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255再铸鼎-第4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旗而是一些奇怪的图案,或许这是他们从中国订购的。剩下的大部分与之前在龙牙门见过的船只类似,都是尖船身配混合帆装的形式,或许是这一带的流行款式。

    罗卫港也有自己的造船厂,规模不大,主要是给过往商船提供修理服务,也有自产业务,生产的就是后面这种本地船只。客观来说,这样的小船设计很合理,用的又是热带优质木材,其实颇有可取之处。

    “城墙又是木制的,太弱,形状也太简单,没什么可说的。但是外围各家都有自己围墙,这就有些麻烦了。”

    “河口还算宽阔,但稍往上游一点就水量骤减,海船通行不了,看来想扩大控制的话,得就地收集一些内河船才行。”

    “这么看的话,我们可以现从这个罗卫搞起,北边的冲古剌先放一放。这样先只对外国人收税,就不容易与国内势力引发连锁反应了。

    “但罗卫是不是离本土太远了点这可是印度洋,在南海另一边呢。”

    “没什么,反正都是乘季风过来,一年一趟,早个晚个十几天航程也没多大区别。”

    “有道理,既然如此不知道北边的道路是个什么情况,沿途的丛林危不危险,要是路况好的话,就可以走陆路去冲古剌了。不然罗卫的船走海路去那边的话,得绕过大半个半岛,足有一千海里航程,都能从本土到广州了,更别说风向还不会配合了。”

    “单看距离是不长,但就怕沿途的蚊子,之前在马六甲那边见到的那些乌泱乌泱的蚊子,可吓死我了。有它们在,多少兵也不够填进去啊”

    “是啊,还是一步步来吧。”

    既然已经把龙牙半岛视作碗中的肉,那么韩松和李涛二人到达罗卫之后,便自然地开始评估起这座城池的战略地位和防御条件来。

    罗卫也是一个河港,不过由于水量不大,只能在出海口附近停靠,所以城市也接近海边。但鉴于河水经常泛滥,所以城址是在一处高地上。该城理论上归属于南边的苏洛鬲国治下,但实际上由于它地处沙里罗卫西北边的一个城邦、苏洛鬲、冲古剌三个邦国之间,又有大量外来强人居住,所以处于事实上的自治状态。

    城里也有一个当地酋长,名曰“罗隆王”,名义上是本城的统治者,但实际上干不了什么屁事。他会对商人收取少量的税赋,维持一支约三百人的卫队,这在龙牙半岛的土著中算是相当大的一支武装力量了,但训练度低,基本没什么用,也就吓阻一下小海盗、维持一下集市秩序罢了。此城更大的防御力量,是本地的商人们,他们自募保镖,自建屯堡,真有大规模海盗来袭的话,往自家屯堡里一躲,海盗们便无可适从了,总不能一家家打过去吧

    而在军头们不怀好意地打量着这座城市的同时,狄柳荫又例行公事地进到了城中,了解一下当地的市场行情,易手一些货物,顺便打探一下情报。

    罗卫城墙很是简陋,但是城内的文明状况明显要比周边地区好很多。里面有很多石质建筑,其中最高大的那几间都是宗教场所,与中国和本地风格都不一样,大概是印度人造起来的。只是城里的规划得很乱,建筑都是随便建的,道路适应建筑物弯弯曲曲的,而且脏乱差得很,显然这里根本没什么市政工作。

    如今是贸易旺季,城中人头攒动,各类异形交通工具和异域人种来来往往,其中不乏狄柳荫已经十年没见过了的印度和黑非洲兄弟,令他倍感亲切。不过护卫他的水兵们就没这个余裕了,不时皱着眉头挥散传来的浓厚体味,鄙视且警惕地看着这些番人,手掌来回摆动的时候不经意地滑过腰间的手枪这倒不是怕城中人图谋不轨,而是怕躲在街角的小贼趁不注意过来把它给偷了。

    狄柳荫当然不会印度话,现在的印度人当然也不会英语,沟通是个很大的问题。但是还好,罗卫城中也聚集了不少唐人,有些就专门做牙人这行的,见到狄柳荫一行人过来,就热情地自荐起来。

    “公子,可是从中土大宋来”“公子,可要通译吗”“公子,我这有上好”

    “得一个个来,你,就你吧,你会天竺话吗”

    “公子有眼力,小底王叻,天竺话虽不会,但小底在这罗卫城也混了近十年了,通晓本地风土,必能襄助公子买低卖高。”

    “你不会天竺话那这么多天竺来人,你怎么跟他们交流”

    “哈哈,公子有所不知。天竺虽大,但不类中华,没有官话。就算同是天竺人,也不一定是一国人、说同种话的,所以学甚天竺话也没用。不过罗卫此地,各国来客汇聚,言语不通,几年下来自然有了一套规矩,照规矩行事便可贸易。公子初来乍到,或许对规矩不熟,但只要有小底指点一二,必可融会贯通。”

    “行,有意思,王叻是吧你跟我来吧,什么价钱”

    “好嘞,公子眼光真好。承蒙惠顾”

 第444章 另一个世界:异域贸易

    1263年,11月27日,大雪30日,罗卫港。

    狄柳荫雇了王叻作为向导,在城里随意逛了一会儿,找到一处不甚起眼的印度店铺,走了进去。

    这家店铺以石为基,垫高了厚厚一层,上面又用木头搭了个两层矮楼,墙外装饰了一些印度风格的绘画和木雕,门口展示着一些香料、印度工艺品还有刀剑之类的东西,看起来像是个杂货铺。但是门口还竖着一根木杆,上挂一面写着“敞收唐货”的布幡,与店铺风格格格不入,看上去应该是请唐人写的。

    店老板是一个留着大胡子、缠着绸布的印度中年男子。刚才他站在门口,一见狄柳荫等人过来,就热情地招呼道“幸会幸会”,弄得狄柳荫还以为他会汉语,就跟着走了进去。没想到原来他就只会几个简单的汉语词,别的一窍不通。

    但果然本地人是自有贸易方法的,狄柳荫在王叻的指引下,进了屋内与老板在一张小方桌前对坐了下来,然后老板取来一个檀木匣子,放在桌子上打了开来。里面分了两个格子,大的那个里面满满的都是圆形方孔铜钱,另一个小格装了一些圆形实心的银币。

    “这是什么意思”狄柳荫转头问向王叻。

    王叻答道:“这是当地人用来谈价的法子。卖方出示货物,买方数出些钱来表示出价,那些白的是天竺人用的银钱,在这边一枚通兑宋钱一千。”

    狄柳荫大概明白了,看来宋钱在这边的通行度很高啊。他对老板示意后,从匣子里取了几枚钱币看了起来。铜钱既有近年的淳祐通宝,也有早些年间的绍兴通宝;而那枚银币制作相当粗糙,形状扭曲、图案简陋、成色也一般,但是重量足有二十多克,比东海联储局预备发行的银元还重了一倍以上。这么大一块银币,与铜钱的汇率却只是1:1000,看来在罗卫即使只运钱来套购白银,也是件不错的买卖啊。

    狄柳荫心里有了底,将钱币放回匣子内,对老板做了个揖,然后喊水兵把自己带来的一批样品抬了进来。

    他先从中取出一块手绢大小的中品江南丝绸,放在了桌子上。老板双手合十回了个礼,然后拿起绸布来看了看,很快做出了判断,将绸平铺回桌面上,从匣子中数出四枚银币,又抓几把铜钱放在了绸布上。

    狄柳荫看了一下,铜钱差不多有二百枚,那么这么算的话,以本地汇率就是4200钱,也就是55贯的样子。如果把银币带回去,那么赚的会更多些,但是

    “等等,”狄柳荫又看向了王叻,“他这是用什么为单位我是说他出的是几尺绸布的钱”

    王叻答道:“本地惯例,如果是丝绸布匹的话,按中土的规矩论匹;贵重的东西论斤两;大宗的东西比如香料之类的,按本地规矩论桶,一桶差不多是八斗。其余的不常见的,就看你拿出来多少是多少。”

    既然如此,这丝绸的利润也并不高,甚至并没有比贩去本土高多少。狄柳荫想了想,除了老板故意压价的因素,这大概是因为印度人自己也能产丝织品,有竞争的情况下价格自然不会太高。那既然如此,丝绸还是留着卖给阿拉伯人吧,于是他摆手把钱放回匣子中,把丝绸撤下,又摆了一件素色的瓷盘上来。

    瓷盘装饰很少,但胜在薄且大,这样一件简单的瓷器在中国的采购价不过百多文,然而在海外却是硬通货般的特产。果然,老板一见瓷器,稍微看了一下,便给了一个一枚银币多的高价。

    狄柳荫对这个价格比较满意,但还是又抓了一枚银币放到盘子上,以示讨价。老板自然不会这么轻易地让步,把新的银币拨了开来,但又抓了一小撮铜钱放上去。如此这般,翻来覆去,最后以一银又六百五十铜的价格成交。

    “那么,嗯,这个价格定下了,然后怎么达成交易呢”狄柳荫又问向了王叻。

    王叻朝老板讲了一个单词,发音类似于“出亮”,然后老板便起身拿了一块方形的小木板过来。

    木板上部画着两行符号,第一行是十个简单而奇怪的符号,其中有一些看着很眼熟,而第二行则是汉字数字零至九,与上面的符号一一对应。狄柳荫立刻明白过来,上面那行符号应该就是阿拉伯数字的原型印度数字了,它的写法与后世通行的数字符号并不相同,但书写系统和计算原理应该是一致的。

    稍后,老板取了一小块掉粉的石头过来,在木板上画了一道,然后递给了狄柳荫。这时王叻适时地讲解道:“公子请把您要出货的数量写上去,只是这本地规矩,数字写法与常不同,颇类算筹,十八写作一八,一百写作一零零,三百四十七写作三四七,虽简陋倒也方便。”

    果然是阿拉伯数字的写法,狄柳荫立刻深刻地理解了,说不定比王叻和这个印度老板理解地更深刻。他立刻拿起粉笔,也不写汉字,直接照着上面的印度数字符号,描下了“250”这个数字,也就是表示他会出售这个数量的瓷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