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255再铸鼎-第4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原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见还可以接受,便说道:“不用了,就这艘吧。马你们收着,给我开个单子。”

    “行,那您辛苦了。”

    事情紧急,马原也没摆派头,直接上了这艘简易的运铁船。

    这船确实不能再简易了,连甲板都没有,就是一艘放大了的渔船,全船就一个敞口的大船舱,莱芜来的生铁放在底部,上面铺了一层秸秆,再上面零零散散放着些麻袋,大概是些粮食之类的大宗货物。

    这船虽然简易,运营方却不简单,是临沂大户刘员外家的产业。因为这些生铁虽不起眼货值却不低,要是随便托运给一般船户,半路携货跑了怎么办所以就只能委托给有名望有资产的大户运营了,出了差错就得担起来。

    当然,委托给大户,他们下面再怎么分包给小户托运、控制风险,就不需要上面操心了。现在这艘船的船主,就是挂靠在刘员外家下面的一个普通船户,当他从临沭堡海军那里听说搭船的是个“大人物”之后,又惊又怕,对着马原连连点头哈腰,很是拘谨的样子。

    马原对此倒是无所谓,掏出一些铜钱塞给船主作为旅费,然后看看船里的秸秆还算干净,便带着亲随找地方坐了下去,招呼船主快快开船,开始了前往连云的旅程。

    船上的船员配置是一男二女。其中男人是船主,看上去年纪不小了,现在正读着风操纵帆向当前是向南顺流而下,尚能利用东南来的侧风。另有一个年级同样不小的壮妇在后面摇橹,加快起步的速度,等到航速起来了,便只是偶尔摇一下控制方向。还有一个看发式是已经出嫁了的年轻女性在她旁边帮忙,但其实没什么好帮的,只是因为船上有外人而不敢到前面去,低着头不敢看马原他们。

    马原看到这个团队,有些意外,这年头女性在船上可不多见啊,左右无事,便与船主攀谈起来。

    “老人家,不知如何称呼您这控船的手艺颇为精湛啊。”

    “啊,东家可是喊我不敢不敢,东家喊我郭船夫便行了。嘿,没办法,咱就是吃这行饭的,手艺不行早就没人要了。”

    “哦,你做这水上生意有些年头了吧”

    “是啊,打记事起就在船上了,如今都四十年了。”

    “失敬失敬,您这工龄在我们那,都退休好几年了。郭老汉家住何方啊”

    “东家说笑了,我们吃水上饭的,船就是家啊”

    “原来如此,这么说来,后面的是老汉的家人了”

    “嗯,老婆子和小儿媳妇。我家还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已经分家,盘了艘船自己干了,小儿子不愿意干这行,去年冬天临沂招兵,便应了征去了甚么海军。唉,不还是在水上讨生活不都啊,东家别误会,我不是说当兵不好总之,小儿子去当了兵,之前讨下的媳妇不能跟着去,便留在船上打打下手。呸,也帮不上什么忙,还白添了一张嘴吃饭,像这样又丑又穷的丫头,也就咱这样的穷苦人家能看上了”

    闹了半天,原来还是个军属啊。看着他拼命抹黑儿媳妇省得被官爷们惦记上的样子,马原感觉有些想笑,不过也不好说破,随便聊了几句,便不再往船尾的方向看,让郭老汉安心下来,转头朝前面看向两岸的风景。

    陈龙他们对连云定下的开发策略是“实外虚内”,也就是优先开发作为边界的沭水沿岸地区。这一带虽然地处边界,离连云较远,但有水路交通,时空上的距离反而更近。而且外面是宋统区,安全问题不大,相反开发边界有助于加强东海国对此地的控制,防止宋朝官府渗透过来,甚至还能反渗透将影响力扩张出去、吸引移民过来。至于沭水内部的广阔区域,就留着作为储备地区慢慢开发吧。

    当然,沭水时常泛滥,沿河而居肯定是不行的,肯定需要寻找一些地势相对较高、又有支流通向沭水主干的安全地块优先开发。之前工作组已经选定了几个目标,现在马原有机会沿沭水再走一边,又适逢暴雨过后水位较高的时期,所以正好可以再考察一遍。

    小船行驶了一段之后,沿途看到的情景其实是高于马原的预期的。连年的战乱使得连云荒废的同时,也给了生态环境以喘息之机。在几十年无人干预的情况下,各种野草、灌木、速生林木在荒野上迅速地扩张着,现在沿岸随处可见密集的森林和丛林。它们在阻碍了道路通行的同时,也稳固了水土,使得沭水泛滥的情形不再那么可怕,刚刚的一场暴雨,似乎并没有对两岸造成太大的破坏。

    这样看来,沭水开发计划无疑有着一个良好的基础。

    “哈,现在战乱结束,局势和平,这里很快就会成为千里沃土”马原满意地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引得亲随们连连赞同,就连郭老汉也讨好地应和起来。

    然后,他不禁又开始思考起了更远的未来。

    “然后人口滋生、耕地密布、环境破坏水患再次横行。这到底是水祸害人,还是害水所谓王朝兴衰,不外如是吧。”

 第422章 西拓:连云郡 下

    1263年,6月5日,小暑12日,连云。

    郭船夫掌着船顺流而下,航速飞快,不过三四个小时,前方右岸处就出现了一处人气颇盛的小镇。

    马原心里估摸了一下,对此地大致有了底,但还是向郭老汉确认道:“老汉,前面就是郯城了吧”

    郯城是属于临沂县的一个乡,唐时曾经一度设县,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撤销,历史上几十年后的元朝中期又再次设县,是沂沭流域一个比较大的聚居点了,甚至比南边的正牌县城沭阳人气还旺些。而且,此地地处临沂、峄州、连云、邳州四州交界之处,说是通衢之地也好,说是四不管地带也好,总之是个情势复杂的地块。所以,分管会有意在此正式设立一个新城,把此地纳入连云郡管制,以便为大战略服务。

    “新城”是管委会定下的未来对非核心地区加强控制的一个方式。顾名思义,也就是中央政府不在各地的旧城设立机构,而是择地新建城市,另起炉灶。因为旧城往往各种关系盘根错杂,难以梳理,建新城的话反而一片白纸好作画。

    当然,鉴于管委会薄弱的行政能力,这种新城并不是一种行政单位,而是类似于商站一样的地方。也就是在旧城附近圈出一片地皮,盖点房子,作为东海商业网络在当地的据点,从事的也只是一般的商业业务。之后,再慢慢利用本地税赋建设一些军事设施、法院、学校、医院一类的机构,同时适当地发展一些工商业和房地产业,吸引本地居民入住,等到有了足够的规模再正式设立分管机构。

    郭老汉看了那边一下,先是点了点头,然后迟疑地说道:“正是郯城。东家,刘员外给我派了活计,需在郯城帮他载些货物商旅,不知”

    “既然有工作,那照常便是,老汉只管去接了。”

    “好,好东家真是大善人啊。”

    不久后,小船停泊在了郯城河段的码头上。出乎马原意料的,事情分外顺利,码头附近有几个刘员外的家丁,见了郭老汉船上的旗号,与他简单对了几句行话之后,就领了几个行商过来,收走了他们手中的木牌,让他们带着几个大包裹一起上了船,整个流程如同后世火车站拼车一般简单。

    马原起了些兴趣,与他们攀谈起来,结果发现他们居然是东海郡“老乡”。这几个来自东海郡胶西县的商人发现同船的居然是正牌髡东海东家,也像捡到了宝一样,立刻热情地与马原拉起了交情。

    “这么说,王兄几位是来郯城收棉花的这不是尚未到收棉季吗”

    “哈哈,兄台有所不知,若是乡人不知种棉,那就算到了收棉季也无棉可收啊。我家在郯城有亲戚,此间田地颇广、不愁吃穿,只愁无甚特产可供贸易,今年我便趁着夏播前过来,指点他们种上棉花,待秋收便可搭船运回东海郡了。如今功成,我便先回家里联系一下销路,再寻些商货带过来。说起来,”王姓商人适时朝东北方抱了一拳,“这还是托了东海朝廷的福,驱除鞑虏之后此地安靖,又有船运便捷,我等才可做这个生意。这也就像报纸上说的一样,乡人卖棉得钱,工厂收了棉可织布造衣发展产业,国人买了布衣可御寒,我等也有些许薄利可拿,实乃多方共赢、利国利民之盛举啊”

    马原带领众人哈哈大笑起来,受了他这个马屁。

    此王姓商人名王中盛,确实有些眼光。沂沭二水作为莱芜铁出口的重要通道,由于铁制品重量高、体积小,特别占吨位,所以自西向东去的船上大都有大片的空舱位,对轻货收取的运费是很低的,正适合用来运输棉花这样的货物。而且郯城这边地广人稀,农产品价格低,也确实适合在此收购棉花。如此算来,他往郯城跑这么一趟,怕是只要轻松动动嘴,大笔利润就入手了。

    利润虽多,马原倒也不在意,有了利润,正好吸引人来开发连云郡嘛,回去说不定还得在报纸上鼓吹一下。只是,这个过程,若是偷税漏税,可就不好了,看来还是得尽快吧郯城纳入建制才行啊。

    如此这般,小船沿途又停靠了几次,马原一路看着,默默记在心里,又过了一夜之后,第二天便回到了连云。

    小暑13日,连云城。

    如今的连云城也渐渐有了些人气,城外蔷薇河码头上停着数十艘小船和五艘大海船,看上去很有繁华气象了。

    毕竟连云郡的前身海州声名远播,之前荒凉那是频繁战乱没办法,现在一安定下来,就有不少人嗅到了味道开始往这边聚集,虽然暂时没有什么产出,但能占个先机也是好的。

    暴雨过后,天气很快重新炎热了起来,所以分管会的孔嘉谊和等船等的百无聊赖的季国风就躲到了城南的朐山之上,选了一处绝佳的地方乘凉。此地既处于山阴处足够清凉,又视野够开阔可以远瞰东边的云台美景,更重要的是旁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