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255再铸鼎-第5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流医术,将各类古方、医法去伪存真。又派了医疗队下到各村镇,教导乡民治伤、养病、接生诸常识。如此,不但有无数生灵因此而得活,还因为得病的人少了,传染源便少了,使得剩下的人更为安全这便是医国之术啊!

    推而化之,不仅医术如此,教书育人、设厂经商、募兵保国不都是如此?但同是唐人,为何东海国就能做到这样呢?

    后来我细细探究,才发现根子出在东海国的构成上东海国并非一家一姓之国,而是多家共同经营的共和之国。家兴便国兴,有国方有家,可以说是真正家国荣辱与共,因此才能人人奋力,将国家经营得风风火火,以一隅之地对抗势不可当的蒙鞑。

    再发散看来,当年契丹、女真、蒙古诸部崛起之时,不也是这样?可是一旦进了中原,把部众共和变成了家姓独传,那便失了锐气,只能被后来者取而代之了。再看看史书上的历朝历代,勃兴之时,无不是众人齐心协力才做成一番事业,可一旦归于一家独大,便不可避免地衰败了下去。

    一旦想通了这点,我便仿佛发现了一个新世界,顿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大宋的出路,不在什么新军和火器,而在于根基,在于朝堂,在于每一个士人!所以我便决定弃医南归,以文字激发国人的意志,毕竟,医术再好也救不了一国之人啊!”

    10月12日,华亭县,新汀镇。

    “抓到了,抓到了!”

    “就是这个恶妇!”

    “真是可恶,打死她,打死她!”

    新汀镇是紧邻着华亭县城的一个镇,由于靠近一条主河道,很是繁华。镇上有一个“济慈堂”,据说是百年前本地出过的一个大官给家乡捐建的,用于收容孤儿寡母什么的。以前这院子一直破破烂烂的,镇上人也不太在意,不过前阵子不知道怎么兴旺起来了,经常有大车进进出出。直到近日才爆了出来,原来是经营这座善堂的郑母强迫院里的孤儿和寡妇们织布出去卖,每月能出上百匹,差不多是日进斗金了。这就激起了镇民们的众怒,他们在本地士绅的带领下,纠结了本地报纸的记者和县城来的衙役,将济慈堂团团围住,把郑母揪了出来,准备给她施以正义的审判。

    郑母瘦瘦小小的,此刻被抓散了头发盖住脸面,也看不出岁数,跪在街面上不住磕着头。而周遭的围观群众则不被她所迷惑,依然在不停地朝她扔着土石。在她身后,不少镇民已经急不可耐地冲到了济慈堂内,把里面的罪证,例如尚未售出的布匹、织机还有桌椅瓢盆之类的物什搬回家去妥善地保存了起来。搬着搬着,几个人居然撕扯着扭打了起来。

    院门口,十多个或高或矮或老或小但无一例外都又黑又瘦的善堂住民一脸茫然地看着这副场景。啊,他们虽然不用再被逼着织布了,但以后他们该怎么生活呢?

    看着从院里逐渐搬出来的几台织机,刘员外有些后怕地长出了一口气,然后对身旁的纪铭说道:“这黑心善堂着实可恶,还好有善心人士举报,不然放任他们这么做下去,遗祸无穷啊!”

    当然遗祸无穷了,这种不用给工钱的作坊,得把布价压到多低?刘员外自家的生意得受到多大的影响?说严重点,这可是动摇了国本啊!

    本来他还没意识到这一点,是经过了一个族侄引荐的好友纪铭点拨,才发现了这件事,拿起算盘来一划拉,才发现问题有些严峻,于是组织乡邻发动群众把这家善堂给砸了。现在看来,还好砸得早,不然过上一阵子,得产多少布匹出来?一地每年能卖出去的布就那么多,她多卖一点就是自己少卖一点啊!

    想到这里,他赶紧又对纪铭做了个揖:“容肃忧国忧民,实乃世人楷模啊。”

    纪铭回了一礼,说道:“没什么,不过是尽些绵薄之力罢了。对了,刘兄,你家书香门第,又有偌大家业,可曾有办份报纸的意图?”

    听到“书香门第”的称赞,刘员外脸上一红,他家连能过发解试的都没几个,哪里配得上这个称呼?不过被人夸了心里总归是舒服的,于是他回道:“报纸?那不都是大家大户办的么?我也能办得?”

    纪铭说道:“自然办得。我前日去与浸香书坊的陈东家谈过,一份报纸印来也不过是十余文的耗费,转手卖出去就能赚一倍还多,只需招人写些文章、采访一点时事即可。若是办了报,对刘兄的名望也是大有助益的事”他指了指旁边那个嘉兴旬报的记者,“你瞧,若是以往,官府对这种事会襄助吗?但现在有了记者在场,他们就不敢不闻不问了。为何?不就是怕报纸对他们批驳一通坏了官声吗?若是刘家也有一份报纸护身,那么以后行事自然也要方便不少。”

    纪铭前天跟陈维纲聊了半天,在给陈维纲灌输了一堆异端思想的同时,也被陈维纲说服,决定不一下子搞什么激进的檄文,而是先办一份小报,逐渐把自己的思想介绍出去,由浅入深,养出名望来再说。但是他家也不算什么大户,办报有些困难,于是就想起刘员外这么个土豪来了。

    刘员外被他一忽悠,颇为意动,不管能赚多少,既然赔不了,那总归是个能提升刘家气质的好东西:“甚好,不过此事还请容肃多帮忙”

    1255再铸鼎

 第543章 授时

    1266年,10月27日,广东南部海域。

    “修正航向角,南偏西67度20分;航行里程,12450海里。”

    巡航舰“暴雨”号的舰桥内部,实习军官石尔茂读出了仪器上的记录数据,另一名实习军官赵启明将它们记录了下来。他们先是把数值记录在本子上,然后两人各自趴到了桌子上,拿出尺笔,在各自的坐标纸上记录下这段航程。

    虽说现代舰船已经有了一定的测量位置的手段,但这样的记录仍然是必要的,因为真当你迷航的时候,任何一点有助于确定位置的信息都是极为宝贵的。

    “咚咚”

    两人刚放下笔,就有一阵低沉的钟声从窗外传来。他们立刻紧张地抬起头来,望向了房间正中的三座钟表,上面的指针正齐刷刷地指在10:55的位置上。

    这三座钟表本体并不算大,但却安装在三个庞大的行星轨道式的万向架上,万向架又通过几根皮带固定在天花板和地板上,实际上处于一个悬挂的状态。船身随着海浪不断产生摇摆,钟表看上去也在万向架中不断“摆动”着,实际上却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有助于保持走时的精确,使得舰船在海上可以定位自己的经度呃,虽说如此,但实际上这三台钟表的精确度仍然不能让人满意,达不到航海钟的水平。

    历史上,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之后,一个难题是与风浪搏斗,一个难题是在长期漂泊中保持船员的健康,还有一个难题就是在茫茫大海上确定自己的位置了。其中,通过观察太阳和星辰的角度,可以确定自己在地球上的纬度;但是,想确定经度,就非常困难了,因为地球24小时就会自转一次,是很难找出一个固定的参照物来定位的。但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样就落在地球的自转上因为有自转,所以有了日升日落昼夜变化,所以不同地方日升日落的时间会有不同,也就是产生了所谓的“时区”。因此,通过比较当地时间和一个已知经度地点时间的差异,就能计算出自己所处的经度来。

    但问题又来了,如何知道另一个地点的时间呢?很简单,只要出发的时候带一台钟表就行了。当你行进了几万里的距离来到一个异国他乡,在这个地方,正午太阳走到头顶上的时候,你的表显示的时间仍然是上午六点,那么你就能计算出来,此地与你的家乡差了六个时区,也就是90度的经度。再加上六分仪测量出来的纬度,你便可以精确地知道自己的位置了。

    但是说起来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却不简单,海船如此颠簸,你如何保证行走了几个月之后,钟表仍然能保持以前的精度不产生误差?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海船都不能确定经度,只能确定纬度,航海时都是大致行驶到某个位置,再一路向东或向西找到目的地,费时费力又不安全。最后,是英国钟表匠约翰哈里森用了四十年时间,以发条驱动的怀表为基础,发明了平衡圆摆、双金属温度补偿片、蚱蜢式擒纵机构、滚珠轴承等一系列保证精度的新结构,并且把加工工艺做到了极致,才生产出了每月误差不超过五秒的超精密航海钟。也成为了帮助英国帆船纵横四海、建立日不落帝国的重要助力。

    东海人以航海立国,对这样的利器自然也是极为渴求的。二百个股东里面虽然一个真正会制表的也没有,但还是有几个喜欢研究机械表的赵括的,再加上东海号里的航海书籍里有介绍航海钟结构,因此也摸索着做了起来。自从他们把钟表介绍到南宋,就有意无意地公开一些钟表和机械原理,专利费也不要了,鼓励民间手艺人投身钟表制造业。这行当一不需要什么先进合金材料,二不需要高精尖的机床,就是个讲究精细的手艺活,而江南又很有一些手艺高超到吓死人的首饰匠人,所以是有希望弯道超车的。

    事实上,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临安一带的艺人们确实迅速山寨了一些不错的钟表出来,有些甚至比商社自产的还要好。但是,即使是手艺活,也是需要积累的。各部件虽然都是手工打造的,但是如何把它打造到极致、使用什么工具辅助,都是需要经年累月的摸索才能做得透彻的。而且,各齿轮、传动机构等等部件的设计及制造,也是需要有一定的机械、力学和数学知识才能做好的,不是一帮只有手上功夫的文盲工匠能做的。

    所以,他们可以很好地山寨一些结构简明、外壳雕龙画凤装金饰银的钟表出来,摆在富贵人家里镇宅是完全够用了,但用于航海始终还是差了点不,差了一大截。

    最后,还是商社亲自出手,在京东商城设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