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255再铸鼎-第4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泉州天高皇帝远,海商要比江南的同行凶悍得多,入则为商出则为盗,有了钱自然就能招募更多的亡命徒、添置更好的器械,这样哪有小海盗的生存空间真能拼杀出来,也就上岸成了大海商了。其中,最为著名的或者说臭名昭著的,就是蒲寿庚了。

    蒲寿庚先祖是阿拉伯海商,随着贸易线逐渐迁来中国定居,祖父时开始移居泉州。南宋朝廷对于能带来大量税赋的海贸持鼓励态度,蒲家由于贸易渠道广、组织力强,因而多次受到朝廷的表彰。蒲寿庚之父蒲开宗就曾因因一次贸易带来了大量货物而被授予了从九品的“承节郎”,蒲寿庚本人更是做过一届的泉州提举市舶司,借助这个优势成为了泉州海贸的最大玩家。

    朱龙草笑了一下,说道:“你小子,没仗打还不高兴了嗯,也倒不是不行,你可以等出泉州的时候主动去做一票嘛,我看这阿拉伯人的船就不错。嘿,蒲寿庚,是该给他找点麻烦。”

    蒲寿庚虽然从南宋得了这么多恩惠,但是并未知恩图报,反而在后来南宋皇室南下避难的时候当了回中山狼,投降蒙元、屠戮宋军和皇室。后者倒没什么,关键是从两淮战场上一路退下来的数千忠心耿耿的将士就这么莫名其妙死在“自己人”手里了。蒲家因此从元朝那边获得了巨大的权势,在泉州做了几十年的土皇帝,但也因此为人所不耻,在元明之交先是被元军屠戮,后又被朱元璋贬为贱民,也算是报应循环。

    李涛先是点点头,但又摇头笑道:“我说朱兄弟啊,你这没当过海盗外行了吧哪有离港的时候打劫的我们的船都是满载,就是抢了东西也没法装啊。这事,总得是快到港的时候做才行,正好拖过去处理了。不过也未必合适,这年头海商都有些千丝万缕的关系网,万一销赃的时候被人看出是哪家权贵名下的产业被你劫了,说不定赚不了几个钱还惹得一身骚。唉,总之,有自己的销售渠道才好办事啊。”

    “对对,打劫还是你们海军专业。”朱龙草又看向西边那条繁忙的大河,“那边就是传说中的晋江了吧还真是挤啊。”

    “嗯,现在船小,都流行内河港,其实我看洛阳江还更有潜力些。”

    晋江是泉州的主泊区,而北边的洛阳江是造船和修船区,闻名天下的福船就是从那边源源不断地出产的。说起这个,李涛不禁拿起望远镜,朝北边望了过去,只见洛阳江发源于北边群山之中,山上郁郁葱葱,但这望远镜是商社自产的,细节也看不清楚。

    福船性价比闻名天下,有很大原因是源自于当地盛产的马尾松。马尾松是松树的一种,而松木是常用的造船材料。说是常用,但其实一般松木品质并不好,质地太软,长期使用很容易变形松散,造出来的船一般用不了几年,主要胜在廉价、易取得、易加工。但是福建的马尾松却是个例外,它的油脂含量特别高,能够抵抗水的侵蚀,在水中不易变形腐蚀,正是合适的船材。虽说仍然无法与柞木、柚木等优质船材比,但马尾松又有松木生长快、易加工的优点,成本要低得多,性价比更高,所以福船才能碗大价廉。如今到了福建,他们肯定是要去造船厂考察一下的。

    深入泉州湾后,追云号上打出信号,舰队便进入晋江,溯流而上前往泉州城。虽然在地图上只有短短的一段,但逆流缓行,用了几个小时,抵达城外的时候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泉州果然不愧是天下首港,晋江上密密麻麻地停靠着数不清的商船,其中不乏五桅甚至更大的商船,体型比烈焰级还要更大,甚至设计也有点趋同的味道干舷更高,艏艉楼的高度不再明显,甲板显得更平直,只是少了一层炮甲板。这样的大船气势实在夺人,舰队特意避开,找了两艘中等大小的阿拉伯帆船停在旁边。

    晋江港口到泉州城之间有一条宽大的道路,即使是傍晚间依然人来车往,沿途布满了建筑,一直到城外都摊了好大一片。建筑风格各异,不仅有传统的中式建筑,还有些石砌的外域建筑,包括印度式的、波斯式的、大食式的。出乎李涛等人的预料,所谓“大食式”的建筑,并非他们印象中的有个巨大洋葱顶的形状实际上那是从东罗马学去的,而是方方正正、平顶或锥顶,在固定高度开了一排小窗户,如果是平顶的话有的还会在屋顶边缘做一圈锯齿状的女墙,看上去就像城墙一样。除此之外,他们还看到了一些融合风格的建筑,比如石质方正的屋舍,上面却架了一个典型的中式飞檐屋顶,倒有些像东海风格的棱堡。

    而最令人瞩目的,则是城西高高竖起的两座巨大的佛塔,塔高怕不得有四五十米,在夕阳映照之下熠熠发辉。似乎是伴随着东海舰队的到来,塔中传来了低沉的鼓声,然后又是一阵钟鸣声,宣告着夜晚的降临。

 第434章 南下:贸易

    东海商社在泉州并非初来乍到。实际上,经过江南工作组的努力,四海商会已经在泉州开了分会,宁波公司也建立了一条来往庆元府和泉州的定期航班,触角已经初步延伸了过来。

    不过,泉州四海商会在架构上并非庆元四海商会的分公司,而只是交叉持股的合作机构。泉州这边,四海商会经营模式与庆元府那边如出一辙,都是以一个宽敞透明的交易中心为核心,向外围扩展出仓储、物流、金融、餐饮、住宿等衍生服务,但是股权结构却以本地豪商为主,庆元府四海商会只是以整体的名义在其中持有20的股份,而反过来泉州商会也持有少量的庆元商会股份。这削弱了东海商社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但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这些地头蛇把控了泉州大部分的商业渠道,没他们合作是搞不定的。

    但这倒不是说泉州商人们与东海商社是对立的,正相反,至少到目前为止双方的利益并没有冲突,反而商品来源形成了互补,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和合作意向。

    泉州商人建立了四海商会,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庆元府见识过了之后,认可了这种模式的先进性,请东海商社和部分庆元府商人过来指导,开了分会。这个过程中,他们是需要东海人的技术指导的。而东海商社也更需要他们这些本地商人来进行贸易,至于商会那点经营收入其实只是聊胜于无。

    泉州四海商会的负责人名叫谢明辛,是本地豪商谢应瑞的族侄。

    谢家在泉州根基深厚,生意做得很大,而且有乐善好施之名。宝祐六年,泉州饥荒,谢应瑞自掏腰包四十万贯赈灾,无数人因此活命,宋世祖听说后给了他一个进义校尉的衔话说泉州这样的富地都能闹饥荒,我大宋真是。

    谢明辛在谢家子弟中并不算最出类拔萃的那批,但也正是因此,天才们都去读书准备科举了,他才被派去庆元府那边处理生意,而且还不是当头的,所以又进了四海商会在里面学习兼打杂。结果在商会里面,谢明辛对各种新鲜事物接受起来很快,办事很麻利,为魏万程等人赏识,教授了他不少数学和财会知识。

    等到泉州四海商会筹建的时候,他便被谢家召回来主事。他既是本地人,又是经过东海系统培训出来的,属于双方都能接受的人选,因此直接做了商会的总经理。

    远洋舰队到达的当天,谢明辛听到消息,就带人去港边迎接了。

    彼时泉州城已经闭门,但还好城市的发展已经超出了城墙之外,四海商会就建在城外离码头不远的一处高地上。它是以泉州另一家大户陈家的一处庄园为基础扩建而成的,虽然筹建不久,规模尚未上去,但是周边酒家、青楼等服务设施已经一应俱全,足以好好招待客人们了。

    第二天,狄柳荫和韩松带着礼物,打起了济阳伯的仪仗,出门拜访泉州的诸多大员去了;朱龙草去了城里观光;李涛继续在船上留守。四个东家都有事情要做,具体的繁杂事物就要由手下们来处理了,什么检修船体、让水兵轮流放假、购买补给什么的,都有具体人来做,商务部的章恺来到了四海商会,与谢明辛讨论商贸的事宜。

    章恺是福建浦城人,祖上也曾是世家大族,不过到了他这儿已经是远支,家道也中落了。他也不好读诗书,反倒喜欢些机巧之物,曾与人合伙出海行商,去过高丽、日本。去年战时,他的合伙人畏惧风险,躲回了家乡,但他一向有些愤世嫉俗、家国情怀,反倒逆流而上,加入冒险者协会闯出了一点名堂,后来干脆被商务部吸收了进来。这次远洋舰队南下,途径的福建一带是重头戏,正好他就是当地人,于是就被狄柳荫叫来了。

    谢明辛见到章恺来访,不敢轻慢,寒暄了一会儿之后,便请他入了上等雅室,并命人取来最新的行情汇报,与他谈起了生意。

    两人的谈话方式相当有东海风格:一张大方桌,两人对坐,左手边各有一个算盘,还有一个大茶杯,右手边是东海式的墨水瓶和细毛笔;胸前摊着两本记事本,一本记正事,一本随意涂鸦;两人中间则摆放着各类数据文件,随时取阅。

    “丝价略高;瓷价相当;茶价相当,但品种不同”

    章恺一边听着谢明辛的介绍,一边翻看着泉州的市场行情,一边在本子上记录着。

    总体来说,福建当地的商品出产量不大,主要是作为商品的中转港,来自于江南的华货与来自于异域的番货在此汇聚。舰队在江南采购的商品,在这里卖出的话也能收益一笔,但他们是要下西洋的,相对于远洋贸易的超额利润,并不值得现在就出手。倒是从本土带来的北货,可以出手一些。

    章恺又向他询问了一些商品在南洋地区的行情,与之前商务部收集的情报印证之后,做出了决定:“那么,皮毛之类的,再往南恐怕是不会有多少销路了,就在这里出清吧,只留几箱供南洋权贵猎奇即可;山珍的话,南洋番人未必识货,只需给广州那边留一些,剩下的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