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正义皱了皱眉头,但后面看到牛车平稳地将货物拉出了码头,引发周围商人和力工的围观和一片惊呼,心情还是愉悦了起来。
这一头牛后面拉了三个长条板车,上面装了差不多有五吨的货物。若是换了平地,那这个载重量肯定是想也不敢想的,但是现在这头牛似乎却仍然有余力的样子。单单这么一个车组,就相当于十匹马五辆车的运力,运能和性价比都惊人,要是
他回想一下,拉着陆平说道:“我看你们报上来的预算,这铁路修起来也不比高等级公路贵啊。不过你这条实验路也就是小打小闹,意思不大,不如,干脆,直接一路修到胶水河岸如何?”
陆平眼前一亮,拍着他说道:“说的好啊,首席!果然英雄所见略同!咱们就不该被后世经验束缚,后世铁路难修,那是因为征地太贵,还要钻山架桥,但是论修建成本,其实铁路是要比公路低的。我觉得嘛,咱现在这情况,地广人稀,应该参考美国的经验才对,你看,美国在十九世纪就修了几十万公里的铁路,但是到了二十世纪才开始大规模建设公路,这不说明问题吗?”
张正义一笑,说道:“你小子蹬鼻子上脸啊,别忘了,公路也是你的活啊!”
陆平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头,说道:“当然,公路也是重要的,不过,得分情况看嘛。像胶西、即墨那样的情况,人口众多,居住点分散,就还是修更灵活的公路比较好。但是就西站这运行模式,周围没什么居民,绝大多数运输需求都是两点之间的来回运输,简直是再适合铁路不过了!也别用这窄轨了,直接上一米五的标准轨吧!”
现在这条实验铁路,用的轨距是750,算是相当窄的。
当初建设交通部提出修建铁路计划的时候,大会里有不少人曾经为轨距争执过一番。有人认为应该延续后世的标准规矩1435;有人则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是“两匹马屁股决定的距离”,应该使用1500或者更宽的轨距,以适应未来的发展;甚至还有人主张宽达1800的,声称它因数多、好计算,而且泽被后世;有人则从成本考虑,认为现在条件所限,还是修一米左右的窄轨道比较现实。
嗯最后这个方案居然一度占了上风,毕竟省钱才是最重要啊。铁道宅们一看不好,要是被这帮外行定下了标准,以后这米轨上了规模,那新修的铁路岂不是还是要向它兼容?这是误国啊!
于是,他们联合提出了一个更省的方案,也就是现在这个750的半轨方案。虽然现在成本低,但是未来一定会遇到无可妥协的瓶颈,只能修建更宽的轨道,那时就能顺理成章采用一米五甚至更宽的轨距了。
张正义点头道:“有道理啊,那你提个方案,报上来吧。”
只是陆平脸一苦,说道:“不过,首席,这可得用二百吨钢啊,能批吗?上次我申请这十吨,都费了不少事呢。”
张正义又皱了皱眉头。大铁厂虽然月产百吨看上去不少,但是自己就得吃掉将近一半,各部门又都抢着要。尤其最近舰用的龙吟炮开始量产,又是一个吃铁大户,额度早早就分完了,该给谁不给谁呢?
他思索了一会儿,突然想到了什么,向陆平问道:“你预计这铁路修成之后,能有多少收益?”
陆平一听,开始绞尽脑汁地思考了起来:“先参考一下当前公路陆运的成本,就拿公交车说吧,一日营业额二百五十文,如果拿来拉货,一天就算能在这条线路上来回三趟,也不过运过去三吨货,每吨运费八十文。如果铁路运费低一些,每吨五十文,一月有一万吨的话,就是六百五十贯!”
张正义轻轻一笑,说道:“算得有点粗,不过大差不差。保守点估计,就算一年六千贯吧,也不少了,那既然这样,也能撑得起来了。你去申请一个乙类项目,专营这铁路项目,然后去跟大铁厂买铁,就算以民用价一公斤二百钱,二百吨花上五万多贯也就够了吧?再跟季国风要点优惠,我看一百五十钱也能拿下,那就更省了。这么运营个几年,成本也就收回来了。左手倒右手,这方案很容易通过的。钢铁产能还在扩产,未来也没这么紧了。”
五龙河大铁厂有一个人力锻造车间,大规模锻造铁器向外出售,由于用的是钢材,质量极佳,每公斤出厂价却只有二百文,只有普通铁器的两三倍,所以很受市场欢迎。去年销量逐月上涨,估计今年能倾销二三百吨,是一个超过了十万贯的巨大单一市场,商社最大的收入来源之一,所以即使这些钢材没用于商社自身建设,也没有人质疑。
张正义的意思是,让建设部以昂贵的民用价去争夺这个用钢份额,虽然相比无偿划拨的内部额度要耗费大量的账面资金,但是也能用无可辩驳的盈利来证明这个项目的可行性。
陆平初听,还被吓了一跳,但是越想越觉得其中有深意,不禁对张正义更加佩服起来:“首席,还是你有办法!”
张正义叹了口气,看了看东边中央市的方向,目光深邃地说道:“唉,也只能有一点做一点了,全面改革还不是时候啊,只能交给后人来做了。”
第257章 捕鲸
1261年,5月15日,立夏,登州。
“升烟了,北边!”
正在登州以北海域巡逻的小雪号上突然忙碌了起来,望斗上的瞭望手吹起了口哨,水手们有的开始升帆,有的操帆转向,操纵船只向东北方驶去。旁边四艘新式的单桅“闪光级”也借着风力疾驰而出,在小雪号的右侧拉出了一条长队。
此时,他们正北方的某个小岛上,正升起了乌黑的狼烟,烟柱直冲天际,令人无法不注意。嗯,这不是他们发现了什么敌人,而是探查到了鲸群的痕迹。
是的,鲸群。
渤海和黄海一带,是有不少鲸鱼活动的,不过不是那种巨大无比的深海鲸,只是比海豚大不了多少的小型鲸鱼。但即使是这种小鲸鱼,仍然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鲸脂可以制成优质的照明灯油和对于工业极为重要的润滑油,鲸皮是优质的防水材料,鲸骨是一种轻柔有韧性的支撑材料,鲸肉也是难得的蛋白质,可以说是浑身上下都是宝。
自从当初韩松他们偶然猎杀了一头小鲸鱼之后,海洋部就开始尝试着建立捕鲸产业。这个任务主要是第二舰队负责的,他们驻扎在北岸,平时没什么事,除了进行一些与辽东和高丽的贸易,就是出海寻找鲸鱼了,几年下来,也积累了一些对付鲸鱼的经验。
不过嘛,相比捕鲸,更大的难题是如何找到鲸鱼。
渤海和北黄海这一片,虽然在地图上看着不大,但仍然是茫茫无际的大海,若是一点点搜索过去,那就真的是大海捞鲸了。
所以,之前他们捕到的大部分鲸鱼,都是巡逻船或者商船在路上巧遇的,数量不多,难以产业化。事情到了今年才有所改观。
一是因为海军人力充裕了,可以在登州和辽东半岛之间的庙岛列岛上设置一连串哨塔,除了军事作用,也可以发现路过的鲸群。虽然这跟守株待兔差不多,但毕竟比主动出击要有效得多。
二嘛,是因为造船厂的新品,单桅快速帆船“闪光级”正式量产了。
这种帆船源自于今年初亮相的“项目c”,正式定型的版本长约12米,宽37米。相比这么小的船身,桅杆却足有10米高,帆面积可谓巨大,所以航速轻松可以超过八节不过也很难上到九节。
帆船的航速其实是越大越快的,看着很反常识,但水动力学很复杂。船只行驶有个参数叫“波障速度”,到达这个速度之后,由于艏部兴波不能及时扩散,形成了波障与飞机会面临的音障是同一个道理,阻力会陡然大增,不是风帆这点动力能克服的。这个波障速度与艏部或整个船体形状或别的什么都没关系,只与水线长度有关系。船越长,波障速度便越高,25米长的星火级大约是12节,12米的闪光级就只有84节了。
所以在充沛的帆动力加持下,闪光级可以很快达到八节的极速,却很难再高了。也正是如此,所以船体长宽比并没有夸张地拉长,而是采用了合适的宽度以容纳更多的人货。
虽然极速不高,但它的帆装适应性更强,可以灵活地在各种风向中运动,平均速度也不差,更适合小规模的追逐战,比如现在的捕鲸活动。
这闪光级虽然技术先进,但由于体型小,又用了钢肋而不是产量受限的柞木肋骨,所以生产速度很快。二月份投产,到现在已经下水好几艘了,其中就有三艘新船和两艘之前的实验型编入了第二舰队,用作巡逻兼捕鲸用。
今天这小雪号和四艘闪光级,就是一个典型的捕鲸舰队。闪光级负责捉鱼,小雪号负责处理尸体,大概能算作母船吧,毕竟它是最老的一批星火级,已经跟不上时代,只能做些辅助工作了。
四艘闪光级分成两队,一左一右离开,以扩大搜索范围。它们在风中疾驰着,海浪不断溅上甲板,速度却不因此而降低,很快就与小雪号拉开了一大段距离。
闪光级由于体型小,如何面对高海况时的波浪就成了一个难题,如果为了防浪而设置一个比较高的干舷,无疑会影响船的速度和稳定性。所以最后周正茂他们选择了另一个思路,干脆完全放弃了防浪,几乎没有船舷,浪花可以随便冲上来,但甲板是密封的,前高后低,涌上甲板的海水会很快从船尾流出去,变相起到了防浪的效果。
只是,船上的人就有些难受了。
最右前方编号为201的那艘闪光级上,又一个浪头打来,甲板从头到尾被洗了个遍。船上正在转着舵的潘学忠赶紧对着船头处一个穿着鲸皮雨衣的中年人喊道:“周东家,没事吧?”
这个潘学忠去年自老家探亲归来后,自告奋勇报名要去捕鲸,于是就被划进了第二舰队,整天带队在渤海上飘着。按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