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姚崇义站了起来,走到一台陈文带来的仪器旁边,在上面拨弄了一下。
这是一台冲击测试仪,核心部件是一个悬吊的钢摆锤,受到外力冲击时,摆锤会摆高。显然,冲击越大,摆高的高度也会越大,据此可以反推出冲击能量。这台设备正是陈文的小组负责研发制造的,之前是用于测试火枪铅弹的动能的,为新枪的设计做出了卓越贡献,现在又一次被姚崇义订购了几十台,连陈文本人也被要来了。
姚崇义将摆锤拉高,随着它的升高,转轴处的棘轮也随之转动,带动仪表盘上的指针顺时针摆动。最终当他将手拿开后,棘轮卡住,将摆锤停止在了最高处,指针也停住,便于直观读取数据。
他玩味地说道:“虽然只能测小能量,但小能量未必不能体现出大能量。走,那边也该准备得差不多了,去看看吧。”
陈文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拎起包,跟着他去了另一个实验室。
“嚯,好大一门炮!”
实验室位于金口堡西边山脚下,内里首先吸引陈文眼球的,是摆在正中的一门巨大而粗壮的铜炮,炮口对着的那面墙开了个大洞,可以看见外面的靶子。
嗯,不过,怎么说呢,这门炮一看就设计得不怎么样,从炮尾到炮口不是渐细的而是一般粗细,浪费了大量材料,如果放到战场上非得被人骂死不可。
炮旁边,工业部的左武卫正带着几个研究生在旁边整备着一些仪器,听到他俩的动静,转过身来打了个招呼。“哟,来了啊。”
左武卫是真正的科班出身,穿越前在航天口某企业任职,知识扎实,对近代军事装备很有研究。说起来,他也是工业部一个扫地僧式的人物,经常在难题出现时抛出一个解决方案,然后又飘然离去,神龙见首不见尾,也是传奇,如今终于见到人了。
“左大,你在啊。”陈文打了招呼,又疑惑地看向这门炮,“这炮是怎么回事,不像是你的手笔啊,谁搞的?”
左武卫神秘地一笑:“还真就是我设计的。”
旁边的姚崇义走上来,说道:“别奇怪了,这是实验用炮,就是特意铸成这样的,好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
“对啊,你来仔细看。”
随着姚崇义的指点,陈文发现了端倪。原来这门炮的侧面从头到尾按固定间隔钻了二十四个小孔,在侧面形成了一道直线,而每个小孔对应的位置,都放置着一台他制造的冲击测试仪。
不用他们讲解,陈文也明白了:“哦,我明白了。”
他顺手从旁边抄起一个装着许多小铅弹的匣子,拿出一个往炮身上的小孔比划着:“这样每个孔都塞一颗,开炮的时候燃气就会进入孔中,把弹丸射出来,而弹丸的动能就能反馈出这一段的膛压有了膛压数据,就能针对性设计火炮了!所以前后壁厚都是一致的,不然小弹丸加速距离不一致,就会造成额外偏差了。”
左武卫竖起大拇指道:“就是这个道理。季国风他们之前用泥模炮测过膛压,开了个头,但泥模毕竟不能承受太多的装药,测试出来的结果不能完全体现真实情况。所以,我又设计了这套测试机构,用于模拟真实射击下的膛压好了,你赶紧来看看这些测试仪,看他们安装对了没有。”
陈文取出一套工具,先是对仪器的水平度测试了一番,又仔细对准了炮侧的孔,略略校正,最后拍着手道:“那还等什么,赶快开始吧!”
左武卫嘿嘿一笑,拿出一张密密麻麻的表格:“放心吧,不同燃速的火药,不同装药量,不同弹重这么多排列组合,有的测呢。陈文,我可跟季国风打过招呼了,把你借调了过来,你可得好好帮忙啊。”
几天后。
“轰!”“砰砰砰”
随着一声爆响,大炮弹向实验室外的靶场飞去,而炮身侧孔中的小弹丸也向侧面飞出,叮叮咚咚撞在冲击测试仪的钢锤上。
二十四杆钢锤如同千手观音一般向外展开,后高前低形成了一片如同海浪的景象。
陈文第一次见这副景象的时候还啧啧称奇,恨不得掏笔画下来,但重复了上百遍之后,也审美疲劳了,只是机械地看着研究生们上去记录数据、清理膛孔、维护设备。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吧。”一声令所有人都如释重负的声音传来,左武卫出现在了实验室中。
陈文举着数据本朝他喊道:“大哥啊,你可终于回来了。”
“辛苦你了!”左武卫嘿嘿笑着,接过他的数据,“嗯,干得很不错嘛。我看看,果然,还是在十五倍径的位置加速度开始有较大的衰减,看来还是这个倍径最合适了。”
陈文瞅了一眼:“虽然加速度衰减了,可也还有不小的正值,仍在继续加速,要是换一种慢燃火药,再长点也能利用起来。”
左武卫点点头:“舰炮可以再长点,但陆炮讲究功重比,还是算了,嗯”
“其实有现在这些数据,曲线已经可以画出来了。”他拿着笔在一张新纸上勾勒着,“前三分之一膛压衰减不大,得粗点,后面开始衰减,逐渐变细,但也不能一直细下去,接近炮口的时候得保持一段喏,十五倍径版就这样了。”
陈文接过去一看,哈哈笑道:“哈,这不是个酒瓶子吗?”
左武卫耸肩道:“这酒瓶子可够硬的。对了,其实都算到这地步了,有了壁厚,炮重也能估出来了方行,你过来算算!”
他随手招来一个研究生,把数据本交给了他。
这个方行也不含糊,一边念念有词一边在纸上列着算式:“青铜的密度算八千八吧,这一段厚105毫米,那就是最后加起来,咦,395公斤,还行啊。”
“快四百了吗?”左武卫接过去一看,计算过程没有纰漏,“接近上限了啊,虽然也达标了,但还是遗憾了点。按比例换算成铸铁的话,怕是要半吨多了。算了,先让老姚铸几门看看”
他又看向了金口湾北的方向:“新一期工程在搞了,看能不能从加工上再榨点出来。”
第179章 兵役制度 一
1259年,6月18日,中央市,五角堡。
此时已经临近大暑,天气炎热,在户外呆一会儿,汗水都能湿透衣服。在这样炎热的天气下,五角堡南边的空地上,仍有一个连的部队正在操练。
这个连是第二步兵营的第三连,因为当初防守平度要塞时,主动出击,表现卓越,在要塞的支援下打垮了姜思明留下来的上千垫后部队,为整场战役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战后受到了集体表彰,获得了“铁三连”称号。武备组试生产出的第一批“风暴”击发式火枪,也由这个连首先换装。
随着旁边军乐队有节奏的鼓点,士兵们不断做出前进、立定、左转、右转等热身动作,最后排出了一道三行横队。他们身上的红色战术背心,由于多次洗涤,不太牢靠的铁基染料已经流失了不少,颜色明显泛白了,很有点沧桑的感觉,但配合他们坚定的身形和死板的面孔,顿时有了一种精锐之师的感觉。
正在指挥的林宇见时候差不多了,喊了一声:“变阵,两行横队!”
鼓声骤然急促起来。
当前的三行横队,是每个排的三个班每班一行排成三行横队后,三个排再左中右连接到一起形成一道大横队。听到林宇的指令后,连长谢八斛将指令复述了一遍,左右两个排在排长的指挥下,分别向左右转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后停下。
“一排一班,向右转!”“齐步走!”
“一排三班,向左转!”“齐步走!”
一个排的三个班先是散开一段距离,然后每个班自己排成了两行横队,再分别前后移动,将一整个排变成了左中右三个班组成的两行横队。之后,三个排相互接近,形成了一整道两行横队。
但是,由于这些士兵手上拿的是最新的“风暴”击发火枪而不是旧式的“虾蛄”火绳枪,所以不需要隔出一米的安全距离,可以紧密地排列在一起,这一道两行横阵比起过去的三行横阵反而要短一些。
整个变阵过程,为了维持队形、避免失误,分解成了几十个小动作,分别由连、排、班三级指挥,很是繁琐,耗时也很长,只能在战斗之前用,接敌的时候是万万不能玩的。但是这样的变阵展现出的整齐划一的秩序性和纪律性,无疑对旁边围观的土包子们有着巨大的震慑效果。
“这天下竟然有这等精兵!”
“难怪,难怪姜万户也败得如此彻底!”
“这这,这才不过百人吧?若是满了万,岂不是燕京也可取得?”
“嘘,小声点。”
“不然不然,阵型整则整矣,然而如此单薄,若是遇上蒙古铁骑,岂不是一冲即破?”
林宇旁边站着十几个穿着绸缎衣衫、身宽体胖的士绅,原先只是来看个热闹,没想到看到了一场如此精妙的队列操演,被震了个目瞪口呆,交头接耳谈论起来。
林宇笑了笑,大手一挥,喊道:“全体都有,轮替射击,预备!”
风暴枪射速相对虾蛄枪大幅提升,由此也带来了战术的改变。
现在的射击方式经过简化,就只剩下齐射、轮射、自由射三种。自由射击不用解释,轮射就是按行前后逐次射击,齐射则是几行一起射击。
三行横阵的时候,轮射不太方便,一般是以排为单位依次齐射,像红绿灯一样,一个连的三个排逐次开火,以取得持续的火力输出。而两行阵的情况下轮射用得比较多,第一行射击完成,直接两行交换位置,第二行上前射击,第一行退后装填,简单易行,火力一波接一波,极其威猛,缺点就是容易被一点突破了。当然,随机应变,真到了战场上,该怎么射击,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的。
还有一种变通的战术,是三行阵的时候,蹲着的第一行不参与射击,只由站着的两行进行轮射或齐射,而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