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255再铸鼎-第5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志远看了一眼,点头道:“正是,一环区乾位,管委会大楼!”

    马车沿着二环路逆时针而行,没过多久,就到了大楼北边。然后遇到了一处十字路口处,车夫遵循交警的指挥停了下来,正好给了他们观察这座大楼的机会。

    管委会大楼也才建成没多久,论建筑风格和之前的一些小楼其实是一样的,同样的方块盒子再加上一些装饰。但同样的东西,一旦规模上了一个级别,观感就完全不一样了。这座大楼就是这样的情况,足有五层楼高,长度达到百米,前有广场后有花园,前门在一环路,后门在二环路,大院四角还有角堡,宏壮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这座大楼曾经被全体大会痛批“劳民伤财”“面子工程”“腐化之源”,最后还是以给建设部练手实验新型建筑技术的名义,才磕磕绊绊地建起来,到现在管委们在里面办公都还有些提心吊胆的。

    不过,在不了解内情的外人看来,这座宏伟的大楼无疑是东海国力量的又一个象征,充分地体现了工业化的伟力,令人敬畏。

    而同样令人敬畏的是,在二环路的内侧,还有着一圈铁路,上面一列车厢正在奔驰着。池州一行人刚从列车上下来,这些铁轨和车厢对他们已经不算新鲜事了,新奇的是,这几列车厢并无马匹牵引,却依然在以比马车更快的速度向前行进,刚刚还在他们后方,现在就已经超到前面去了!

    简致目瞪口呆地目送它过去,然后便看向了关志远:“关兄弟,这车无马牵引,是怎么动起来的?难道还能长腿了不成?”

    关志远耸耸肩,说道:“不是,这是缆车跟之前在桥西把我们的车牵引上桥的是一种东西。喏,那铁轨之中都有绳索,另一头连在车站的机械上,机械牵动绳索,绳索牵动列车,车便动起来了。”

    这条环城铁路的历史其实挺早了,比胶东铁路还要早得多。当初中央市还没二环,建设交通部在城区外围就铺了这一圈实验铁路。最初只是两匹马拉着一串板车,终日在那边空跑,偶尔也帮一环区运点货物,有时也会顺路载些人。后来中央市政府觉得这路不错,有很大潜力,就把它收购过来改造成城市铁路了。

    城铁在今年引入了机械动力,以取代过去的马拉,运力一下子提升了一倍以上。不过这个机械动力不是蒸汽火车头,而是缆车。

    在东海工业史上,类似的技术首先是船用的,也就是烈焰级采用的动力中心,通过转动绞盘收放绳索来操纵各类机械和调整帆面。后来,这项技术又被用作矿山轨道,在轨道终点设立动力中心,通过卷动绳索牵引车斗前进,极大地加快了矿物流动速度。一开始动力中心是水力驱动的,后来很快就引入了蒸汽机,效能更高。

    相比火车头牵动的列车,缆车系统是有优点的。因为动力源固定在地面上,所以不用考虑静摩擦失效的问题,同时,蒸汽机不用牵动自身,就省去了很大一块功率和复杂的传动系统。自然,它也存在一些问题:线缆不能太长,否则摩擦损失太大;负载不能太大,否则线缆承受不住拉力;路线必须简单不能有复杂的交错,否则线缆无法规划;车速不能主动控制,线路上一旦存在多组车,就会产生调度难题。

    因此,它只能用在一些简单的线路上,若是推而广之,遇到复杂的各种情况就抓瞎了。但是,在中央市这种完全由各种简单几何形状构成的线路上,缆车是完全适用的。市政府对当前的运行效果比较满意,既比马拉成本低,又比马拉速度快,因此已经在规划第二环路和几横几纵的辅助线路了。

    人遇到超出想象的力量,往往会往鬼神的方面的去想,但只要有了个合理的解释,哪怕和实情有所出入,便也能安心下来。

    简致闭上了嘴巴,又扒着窗往铁轨那边看了看,回头一想,大致想通了这个道理,这才放下心来“吁,原来如此,还真是巧妙。这么说,若是把绳索一路延伸过去,岂不是连外面铁道的马匹都可省了,从胶西到八卦城,一路列车自动妙哉,妙哉!”

    陈若风调笑道:“知明兄真是巧思,不若南归后,你也在家乡铺设这么一道铁路如何?”

    简致连忙摆手:“真是说笑了,这得多少钱先不论钱,即便我真有如此巨富,安庆乃至整个淮西可有那么多铁卖与我?”

    几人听了这个,都沉默了下来。是啊,铁路明面上花的是大量的钱,但这背后的东西,真就是单靠钱能买来的吗?

    简致见气氛凝重,又打了个哈哈,朝关志远说道:“关兄弟,说来,你们东海人也真是有巧思,这么些东西,都是怎么想出来的?”

    关志远先是往已经落到背后的管委会大院方向一抱拳,然后说道:“首先是东家们高瞻远瞩,然后也是各行各业各出其力。按东家们的说法,社会进步,一是靠利,二是靠人。所谓利,便是有所回报,也就是说,奋力种田,能多产粮多卖钱;奋力做工,能多赚工钱;经营工商业,能获取利润;改良器械、提出新奇想法,能有专利收获。如此一来,生产力才会不断提高,社会才会不断进步。而这些都需要人来做,所谓人,既是指人口的数量,也是指人口的素质。人多了,每个人都知书达理、懂规矩、知上进,社会才会更加进步。所以我东海国大量设立学校,招收儿童入学,教导他们学识,如此一来,这些人之中才能不断涌现出人才。简兄所言的这些巧思,实际上并非单纯的巧思,有了这个巧思之后,还需绘于图纸,计算力学,制造机器,这些都需要专门的人才才能完成。这样的铁路大桥高楼背后,就是无数这样的人啊!”

    他说的这一套套的,是唬得车中众人一楞楞的,那叫一个肃然起敬,几人不禁学着他的姿势,朝管委会大楼的方向拜了起来。

    宫文昌忍不住问道:“真是了不得对了,关兄弟,这一路受你照应,还未曾请教你师承何方,可也是从东海国官办的学校受业的?”

    说到这个,关志远略一脸红,说道:“宫兄见笑了,当初在下家贫,只读到了高小便毕业了,这几年深感学识不足,又报了夜校补习,才稍补足了些。想当初,我的那些同学熟识,有的去了黄岛海事,如今已经是中尉了;有的去了中央财会,如今已经是大商行的会计师了;还有的去了崂山学宫,如今更是一方学霸,前途不可限量。像我这样的小角色,便只能陪着诸呃,我并无不敬之意,失礼了。”

 第512章 东海之子

    听了关志远的自述,宫文昌暗一咋舌。关小哥这“小角色”来陪居温瑜一天出行,就要四十五银分,那更高的还了得?

    此时居温瑜睁开眼,问道:“志远,你说你是高小毕业,这是什么学校?”

    关志远看向他说道:“居老,我东海学校分了小学、中学、大学三级。小学在各地普遍设立,广收适龄孩童入学,又分初级、高级两段。初级小学教授识字、算术、常识等启蒙学识,高级小学在此基础上教授一些诗书、作文、几何等简单学问。我便是这个高级小学,也就是俗称的高小毕业的,总共在学校厮混了五年,悔不能当初多用功些。”

    “五年?”居温瑜有些惊奇,“我看你读书写字样样精通,虽说都是些俗体字,但也了不得了,这只要五年便可学成?”

    关志远说道:“那是,其实有我这水平,初小学得好些便也够了。这五年下来,学习语文的课时也就四分之一罢了。”

    居温瑜又问:“那你们学校中都教授什么经书,可是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

    关志远摇头答道:“不这些我们没学过。我们的语文课,都是先教拼音,然后学些水火土口田之类的简单字,再逐渐学习字形相近的复杂字。如此上完初小,只要学得不太差,便能阅读简单文章了。等到了高小,就是给一篇课文,然后学习其中的生字词并且学其行文了。”

    “呵呵,还真是新奇啊,遥想我孩童之时,族塾里年可学不了多少那中学、大学又教授的什么?”

    关志远尴尬地笑了一下:“中学大学我也没读过,只能把道听途说的给您一说。大学是钻研高深学问的地方,比如那崂山学宫、金口工业学院等等,都是这级的学校。我们用的各类机械、建筑、船只、新技术,大部分都是那里出来的。不过那边的学问过于高深,一般小学生入不了门,便又设立中学,从大学知识中择些简易的格致、数学、天文地理等知识教授给他们,再从中择优选入大学宫中就读。”

    实际上,东海教育体系是从两端同时开始发展的,一开始就有了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和以成年知识分子为生源的崂山学宫,中学反而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用来填补空白的。大学太过高端,数量太少,就现在来说,构筑了东海新生知识阶层主力的,还是关志远这样的小学生。

    居温瑜点头道:“听来确实合适只是,如你所说,这里面授的可都是新学,难不成不教授经学吗?”

    他这么一问,剩余几人也关心地听了起来,毕竟在宋人的心目中,经书诗词才是正道嘛。

    关志远又尴尬了:“据我所知,崂山学宫也有几名大儒教授经学的,但大部分学问都与之无关”

    这让几人的世界观有些冲击,不学圣人之学,居然也能如此兴盛?但是想想契丹、女真、蒙古,都不学圣人之学也都压着我大宋打,好像没什么不对啊。

    但是出乎旁人预料,居温瑜反而击掌叫好起来:“好,正该如此!整天翻那些破烂故纸堆,只会考究出一堆腐儒!朝堂上一个个道貌岸然熟读经书的,又有几个好东西了?还不如把闲工夫用来做些正事呢!”

    呃,居家十几年在科举上无甚斩获,早就憋了一肚子怨气,有此发言倒也不奇怪,只是把旁边几人都吓了个够呛。不过仔细想想,这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