出列奏道:“启奏陛下,古来天下一统,天子多要封禅泰山。今陛下再开天日,功莫大焉,微臣请圣驾东巡,封禅岱岳。”
韦素也出列道:“大鸿胪之言,善哉!陛下之功业,远迈秦皇汉武,当此之时,应该东巡封禅了。臣请明年春,东巡封禅。否则,天下人不忍陛下之谦。”
群臣纷纷出言附和,认为要是陛下不东巡封禅,那就太对不起自己了,百姓们都觉得不忍心。
李洛摸着小胡子,冠冕上的十二旈玉珠微微摇摆,“诸卿之心,朕岂不知。只是,朕之功业虽能行封禅之礼,可朕数月前北巡,这东巡就暂作罢。中原和齐鲁,恢复不过两年多,可谓百废俱兴,东巡之事,还是过个三年五载再说吧。”
群臣还以为天子客气,再三恳请,而皇帝“终不允”。
不是李洛不喜欢封禅,而是他这些年就像马上天子一样东奔西走,在京的日子实在不多,真的有些累了。
“眼下有两件大事,朕才最为关心。”李洛说道。
“这第一件事嘛,还是赋税。马上就腊月了,洪武六年眼看就要翻过去,朝廷的收入,财部该是心中有数了吧?”
财部尚书出列回答:“回陛下话,大概的数目是估摸出来了。可大唐地域广大,这秋税之统计,还有很多地方没有递交账目。最快,也要等到腊月底,才能有精当的数目出来。以臣估摸,洪武六年的国库收入,比洪武五年略少。”
李洛皱眉:“这是为何?今年年景不差,应该比去年更多一些才是。”
财部尚书解释道:“陛下勿忧,这也是有缘由的。年初朝廷迁入长安,使得很多大商户,纷纷办理迁入长安事宜,影响了他们的生意。而且今年西征打了半年仗,东西商路贸易大减,出入阳关的商队只有去年的三成不到。这两个缘由,导致商税比去年略低。”
“还有就是,之前南迁的河北河东百姓,今年开始北归了。他们一时半会无法恢复生产,而河南的免费劳力又少了不少,这使得农税也比去年略低。”
“再就是,今年大唐对波斯和大食海(阿拉伯海)等地用兵,导致海贸受到影响,外国商船减少了大半,这瓷器、茶叶、丝绸、雪糖等大宗货物滞销,南海市舶司的关税也大减。”
“最后就是,就是…”财部尚书期期艾艾,似乎有难言之隐。
李洛道:“大司赋但说无妨,最后什么?”
财部尚书苦笑道:“这也是免不得的。因为太上皇驾崩,民间禁制嫁娶一月,禁止屠宰一月,禁止歌舞酒宴三月。这多少影响到民间的商事,商税又少了一些。不过,这是国礼,万万省不得。”
李洛明白了,点头称是,“原来减少的主要还是商税。农税倒是没怎么少,那朕就放心了。嗯,等到下月底,就知道到底少多少。可不能少的太多,不然朝廷的支出就难了。”
财部尚书笑道:“陛下所言极是。国库还欠着内库的钱,怎么也要三年内还清才是。”
“哈哈。”唐主乐了,“国库内库,本为一家。不急,国库慢慢还,大内暂时还不穷。横竖朕和皇后不要国库的利息就是。”
群臣听了,都是不由莞尔。
李洛端起龙案上的茶喝了一口,“再说第二件事,西域。大司马,西域战事,你给诸卿说说。”
“遵旨!”
都烈出列说道:“最新战报,嗯,那也是两三个月之前的事了,这里海太过遥远,消息传回的也慢。”
“大唐占了里海东岸和半个波斯。江太尉和陈太尉,以及武岩所部,在河中会师之后,再次兵分三路,扼守边界,消化新土。”
“几个月打下来,波斯元军损失惨重,元廷云南王再次被擒获。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