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名将领骑着一匹高大英俊皮毛灰白的大食骏马,身穿一套银光闪闪的精钢札甲,背后披着一件大红色的绸布披风,身边还有十多名魁梧的怯薛护卫,背后一面“赵”字大旗高高飘扬着,正是当今汪古部的首领、赵王爱不花。
汪古部在六十年前归附成吉思汗,是蒙古势力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与孛尔只斤家族约定世代通婚,关系密切。爱不花就是汪古部的这代首领,尚了忽必烈最为疼爱的幼女月烈公主,是忽必烈手下的重臣,如今也跟随合必赤来到了济南讨伐李璮。爱不花擅长军事,合必赤对他十分信任,把整个东面城墙的军务都交托给了他。
如今看着黑军送死,附近的将领都有些急躁起来。虽然死的不是他们的兵,但毕竟是友军,折损太过的话,必然也会拖自己这边的后腿的啊!
反倒主将爱不花一副淡然自若的样子,对此毫不在意。
直到南边几名传骑疾驰而来,带来了一份军报,给他看过之后,他才点头说道:“张晋亨开始进攻了?好,擂鼓,让王、蔡两部也推上去!”
张晋亨是东平严家手下的一个大军阀,任恩州万户后世德州武城附近,本来对朝廷的忠诚度并不比别的世侯高多少,但今日却发了疯一般卖力攻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有一个好儿子名曰张好古的,原是驻守蕲县的一个千户,在蕲县被宋军攻破后下落不明。他对这个儿子极为重视,丧子之后立刻陷入了沉重的悲痛中,如今化悲痛为怒气,就算把家底拼光,也要对害了儿子的罪魁祸首李璮进行报复,所以很痛快地就接受了合必赤的攻城要求,在城南发动了攻击。按约定,城西史天泽也会安排一批部队攻城,那么现今城东就是大举发动的好时候了。
爱不花一声令下,周边的怯薛将具体的军令传达了出去。战阵之后,四名赤裸着上身的壮汉一齐吹响了手中的长号,低沉的号声立刻贯彻了整个战场,带来了肃杀的气氛。
随即,战鼓以特定的节奏擂了起来,发出了进军的号召,两支打着“王”“蔡”旗号的部队开始列阵,前进到城东的泺水东岸待命。
泺水之上,水军解成部开始忙碌起来,水兵们划着小船驶向西岸,开始在两岸之间搭建几道浮桥。
自从益都军掘开下泺堰后泺水北流,经过十多天的冲刷,泺水渐渐地也形成了一条稳定向北的河道,虽然仍然很浅不足以通行大船,但是已经可以从大清河上调拨一批小船过来了,如今正好用来渡过护城河。
说来,这也是因祸得福,若是泺水仍然导向小清河,那么这么短的时间内还真没法子收集到这么多渡船。
城墙上的益都军自然不会坐视他们就这么搭建浮桥,不过城东门正在遭受黑军的攻击,城内守军没法出城反击,只得用墙头上的回回砲和床弩朝河上的小船攻击起来。
“发砲!发砲!再快点!不要用震天雷,再搬些石弹上来!”
城墙之上,益都军的守将杨拔都大声呼喝着,指挥士卒用投石机反击。不过这东西实在没什么准头,即使事先已经对射界标定过,但是即使用同样的射角也打不到同一个位置,所以士卒们干脆就不瞄准了,只是快速地搬运着石弹往河上投掷,能不能打中就全看运气吧!
石弹不断呼啸着砸入河中,激起无数水柱。在火力覆盖之下,还真有不少船只被打中了。这样的小型船只,被石弹击中几乎就注定了沉没的命运,但是由于数量够足,三道浮桥还是渐渐成了型。
爱不花见状,再次命令加快攻击的速度,战鼓擂响的频率瞬时高了一个等级。
王、蔡两支军队开始朝东岸附近已经搭好的那段浮桥登上去,黑军也怒吼着向城门冲去,石抹库禄满甚至亲自过了桥督战,爱不花又派了一支从辽东调来的契丹军前去助战,形势一下子紧张了起来。
第302章 反击(感谢淮中为了晚明注高v的打赏,加更1/2)
1262年,5月23日,芒种13日,益都。
益都府前身是青州,乃是大禹所划分的天下九州之一(益都这个名字也是来自于当初禹分封于此的治水功臣益),自古以来就是山东这片区域的核心地带,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是土里都能攒出油的好地方。直到21世纪,当地都是中国最发达的农业区之一,而当前更是位列北方最富庶的地区之中。
益都城依山傍水,城防经李璮多年经营,可谓城坚粮广,论防御力比济南城还要更胜一筹,几乎是不可能从正面攻破的。三十年前蒙古人打过来的时候,就是拿它毫无办法,才只能用长期围困的方式破城。三十年后城防更胜,如今纵使济南蒙军能全军来攻,也拿这座坚城不会有什么办法。
但是,城坚则坚矣,险则险矣,如果敌人不来攻它,那么再坚再险的城防也没什么意义。现在,益都军面临的就是这么个窘境。虽然李彦简在城中做好了充分的防御准备,但是来袭的蒙军根本不来攻城,只是凭借骑兵的机动性,在境内随意肆虐。
一般情况下,骑兵虽然有良好的战术机动性,但是受限于补给等因素,想做出大范围的战略机动并不轻松,实际上不适合长期在外作战,除非像蒙古人那般把马当作消耗品来用。然而,在这个季节,乡间到处都是即将收获的小麦和已经收获的粮食,闯入益都府的蒙军游骑可以轻易地获得大量补给,所以可以长期持续地在当地活动,严重地打击了李彦简的税收和威望。
李彦简虽然对此感到非常气愤,但如同他的兄弟李南山一样,手中没有足够的骑兵,拿他们没有办法。益都府境内,除了益都城西南边是大山,其余各地都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根本没有一般意义上的要地,正是骑兵纵横的最佳地形。
说实话,李璮虽然割据益都三十年,但汗廷对他的防备还是起了不少作用的,至少,让他无法练出太多的骑兵。相比南宋军队,益都军中马匹倒是可以说不少,但真正的骑兵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及蒙古铁骑。更何况,大部分都被李璮带去了济南,留守益都的骑兵数量十分有限。
最初,李彦简也派了一队骑兵前出阻截来袭扰的蒙军,但是接连失利之后,便放弃了这个想法,只能任由蒙军行动,转而派出大队的步兵出城,与蒙军争抢城外的粮食。益都步兵虽然追不上骑兵,但零散的小队骑兵也打不过他们,只能绕着走。
于是,益都城外就形成一种奇怪的情况,蒙军骑兵和益都步兵相互视而不见,招呼也不打,只是在埋头做同样的事情——从乡间抢夺粮食。这个策略倒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至少益都周边的存粮和麦田基本已经搜刮完毕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蒙军的行动,迫使他们朝交通不便的乡间深入……唯一倒霉的,就只有益都府的百姓了。
益都府东北,邻近寿光县广陵镇的一个小村子里,正一阵鸡飞狗跳……呃,只是个形容词,村里人都逃去县城了,村内并没有多少留存的活物,但是一队蒙古骑兵仍然闯了进去,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埋藏的好东西。
大队人马行动的同时,一部分游骑向四方散开进行警戒,而这支队伍的首领剌剌吉则带着几名亲卫策马来到了村边的小河边休息了起来。
现在这五月天实在是太热了,能不动还是不动的好。
他把自己三匹马头上的马勒解开,让它们自行去喝水,然后顺手攀上附近的一棵小树,躲在树冠中看着手下们在村内翻箱倒柜。旁边的亲卫们笑呵呵地对村里指指点点,他们的马背上都满载劫掠来的财宝,显然是看不上这小村子里的东西。
不久后,骑兵们在村里放起了火,看来是没什么收获。不过昨天刚下过雨,屋舍湿润得很,所以纵火行为并不怎么成功,反而冒出了不少浓烈的黑烟。村内的骑兵倍感晦气,纷纷上马朝河这边遛了过来。
一个矮壮的汉子首先冲到了河边,把两只倒霉的黄狗扔到了地上,唾了一口,气呼呼地说道:“呸,穷酸村子,走的时候刮得也忒干净了点,只找到这两个小畜生能填填肚子了!万户,咱什么时候打进寿光去啊?”
一个亲卫走了过来,拍拍这汉子马背上鼓鼓的背囊,笑道:“巴根,你都得了这么多东西了,还觉得不够?”
巴根哈哈一笑,说道:“金银财宝谁嫌多啊?我还想把里面的铜钱都换成银子呢!”
这时剌剌吉从树上跳了下来,看了看益都的方向,说道:“行了,这些也够你家好几年的花销了。如今我们在益都府呆了差不多半个月了,也该玩闹够了,这地方怎么说也是李贼的老巢,盘桓久了难免会招致什么麻烦过来。前几天博罗欢送信来让我们回去,我想了想,是该去乐安县那边休整一阵子了,正好听说他想攻临淄,我们去了多少也是个助力。”
巴根皱了皱眉头,说道:“莫不是忙兀部的那些人看我们发财红了眼,想把我们骗回去,自己过来发财?”
剌剌吉捶了他一拳,说道:“莫得废话,赶紧吃了这顿速速收拾行装,午后去把别处的队伍召集起来,明日我们便向西去!”
巴根努努嘴,但也没说什么,谁让他剌剌吉才是老大呢?
巴根和剌剌吉其实并不是同一部族的。益都事变之后,剌剌吉的本部损失惨重,虽然袭了父亲的万户之职,但手下能用的兵力连一个千户都凑不齐,是忽必烈又拨给了他一批零散部民,才有了一千多的兵力可以出来执行任务,巴根就是这么加入他的队伍的。
不过剌剌吉对益都当地的情况很熟悉,对军务也很熟悉,算是个不错的将领,所以让巴根这样的手下比较心服,还算愿意听从他的指挥。现在这一千多人分成了七队,分别在不同的区域游荡,他们这支是剌剌吉亲领的,也是最大的一支,差不多有二百人,寻常的村镇根本抵挡不住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