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么早就开始砍树了,真是辛勤啊。”
走在山道上,听到周围不断传来的斧头与木头撞击产生的笃笃声,郑林不由得发出了感叹。
东边的山上一早就有人开始伐木,声响此起彼伏,还能看到旁边的河上不断有原木放流下去。
王广金左右环顾着,啧啧称奇道:“他们这里船场历史怎么说也有上百年了吧,这山还没砍秃呢?”
许嵩涛之前来过一次明州了,自以为是地解释道:“他们这山林都是有主的,分区划片轮流砍,自然砍不完。不过也换了不知道多少茬了,都没有太高的树,论品质不如我们崂山。”
他们沿着河继续往北方走,走出山道后,视野豁然开朗。
眼前是一大片平原,数条河流自南边山路流出,一直向北流入海中。而这几条河沿岸不但有农田,还经常有大片的工坊区和仓库区,河流上大量木筏和小船就在这些点状的区域中运动着。
见状,韩松惊叹了出来:“这么一大片,难道都是为造船业服务的?”
他回想起自家阔马船场那点家底,自惭形陋。其余几人自然也被震撼住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过了一会儿,郑林说道:“这么远也看不出什么,走,过去看看吧。”
于是他们继续前行,一路上逐渐见识到了造船的各种工序。
先是有人把上游放流原木收集起来,进行粗加工,去除枝桠和树皮,又有人把粗加工后的木料放流下去。他们经过时特别留意了,原木转移的时候有专人在做记录,还把一些牌符分发给相关人手,应该是用来区分生产者的。
再下游一点,有一大片仓库和棚子,河边有人把粗木料收集起来。拉上去的大木头就陈列在岸边,有几个老师傅在掌眼,拿着木尺,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这些形状不一的木料适合加工成什么部件,做出记号。然后便有人拿着账本去与商家买下这些木料,运回去分割成大块。同时,又不断有人把切割好木料放到木筏上,再运到下游。
下游有若干大型的仓库区,大块木料在这里进行阴干。同时这里也是木料的交易市场,来自不同船坊的师傅们在这里选购阴干好的木料,又运回自家船坞。
最后就是船坞了。接近海岸的地方,一连串排了几十个船坞,大部分都不算很大。上游运来的阴干木料在这里加工成具体的部件,然后组装到船上去,有时还要一边组装一边加工。船坞区热闹无比,人来车往,细碎的敲钉声和大型机械的撞击声此起彼伏,数不清的船只就这样渐渐成型。
这一路看得海洋部众人是目瞪口呆,震惊久久无法平静。
郑林惊道:“这完全就是字面意义上的流水线作业啊!”
韩松苦笑着说道:“真是厉害,就算让我们这些人来设计工艺流程,几乎也无法做到更好了……算了,好好看着,多学点吧!”
他们夹着尾巴跑到船坞旁边,开始观摩起装配作业来。
“幸会幸会,诸位可是海外客商,可需购船?您可真是来对地方了……”一个牙人发现了这几人,迎了过来,为他们介绍起业务来。
正好第一舰队这次南下,也准备再买条船替换掉老旧的试一号,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牙人翻着一本小册子,带他们去不同的船坞参观即将完工又没有被预定的船。
大大小小的船看了十几艘,最终他们还是决定买一条和起点号吨位相当的四百料福船。虽然宋代已经能制造八百料乃至上千料的大船了,但大部分商船仍然采用四百料这一最受欢迎的级别,这不是没有理由的。
中式硬帆虽然有操纵方便、七面来风皆可行驶的优点,但也有一个致命缺点:重。硬帆用竹篾等物为帆骨,厚麻布为帆面,密度很大,如果把总面积做得太大,就会过重难以操作。
四百料这一级别的船,采用两根半桅杆(两大一小),帆面大小适中,不用太多水手就可以操控,是载重量、船速、操纵难度比较平衡的船。如果要继续增大船身,那么要么得增大帆面,要么就得增加桅杆数量。前者会导致需要十几个水手才能拉动帆,后者会导致操帆难度大大增加,而且转向不便。
所以虽然海洋部有一个算一个全是大炮巨舰主义者,也只能暂时向现实妥协,订了一艘即将完工的四百料的“小船”。
料这个单位有两个意义,一是指造船耗费的木料,二是指船只货舱体积,一料相当于一石。
这两个不同的指代,差别很大。指代前者的时候,根据种类不同,一艘四百料的船的排水量也不尽相同,起点号这种薄皮大馅的商船差不多有一百五十吨,狭长而结实的战船可能就一百吨左右;而指代后者的时候,四百料载重却只有二十多吨。
这种混乱的称呼一开始给东海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惑,后来与本地人交流了一通,才明白过来。原来指代前者的时候,通常说的都是“四百料”“八百料”这种按百计的数量级;而指代载重的时候,说得通常都是“两千料”“三千料”这种按千计的数量级。
他们听明白了之后,先是恍然大悟,怪不得他们能分出来呢,后是一阵吐槽,这也忒胡闹了,同时更加坚定了推广国际单位制的决心。
订下船之后,也不用付定金,只要签下合同凭由,留下姓名地址就好了。这艘船十天后可以完工,到时候带会子过来就能取货了。众人一边感叹着南宋造船业的先进,一边去找客栈住下了,准备再在这里考察几天。其中王广金尤为兴奋,恨不得就住在船坞边盯着直到完工了。
这几天里,他们又订购了一艘小型车船,长6米,两对桨轮,没有甲板,基本就是条小艇。就这么条小船,就要四千贯会子,折三百多贯铜钱了,性价比极低。之所以买,主要还是准备做个技术参考。
他们去海上试了试,蹬起来确实又麻烦又费力。船上附带了几根木桨,他们换成桨划了一会儿,居然觉得省力了不少!只是极速不如桨轮罢了。
看来这车船后来被淘汰,也不是没理由的。
不过在东海人眼里,现在的车船实在有太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了,等带回本土让机械组来折腾一下,想必会大大改善吧。
1255再铸鼎
第46章 纵横号
1256年,11月15日,庆元府。
“呦哈~~~”
王广金站在新船的艉楼上,一边操着舵,一边兴奋地喊着。
前几天新船下水,海洋部兴奋地把它开回了望海镇,又把试一号上的东西全搬到了新船上,之后直接把试一号廉价处理掉了。没办法,他们现在人手不足,开不了三艘船。
海洋部把水手们都召集回来,开始海试。试一号的水手们见有了新船,也都很兴奋。王广金仍然担任新船的船长,许嵩涛调过去给他当大副,他们和其他股东商议了一番,很快一致同意把新船命名为“纵横号”,取纵横四海之意。
现在,起点号和纵横号一前一后,虽然都是空载,但也只敢升半帆小心地航行着。因为这里是舟山群岛之间的海域,海路狭窄,不得不谨慎些。
他们此行,一是为了给纵横号进行海试,二是为了完成预定任务——探索明州附近的岛屿,如果有可能就建立一个根据地,作为南下贸易时的基地。
这目标其实是有些高了,以海洋部现在的人力是很难开发一个荒岛并保证安全的,不过先做点准备也好。毕竟,每个海洋部股东心里可都有一个拓殖梦呢。
出发前,他们点着后世的地图列出了几个优先目标,其中排名第一的就是明州东南部的六横岛。
六横岛是一个大岛,岛上良港众多,明代中期曾经一度成为整个东亚贸易的中心。
由于明朝的海禁政策,海商无法正常到大陆上贸易,只能在岛屿上进行走私贸易。大海盗王直以六横岛为基地,打出了一片偌大的海洋事业。
其实明代的海盗大多是因为海禁政策无法正常进行贸易的海商,做的都是正常买进卖出的生意,只不过不被官府认可,蔑称为海盗罢了。这些“海盗”背后往往与沿海地区的世家大族有关系,能轻易从大陆上取得货源,同时也与他们分享超额利润。
彼时六横岛上,秩序井然,来自日本、朝鲜、葡萄牙等地的商人络绎不绝,大量交换着各种商品,成为一个极为繁盛的贸易港。可惜后来被朝廷捣毁了,连水路也堵塞住,永久废弃了这个优秀的商港。
因为有这段“历史”在,所以东海人对这个岛格外看重。这个时代,宋代朝廷实行贸易开放政策,海商可以自由登上贸易口岸,根本无须去荒岛上搞什么走私贸易。舟山群岛大多数是风高地狭的苦寒之地,没多少人感兴趣,住在上面的要么是渔民,要么是海盗,要么两者兼是。如果六横岛也是这样的话,那就再好不过了,正好乘势占下来而不用担心引发南宋官府的注意。
舰队比照着地形一路前进,终于在前方发现了一个位置和形状都与目标类似的大岛,应该就是六横岛了。
前面的起点号打出信号,收了一半帆,王广金见状命纵横号也降低速度谨慎前进。
起点号把那艘小车船放了下来,去前面探路。两艘大船跟在后面,慢慢绕着六横岛转圈。
韩松用望远镜观察了一会儿,有些失望。六横岛上已经有不少人烟了,西侧海岸上甚至还有几艘商船停着,应该是朝南方去的,暂时在此补给。这也难怪,毕竟六横岛离大陆不远,岛上又有不少平原,又处于南方前往明州的必经航路上,早早被开发出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还有个村子,耕地不少嘛。唉,地方倒是挺好的,可惜人太多了,不是我们该呆的地方。”
既然六横岛已经不行,他们转了一圈,又去旁边几个小岛看了一下。虽然确实有一些无人岛,但岛上也没几块平地,不适合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