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鹤看首席大人不开口,于是替他问道:“如此甚好,正所谓合作才能共赢,此举对于齐国也是有大利的!嗯,不过,除此之外,齐国公可还有什么谋划?”
李璮赞许地一笑,先是举杯敬了一下,然后出掌向东北一比,说道:“不错。说起来,东海军在辽东抗鞑,高丽也有忠臣义士起兵勤王,连滕国公都出兵收复故土了,各方都在努力,独我齐国置身事外。所以,我也想为抗鞑事业尽一份力,别的不好说,听说高丽北部有一伙叛军盘踞,而高丽行将成为我大宋之藩国,所以同为藩国的我国便愿替官家出力,铲除这伙叛军!”
噫
郑魏两人倒吸了一口凉气,果然李璮这家伙的胃口也不小,他是想收取北高丽作为回报啊!
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愿意去搅屎就让他去吧!
两人对视了一眼,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
郑绍明举起酒杯,对李璮敬了一下,说道:“齐国公如此忠君爱国,我们自然要支持!不过,不知道对于高丽平叛之事,齐国公可是已经有谋划了吗?需要我们提供什么帮助吗?”
双方达成了共识,李璮对此非常满意,喝了一口酒,道:“好说。我齐国的军旅虽不能与东海军比,但多年下来也有了些气象,对付高丽叛军定能手到擒来。当然,东海国若是能提供一些帮助,我们也必将感激不尽。说来,主要有三事,一是我军出征之时,还请贵国多加留意蒙元方向,以防他们趁虚而入;二是请售予我军一批军资,如盔甲火枪、轻便火炮、暗车战船等等,可以用关税支付;三是还请贵国做中,与高丽王说和,莫要产生了什么误会。”
与夏贵一样,李璮作为一国之主,自然深刻地知道军力的重要性,这八年来也一直在引进火器、编练新军。不过与滕国按兵种分成了五行部的做法不同,李璮是以千户为单位进行编制,每千户都是一个包含多兵种的合成单位。齐国地盘更大、人口更多、财政更宽裕,因此军力也比滕国强得多,到现在已经有了八个步骑炮工辎俱全的新军千户、十个以步兵为主的屯田驻守千户和三个水师千户,实在是不少了。如果有了东海人给予的安全保证,他就可以把这二十一个千户中的一半以上抽调到高丽去,高丽叛军的那点旧式军队绝对不是他的对手。
实际上,在未来局势发展的方面,李璮也与夏贵一样进行了自己的思考。不过他现在反而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了,不指望子孙们能搞什么争霸,只希望能有一块家业传承下去就行了。而高丽的内乱就让他看到了机会,现在北边的辽阳被东海人占了,南边的正统高丽又要对宋称臣,那么若是他去把北高丽的地盘给占了,岂不是安全得很?
济南、益都的地盘虽好,但也是块吸引恶狼的肥肉,他这一代还好,若是他撒手去了,子孙真的能守住吗?反而若是在海外有块领地,别家顾不上,那还真有很大的概率传承下去。所以,李璮权衡之下,宁愿以主动加入东海关税同盟为代价,换取东海人支持他夺取北高丽。
黄鹤听了他的话,在心里暗笑了一下,这李璮还真会活学活用,这就知道用关税抵押军购了,可真是空手套白狼哪。不过这三条也问题不大,本来关税也是他的,他愿意用来买军火,那还是我赚了呢。其余两条也是情理之中又代价不大的事情,同时也符合东海国的利益,帮个忙也无妨。
他看了一下郑绍明,发现后者也是面带微笑,想法应该和他差不多,于是又点了点头。郑绍明看了,当即拍板道:“好说,齐国是我们的重要盟友,我们自然应该帮忙。那么,就祝齐国公旗开得胜,一举重建朝鲜咳咳。”
说到最后,他突然发现自己说漏嘴了,连忙咳嗽两声补救。
不过李璮倒没觉得什么奇怪,自从他看上北高丽之后就请了幕僚来为他补习那块地方的过往历史,所以也知道箕子朝鲜的典故,当即豪情大发地说道:“没错!说来,当年箕子建立朝鲜,教化夷民,这才有了现在的高丽。所以说,那里自古以来也是华夏之土啊!现在,正是该把斯土收归华夏,重建朝鲜的时候了。”
1255再铸鼎
第606章 ?? 李氏朝鲜 二
1270年,3月22日,高丽,西京平壤。
高丽全境多山,只在海边有零星点的平地,这些平地自然也就成了人口聚居之处。在这些聚居地之中,西京平壤可谓同时具备了地理与人文优势。从地理上来说,这里地形相对平坦,又有水系纵横,适宜发展农业,同时群山环抱有险可守,是个偏安的好地方。从人文上来说,这里地处中原文明向半岛渗透的第一站,能首先体会到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的好处,自然也容易成为发达的地方。
但正是因此,也使得平壤成为了高丽与中原大国对抗的最前线。若是半岛政权认命臣服于大国,那还好说,比如高丽建国早期的十世纪的时候,边境和平,平壤一度成为莺歌燕舞的好地方。可一旦与大国展开了对抗,那可就惨了,比如隋唐之时高句丽在平壤一带与王师反复拉锯,几乎把这个好地方打成了白地。
而之前的几十年,平壤又陷入了浩劫之中。高丽人对蒙古时降时叛,每次蒙古人起兵讨伐都要来平壤一趟,那么把这里折腾成了什么样子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在这个十年,情况好了一些,一来高丽国王王禃对忽必烈表现出了恭训的态度,二来蒙古人也嫌烦了,有意识地在高丽北部扶植一些忠于他们的高丽领主以牵制反抗势力,所以局势就稳定了下来。西京无战事,也就有了休养生息的空间。
所以,当去年林衍发动兵变,铲除权臣金俊,废除王禃改立其弟王淐,并且表现出了对元朝敌对的态度之后,平壤一带的高丽领主们,如李延龄、崔垣、玄元烈等,齐刷刷地表示了反对,转头就投到了元朝旗下。
这种情况对林衍自然是极端不利的,元朝甚至不用派多少兵来,只要遣一员大将带领数百精骑压阵,靠北高丽仆从军的兵力,就足以把他碾得灰飞烟灭。历史上的情况也确实如此,林衍起事之后很快就被元朝镇压,一路从开京往南赶下了海,高丽的最后一点反蒙势力也因此完全消散。呃,不过这个时空有东海人搅局,很不巧地与林衍同时闹腾了起来,还把辽阳给占了、进一步威逼沈阳,使得元军无心也无法东进,只能放任两帮高丽人一南一北大眼瞪小眼了。
现在的高丽局势是,北边的亲元派兵力众多,林衍无力打过去;但林衍也不是吃素的,他掌握“三别抄”这么一支精兵,几年来与东海国贸易又攒下了不少精良武备,论实力不可小觑。而亲元派人虽多,派系也多,单独一个派系不可能对付得了林衍,又不够齐心,没法拧起来往南推过去。所以,双方就只能这么僵持着,各自寻找外援以求突破了。
在这个背景下,一股外部势力突然到来,打破了僵持的局面。
黄海北部、高丽半岛西岸,一支打着“齐”旗的船队浩浩荡荡自西而来,逼近了大同江口。
自古以来,大城皆要依托大河而生,平壤城也不例外。大同江发源于半岛中部群山,向西流经平壤城,又折转向南,在黄州城附近再次转向西入海,为平壤提供了水源和与外界交流的通道。反过来说,也为外来者提供了入侵的通道。
大河入海口水文复杂,船队靠近后没有径直入河,而是择地下锚停泊下来,派出小船勘探水文,再作下一步行动。
船队中前部,一艘挂着华丽大旗的大海船上,李璮站在艉楼上,向东方的大河和两旁的陆地看过去。
“了无人迹,连渔船都没几艘”
大同江口很荒凉,与富庶的清河流域截然不同,令有志于此地的李璮不怎么满意。但这也不出他的预料,而且战前自乱军心不是个好主意,于是他立刻改口道:“也没什么防御,我军自可长驱直入。”
他命人取出一份地图来,参照着眼前的实景在地图上寻找着自己的位置。
这份地图是东海国提供的,也不怎么精确,就是在简易的地形图基础上标注了一些城池的位置。李璮先找到了上面的大同江口,然后又循着河道向上游看过去。
大同江的下游地区归属高丽黄州管辖,黄州下辖五县和若干镇,其中沿江的有江口南岸的长命镇和内陆的江西县,除此以外,并没有特别的江防城塞之类的东西。
江防虽松弛,但大同江本身就是一个艰难的阻碍,江水湍急,江中水文不明,外来的海船难以直接闯入,齐军想直捣西京还是不太容易。
但李璮敢率军跨海远征,自然不会毫无准备。待到小船在江口转了几圈,船队之中便旗鼓大作,三艘中等体型的战船便开始加速起来,向江口之中试探着行进过去。
这三艘战船是李璮去年向东海国订购的浅水炮舰,长约35米,体型修长,分上下两层船舱。下层底舱中有人力螺旋桨动力,也可搭载一些人员物资,能够推动整艘船在江水中自如行动。上层炮舱中装备了一系列火炮,主要以成熟的龙吟炮为主,也有一些便于近战的小口径后装炮。
当年东海国接到这个订单的时候,还以为李璮是要加强清河上的防御。这笔订单利润丰厚,技术上也已经对新式蒸汽船不构成威胁,对大战略有利无害,因此管委会便很痛快地批准了。没想到李璮将它们拿到手中后并不是用在清河上防御元军,而是用来进攻高丽了。倒也不坏。
三艘炮舰吃水浅,又有螺旋桨动力,在复杂的江水中依然行进自如。随它们之后,船队中吃水浅的沙船也挂帆向江中航去,剩下的大海船也没有闲着,跟着小船一步一探地缀在后面,缓慢而坚定地溯江而上。
高丽人在大同江上没有战船守备,但却有些小渔船和小商船出入,它们被这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