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轰轰”
每个新军千户配备了四门龙吟炮,就位后也不挖炮位什么的,就直接把位置一正,就对着河对岸的高丽军把炮弹打了过去。三个炮队的炮声此起彼伏,显得有些杂乱,气势不足,但威力可不是假的。
火炮距离目标只有三百米左右,炮弹存能充沛,命中率也不错,一枚接一枚地落入对岸的高丽军阵中,几乎每一枚都能造成好几个减员。
漫天的轰隆声之下,这样的伤亡很快令高丽军坚持不住,从一个方阵的溃散开始,整道河岸防线都渐次崩解,不复为阻碍。
“好!”后方的李璮击掌赞叹:“仗就该这么打!”
说起来,他也很多年没有亲临战场过了,上次作战还是被蒙军围在济南城中困守。这些年来,他卧薪尝胆,攒出钱来从东海国军购,好不容易攒出了这么多家底,如今能亲眼见到他们发威,也算是欣慰了。
看到高丽军如潮水般溃逃,他激动地高喊道:“乘胜追击!”
几乎就在同时,三个千户之中的骑兵队向前冲出,涉水过河,驱散了对岸残余的高丽军这当然不是因为他们收到了李璮的指挥,而是前线将领做出的及时决断。
紧随骑兵之后,齐军步兵也开始过河。他们腿不如马那般长,没法涉水渡河,只能从桥上走,速度受限。但高丽军早已闻风丧胆,又有骑兵压阵,根本也没人来阻拦他们。
齐军步兵顺利过了河,炮兵也腾挪了过去。没过多久,后方的驻屯兵将攻城器械准备了个七七八八,也推到了河北岸来。接来下,他们的目标就是不远处的城墙了。
高丽军败退后,撤回城墙根下重整队伍。不过齐军并不打算让他们老老实实恢复秩序,又故技重施,步兵和火炮一齐推进到了射程边缘,远远地将铅弹打过去。
一时间,战场上再度轰鸣起来,铅弹如雨落入高丽军阵之中。如同上次一样,高丽军对这种单方面的打击毫无抵抗力,不得不撤回城中去。
现在,摆在齐军面前的,就只有一座光秃秃的小土城了。
后方,李璮对玄元烈笑道:“现在,就请玄将军出山,去劝说李将军弃暗投明吧。”
4月7日,平壤。
平壤城乃高丽三京之一,位于大同江西北岸、普通江东岸,四面环水,面积广大,即便在中原也是上规模的大城。之前的几十年里,此城历经战火,残破不堪,直到后来周边一系列军阀都倒向了蒙古人,平壤周边才安定下来,渐渐恢复。
平壤城中如今居民混杂,上层阶级是元国派驻过来的文武官员和一些投诚元国的高丽军阀,中层是元军和一些高丽贵族、商人,下层则是来讨生活的高丽平民。城中大部分区域都没有好好修缮,平民们拥挤地挤在一处;同时,也有一些府邸大兴土木,修建得相当豪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今,在城北一处豪华府邸门前,潘阜正看着大门上方挂上去没多久的“东宁总管府”的牌匾,沉默不语。
潘阜乃高丽人,多年前曾加入蒙古使团前往日本,劝说镰仓幕府与蒙古国合作。此事本来希望不大,但经他一番巧舌拨弄,竟出乎意料地成功了。不久后,日本便与东海国闹出了大矛盾,大打出手。虽说最后令人震惊的以东海国的胜利结束,但潘阜的功劳还是不容否定的。因此,事后他引起了蒙古朝廷的重视,招去中书省用了起来。
蒙古入侵高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虽然途中反复拉锯,但到了近几年,他们已经令高丽王室完全臣服,并能直接控制北高丽地区,可以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数年前,中书省便有将这种成功更推进一步的想法,也即将实控的北高丽地区改设东宁路,正式纳入朝廷建制中,然后再逐步蚕食南高丽。
这个计划得到了忽必烈的认可,潘阜因为熟悉高丽情况,便被派到了高丽,辅佐高丽安抚使蒙哥筹谋东宁路的前期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本来已经做了个七七八八,只要中书省派人来接管民政,事情便可办妥了。然而去年东海军一举攻占辽阳,切断了元国与高丽之间的联系,这一计划便只能戛然而止。
不过这些准备工作也并非白费,经过长期协调,筹备中的东宁总管府隐隐已经成了北高丽众多军阀的核心。在蒙哥和潘阜等人的命令下,军阀们好歹能团结起来,抗拒南高丽篡权的林衍,还能往北边鸭绿江一带驻军,防御东海军打过来
可是没想到,东海军没打来,李璮倒打来了!
潘阜叹了一口气,就要往门内走去,准备找蒙哥汇报些工作。可他刚要越过门槛,大街另一头就响起了急切的马蹄声,然后就见一队骑兵疾驰而来,很快就到了门口。
“崔万户?你怎么来了?”
潘阜认出了骑兵之中领头一员披甲将领,乃是高丽大将崔垣。此人手下兵多将广,而且对朝廷一向恭顺,因此被分配到了平壤周近驻防。此时他该在城外准备迎战齐军才对,怎么会进城来的?
由于同是高丽人,崔垣平时跟他也有些交情,现在一见了他就翻身下马,把马交给部下收拢,然后自己解下头盔跟着潘阜一起往门里走,一边走一边说道:“情况不妙,之前从咸从、龙岗赶去江西的援军都被齐军击败了,据说伤亡惨重。现在探马回报,齐军已经出营向西京赶来,最迟后日便可抵达,此乃大事,须得由安抚决断才行。”
1255再铸鼎
第609章 李氏朝鲜 五
1270年,4月9日,平壤。
“噫,怎么这么多人?”
高丽安抚使蒙哥拖着疲惫的身躯,登临烽火台向西远望,发现对面战场上举着“齐”字大旗的队伍联营数里,人头攒动,看着得有数万,绝非之前李延龄回报的“数千”,这让他很是惊讶。
前天,他就接到了齐军来袭的情报,不得不组织兵力应战。平壤虽是大城,但却大而无当,城墙年久失修,处处漏风,不适合作为依仗。因此,他干脆把兵力派出城去,去与齐军打一场堂堂正正的野战,赢了便趁势把他们驱逐出高丽,输了就反正也都一样。
在齐军跨海来袭之前,西京一带的高丽军布置是外重内轻,主力要么在北边防备东海军,要么在南边防备林衍,腹地驻军不多,因此被齐军打了个措手不及。仓促之下,蒙哥也没法从外界抽调太多援军回来,但好处是原本平壤城就驻有三千元军,他们用起来可比普通高丽军顺手多了。这些元军再加上崔垣和其它小军阀的兵力,还有从外地紧急赶回来的援军,便有了万余,再临时从城中征召一批青壮,军力也算雄壮了。
以这支大军对抗数千齐军,本来把握不小,但到了战场一看,怎么对面这么多人?
这时,蒙哥身边崔垣气愤地骂道:“那混账李延龄,见没法力敌,竟投降了李贼!真是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
这李延龄的情况实际上比玄元烈还要窘迫些,玄元烈是想逃没逃掉,而他是没法逃江西城就是他的根基之地,妻儿家财都在城里,就算能逃出去也一穷二白了。更何况,齐军的强大令他瞠目结舌,突围是难之又难,再后来玄元烈亲自带着丰厚的条件过来劝降,他思索再三后便干脆同意了。
李延龄投降李璮后,干脆顺着这同姓的优势,拜了李璮为“义父”,然后迅速转变了立场,帮助李璮招降周边的高丽军。有他和玄元烈帮忙,李璮一下子招纳了一大群降军,再加上陆续抵达的后续齐军部队,他手头差不多有了两万兵,甚至反超对面了。
这两万兵浩浩荡荡行军,今日在平壤城西的山区与元军相遇,气势上竟反压了一头,也真是令人唏嘘。
蒙哥听着崔垣的讲解,逐渐分辨出了对面营地中哪些是正牌齐军,哪些是刚入伙的仆从军,心中也是窝火,拍着烽火台的石墙怒吼道:“大汗给他们地给他们官,到了该用命的时候不好好打,竟然投降了对面那个姓李的叛徒,全都是养不熟的狗,全都该杀!”
听了这话,他身边不少高丽人顿感尴尬,你们蒙古人不也是外面打过来的?谁说谁啊。
潘阜咳嗽一声,上前说道:“不管如何,事已至此,该先设法将他们击败才是。他们初来乍到,立足未稳,我军是不是是该乘机先攻上一阵?”
蒙哥看向前方的战场,点头道:“就这样吧,据说齐军用的是东海国的火器,远远的就能打过来,不好对付。崔万户,你带人先去打上一阵,探探他们的底。”
崔垣对此早已有了心理准备,毕竟三千元军才是蒙哥的嫡系,不能轻易消耗,这打头阵的劳苦工作得自己这些高丽人去才行。他也没怎么抱怨,立刻拱手道:“遵命。”便下了烽火台,去前线带兵了。
两军所对垒的战场位于两山之间,西北方是山岭,东南方也是山岭,中间有一处山间平地,双方便在平地两端各自安营布寨。
平地中央又有一座小山曰“固丘”,上有堡垒,面积不大却卡住了要道,因此也就成了双方争夺的重点。东宁军占了地利,也就提前在这座固丘上布防,而齐军出营列阵后,首要任务就是派出了一部分军队前来攻取这个要点。
“嗖嗖嗖!”
齐军派出的先头部队是高丽仆从军,而山上防守的也是亲元的高丽军,这两支军队前不久还是“友军”,如今却兵戎相见,各自拿着弓箭,远远地相互对射起来。
不过,羽箭嗖嗖射得挺热闹,但两军相距甚远,大部分箭矢半途就落下来了,少数入阵的也没力道穿透盾牌甲衣,根本没造成明显的伤亡。
显然,这些仆从军虽已投降李璮,却没打算真卖命,只是随便应付应付差事罢了。
后方压阵的一个新军千户中,百户狄广看到前面的高丽兵出工不出力,心中恼怒,打马找到千夫长柯志胜,说道:“千户,这些高丽人记吃不记打,在那偷懒呢!要不要我们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