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由点及面,当堡垒多了之后,由三个或以上的堡垒连线,这样就能圈出一个属于己方实际能够控制的势力范围,说白了就是在地图上用城镇画点,连线,圈地。
圈地之后,那么最外围的一圈城镇连成的线,就相当于边陲,也叫做边防线,国防线。
等圈出一块地后,由几个城镇开始向领地内扫荡,杀光所有的凶猛野兽,和非己方管辖的部落,或是收编,或是贬为奴隶。
等防线之内的领地肃清之后,那么就可以往领地内派驻更多的人口,建设村落,扩大农作物的面积,和自然资源的开发。
这个时候驻守在里面城镇的士兵就没有什么用了,可以在这些内地的城镇留下一些治安警察类的兵种,或是少量的城防军,然后其余大部份兵力向边防线调离,组成边防军队,其主要责任就是巡逻边境线,防止一切敌人入侵,把有可能发生的危险挡在国门之外。
除了从内地抽调边军之外,还要在满足边防兵力的情况下,抽调野·战部队,继续在国境线外筑城,把防线一直往外推,逐步扩大国土占有面积。
等地盘大了之后,原来以城镇为最大的行政单位就不怎么合适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整合,比如三四个城镇组成一个县,三四个县组成一个郡,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市,再由三四个郡组成一个州,等同于现在的省,不过这都是后话。
以汉部落目前的状态,说什么州郡县都是白扯,顶多有几个城镇的镇长就不错了,而且目前还只有两个城池,理想是美好的,可现实却要一步一步的走,总结起来就是四句话:
脚踏实地做事,稳扎稳打发展,勤劳脱贫致富,贸易兴国安邦。
建国的思路理清了,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罗冲在等着新城区的建设,等着汉阳城的商品制造,等着游野把那些愿意投奔自己的联盟首脑带过来,以及那些用来造势登基的预言石板,那是他成为天命之子的佐证,其实这就跟刘邦斩白蛇一个意思,只是自己称帝的一个噱头而已。
汉部落在有条不紊的发展之中,为即将建立的帝国做着准备,而在遥远的西南海岛,鑫部落也在为造车大业而努力着,一方面准备种子和汉部落换取车辆样品,一方面努力研发自己的车辆。
值得一提的是,鑫部落的内部结构,已经进入了半私有制的模式,在部落总部的清泉谷之下,还有很多一两千人的小村落,统一受总部管辖,之所以说是半私有制,是因为他们自己种的粮食和蔬菜,以及养殖的家畜不用上交,全由自己分配,但是他们却没有私有的田产和房产,鑫部落暂时还没有发展到土地私有的模式。
这些百姓虽然没有分配固定的田地和房产,但是每当有人成家立业的时候,也会在村落的外围建造新的竹楼生活,私占土地并不受限制。
究其原因,说白了还是人少,虽然他们已经有了将近三万人,可是和他们占领的面积相比,荒地仍然有的是,想要建设新的房屋,那就自己找地方建,部落并不会统一建设房屋。
一般百姓想要建房的时候,就会请同村的邻居帮忙,不过建房的主家也要拿出一些粮食作为报酬,不是很多,但是建房期间管帮工吃饭是肯定的,如果是开垦新的田地,则是在现有的大田周边自己开垦,需要耕田用的牲畜和金属农具,则要拿着粮食和政府换购。
也就是说,鑫部落并不收农税,但是政府却独揽牲畜贸易和金属冶炼,百姓想要获得肉食,兽皮,金属制品,只能用粮食和政府交换,但是你占多少地,种多少粮食政府不管,一般百姓也是能种多少种多少,粮食越多,日子过的越好,就能换更多的东西。
另外关于牲畜方面,牛马是政府管控的,民间只有牛,没有马,想要牛那就拿粮食换,而且如果百姓自己养的牛下了小牛犊,也要上交政府,当然政府也会给出相应的补偿,总之就是不给你那么多牲畜就对了。
猪羊可以自己养殖,但是兽皮要上交,这应该就算是养殖税吧,然后百姓没有衣服穿,想要兽皮,还要拿猪羊或者粮食和政府换,百姓之间可以允许交换肉食,比如用粮食换肉,但是不允许交换活的牲畜。
这些制度可以说问题很大,但他们还并不是一个国家,原始时代的庞大部落,领导层能够想到这些主意来控制下面的族民就已经很优秀了,不过也能从这些制度中看出,鑫部落是一个很重视商业的部落,基本上政府的财政收入全都依靠对外贸易的牛马来获得,以及他们自己冶炼的金属。
就在竹岛的西北端,靠近西南海岸的一个村落里,鑫部落的好几个长老都正在这里研制车辆。
不远处的几个竹楼下面,还有妇女和孩子正坐在空地上干活儿,面前放着一个竹编的大簸箩,里面斜放着一条劈开的竹筒,妇女一手拿竹筒,一手拿着晒干的玉米往竹筒里面的竹节上搓,每搓一次就能搓下不少玉米粒。
旁边的小孩子也在干着相同的事情,似乎这就是他们平时的游戏一般,不过今天却有个例外,有不少孩子都跑去看那些长老研发车轮去了。
想要造车,那么最关键的一个零件就是车轮了,车轮的制作材料在这个时代,自然是以木头为好,金属的太重,陶轮太硬,不耐磨损,而且易碎,木头自然是上上之选,可是没有青铜,没有铁质工具,拿什么处理木头,这不现实啊。
不过这难不倒鑫部落的一众长老,还有那个曾经听说过牛车的商队队长,短短几天的时间,他们已经研发出来了两种车轮。
第339章 鑫部落的车轮(求票票求订阅)
一种是以长老们为首,刀劈斧凿做出来的实木车轮,说白了就是直接用铜斧在圆木上砍下来一个木头片,中间再钻个孔用来插车轴,这样的轮子制作简单,但也有缺点,那就是太重,而且很难做到一样大小。
另外这样的轮子也同样遇到了罗冲当时制作车轮的问题,这个大木头片切厚了自重就太重,不过转起来比较稳,毕竟抓地的接触面比较大嘛,就跟跑车轮胎似的。
如果切的比较薄一点,自重问题是解决了,车轮变轻了,但是车轮的稳定性就变差了,走起路来就跟罗冲当时做的那个一样,两边打摆子。
而且这样的实木车轮还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不能做的太大,因为它最大的直径就是圆木的直径,而超过一米的大树,他们根本就没办法干倒,就算用铜斧花几天的时间砍断了,也无法运输或者劈砍出一个木片车轮。
再说了,就算他们真的能切出直径一米的木片车轮,那么半径也才半米,也就是说车轴的高度是半米,而车架又要安装在车轴上,可以想象出这辆车的底盘会有多低,根本就不适合牛马托运。
不过这挡不住他们的发明创造,实木车轮做不了大车,但是做小车还是没问题的,几位长老充分发挥想象力,最后居然用竹子做支架,木片为车轮,做出了鑫部落的第一辆独轮车。
这独轮车是两个人推着走的,一个人在前面扶着两个把手,顺便用绳子拉,另一个人在后面往前推。
这样虽然耗费两个人力,但是比起挑扁担来说要省力不少,至于为什么要用两个人,是因为他们发现如果给独轮车装上一定重量的货物之后,就很难操控车子的平衡。
什么?有人说弄两个轮子?不是他们不懂两个轮子更稳的道理,而是他们根本没办法做出两个直径一样大的木片轮子。
另一种就是以商队队长为首制作的车轮,看起来和汉部落的车轮很像,实际上只是个样子货而已。
商队的小队长听说过牛车的具体细节,自然也知道车轮的构造,车轮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轮芯,就是那个套轴的地方,二是用来支撑的发条,三是车轮外圈。
小队长先是砍来一些细一点的竹子,挑出一样粗细的备用,把这些细竹竿截成一样的长短,用来当作支撑轮子的发条使用,然后制作轮芯的时候就遇到了麻烦,他无法精确的制作出木头的轮芯,另外的也没有合适的工具,不过这难不住他。
小队长很快想到了一个主意,那就是用泥土来做轮芯,轮芯是车轮最复杂的一个零件,它要同时连接发条和车轴,不仅要在水平方向开一个插车轴的孔,还要在外径上等分出很多插接发条的孔,那么复杂的一个零件,小队长干脆用泥巴捏了一个,然后再烧制成陶器零件。
有了陶制的轮芯,接下来就好办了,发条都是现成的,直接把细竹竿插上就好,最后的外圈,小队长则是选用一种外壁比较厚的竹子制作。
挑选粗细合适的厚竹子,然后也不要劈开,直接用火烤弯,逐步弯成一个圈,然后平均分好发条的位置,再用铜锥子烧红之后在竹竿上钻洞,最后把外圈连接上就好了。
这样做出来的车轮很精致,而且想要多大就能做多大,自重也很轻,毕竟除了一个陶土做的轮芯,剩下的材料可都是竹子做的。
不过这样的竹子车轮虽然满足了制作大车的需要,但是它同样有缺点,首先就是强度不够,也就是不够结实。
竹轮制作的大车,装载一些轻型的东西还算没问题,可是如果的装的太重了,轮子就会变形,甚至崩裂,就连那个陶制的轮芯也忍不住吐槽一下,那种陶制的零件实在太脆了,硬度又那么高,如果车上装了重物,在行进的时候稍微颠簸一下,陶土做的轮芯就有崩碎的危险,实在是因为陶器没有一点的缓冲余地。
再有一点就是车轮打滑,而且挑路挑的厉害,可以想象一下,他那个竹子车轮是用整根的竹子制成的,最外面的一圈只是用火烤了一下,可是竹子的外表有多光滑,这还不知道吗?
车轮表面太光滑直接就导致了抓地力差,摩擦力很小,走起路来不打滑就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