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在此之前,他并未见过蒸汽船的实物,只是当传说看待的。现在真正见到了,震惊之余,他也迅速理解了对面为何会行动如此之快,也自以为理解了他们的意图肯定是想凭借灵活的优势,从自己这边绕过去啊!
既然如此,那他当然得排出长长的横阵,对他们包围过去,锁住他们的进路啊。
在鲁遥旗舰的指挥下,宋军八艘大战船渐渐地解散了队形,前船减速,后船向两翼加速分离,最终形成了一道长长的齐头并进的大横阵,对着前方的东海船拦了过去。
而这就让对面的韩松有些疑惑了:“这是什么意思,怎么敌人老排些奇奇怪怪的阵型出来,我们不是都教了他们线形战列是最优解吗?”
他身后坐在指挥席上如坐针毡的朱泾咳了一声,说道:“呃,或许他们是怕我们绕过去,想拦截我们?”
“我们看上去有这么好欺负吗,当成兔子一样拦截?而且真以为这样就拦得住吗?”韩松叹了口气,然后突然又眼前一亮,“说起来这也是个办法啊,咱们完全可以直接绕过去嘛!”
以宋军战船的速度,只要机动舰队绕了过去,就别想追上了,也是个策略。而且全体大会昨天的会议争议很大,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股东不愿意与宋朝闹僵闹大,如果能不流血地解决战斗,也是一件好事。
不过,这样会有不少后患,朱泾赶紧劝诫道:“他们运动虽慢,但前面离临安也不远了,万一在我们靠岸的时候追上来,那就有些麻烦了。同属华夏子民,能少造杀孽当然是少造的好,但是现在若不展现出雷霆手段把他们打服了,让他们阴魂不散跟上来,以后说不定得流更多的血,未必是好事啊。”
“也是。”韩松笑了一下,“那就打吧,该怎么打就怎么打吧。嗯驱逐舰射程不够,让他们绕过去直接进钱塘江探路吧,我们叫上真炎号拐个弯,从他们前面斜切过去,然后轰几个洞出来再走。吴风平,你带人去作图,朱泾,船上的指挥还是你来。”
朱泾松了一口气,紧接着对枪炮长关大富说道:“关中校,让各炮位都准备起来吧。”
“好的,”关大富已经摩拳擦掌了,“这些年来宋人可真是膨胀了,也该让他们见识一下真正的力量了!”
随后朱泾又下达了一连串的命令,让损管组就位,让轮机组将锅炉火力重新调高,让搭船的海军陆战队拿枪去甲板上待命,甚至还让陆军抽了一批人出来去帮着搬炮弹。总之,这艘船瞬间活跃起来了。
下炮舱中,32门庞大威武的鲲炮已经装填完毕,炮手们期待地看向本层的枪炮副官。“怎样,老大,这次该我们发威了吧?”
虽然身为前装滑膛炮已经有些落伍,但150口径、3米长的鲲炮仍然是现在东海商社乃至全世界威力最大的量产火炮,同时存量也足够多、价格还便宜,所以燎原级仍然大量装备了它们。由于这型火炮是铸造的,每门有25吨重,所以安置在了下炮舱中,以压低重心。但也正是因此使得炮口离水面过近,在内河或者近海平静时还好,真到了外海的时候,稍有点浪头就容易拍进来,弄得炮窗不得不时时紧闭,真是憋屈。可现在即将进钱塘江了,总该开窗透透气了吧?
但枪炮副官与舰桥通过电话后,还是一脸无奈地说道:“本舰不会减速,还是没法开窗,再等等吧。”
这不免让炮手们失望了起来:“哎,又得看上面那些家伙表演了。”
而在他们失望的同时,头顶上的上炮舱里的炮手们却一个个摩拳擦掌,将崭新的漆成了白色的充满了机械美感的17式轻型舰载速射榴弹炮推出了炮窗,远远地对准了前方的物。
第661章 临安事变 三 先进火炮系统
<;a hrefhttps:>;<;font orred size4>;<;font>;<;a>;
1273年,4月14日,9:00,钱塘江口。
17式轻型舰载速射榴弹炮,是脱胎自陆军的15式野战炮项目而诞生的一款后装线膛火炮。
15式单就炮身部分来说,完成度很高,设计优秀,威力强劲、装填便利、精度惊人,但是装到炮车上之后,却困扰于巨大的后坐力所带来的制退和复位问题,导致实力无法有效发挥。
这一点让陆军炮兵非常头疼,但是对于海军来说却不是什么问题,因为他们不需要把火炮在泥泞的野地里拖来拖去,大可以用早就成熟的重力式斜轨炮架来解决这个难题。所以,他们很不客气地把15式的设计抄了过去,采用相同的88口径和弹药,只是身管加长到了25倍径,装到了船上,应运而生成了燎原级的真正主力舰炮。
实际上,海军大佬们对17式非常满意,本想给燎原级所有炮位都装上的。只是这炮前年才定型,产量有限,而且尚未经过实战检验,万一出了什么意想不到的毛病就不美了,所以才在下炮舱中装了一层经典而成熟的鲲炮以保底。
现在,与憋屈的下炮舱不同,上炮舱的炮兵官兵们意气风发,准备用这种新宝贝好好请敌军吃顿大餐。
负责这层的枪炮副官周宏大尉与舰桥通了电话后,大声对炮手们吼道:“弟兄们,今天就是我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不用客气,第一发就装上穿甲爆破弹,轰他娘的!”
爆炸弹在陆军中早就很普遍地应用了,但海军对此一直很保守,因为船上的环境更封闭,弄不好还没炸到敌人就先把自己给炸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敌我技术都在进步,又有了燎原级这样的新锐战舰和17式这样的先进火炮,再不应用也就说不过去了。所以,这次两艘燎原级上配备了多种爆炸弹头,不过为了安全起见,平时都是妥善保管在水线之下底舱之中的弹药库里,即使是战时也不会一股脑堆在炮舱里,而是通过升降井随用随取,炮位旁边仅有的几枚也会放在用嵌铁木板特制的分格弹药箱里,以防一个失误全舱遭殃。
现在,根据周宏的指令,炮手们便从弹药箱中取出所谓的“穿甲爆破弹”这是海军特有的爆炸弹种,实际上就是皮更厚、装药更少的榴弹,兼顾了穿甲能力和破坏力,可以穿透厚船壳之后再爆炸,而且万一在自己这边走火了也相对安全些。它是一枚整装弹,弹头已经与内装发射药的黄铜弹筒组装到了一起,因此装填起来非常简单,左边的炮手拉开横楔式炮闩,右边的炮手直接把炮弹塞进去,左边再关上门,这便搞定了,相比旧式前装炮的装填简直是眨眼间的功夫。
顷刻之间,左舷的十门17式便已经装填完毕了,周宏对此非常满意,巡视了一遍之后,便走到炮舱中央稍偏后一点的信息台前。炮舱的这个位置由于有烟囱穿过,连带着隔热层占据了不小空间,所以不方便布置火炮,转而安装了一系列的仪器和仪表。
他一边透过炮窗看着远处只有一个小点的南宋水师,一边盯着天花板上一个遍布着各种指针的仪表盘,默念着上面五花八门的数据,等待本舰进入战斗位置。
“2300米,101节,78度,快了”
燎原级装备了划时代的先进火炮系统,而所谓的“先进系统”并不单单只是指火炮本身而已。
要知道,海上炮击不同于陆地,你在动,敌人也在动,不但前后动,还会随着海浪上下起伏左右横摇。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射击场景,影响命中的因素绝不只在火炮身上。线膛炮虽然比滑膛炮精准得多,但如果只靠人眼瞄准,那么在这么复杂的场景下其实也准不了多少,隔远了都是听天由命,还是只能逼近到几百米的肉搏距离才能有足够的命中率。
而如果还是这样野蛮作战的话,那未免就显得有点美中不足,仿佛革命性的新火炮只是稍微强了一点快了一点而已,并没有产生代差性的进步,无法形成碾压式的无伤作战。当然,东海军人不畏牺牲,可不需要牺牲的时候为什么非得浪费生命呢?
所以,这套“先进火炮系统”,并非只是火炮的革新,还包括着更难被人注意到但更具革命性的信息技术革新,凝聚下来就是“先进观瞄子系统”、“先进信息子系统”和“先进火控子系统”三个重要部分。
现在两艘燎原级正在宋军目瞪口呆的目光中进行一次阵前大转向,船帆已经收了起来,纯靠螺旋桨的动力向东南行进到了宋军大横阵的右翼边缘。
就在宋军以为她们要就此逃跑的时候,两艘巨舰却突然又向右急转,一前一后用左舷对准了宋军舰队的正前方,将完美的身姿和黑洞洞的炮口一同露了出来。
而在这一系列绚丽动作进行的同时,燎原级艏艉两端的测角仪却始终对准着宋军最右翼的那艘大战船。这是东海人惯用的经典的三角测量手段,燎原级仍然沿用着,不过却进行了重大的改进,两台测角仪被安置在万向架上,如此一来可以减少一部分因晃动而产生的误差,从而使得测量数据更为精确。
不仅如此,舰桥顶部还有两个相距甚远的“望远镜”对准着目标。这实际上是两台特殊的潜望镜,由一名经过特殊训练的观察员操纵,双眼分别观察一只镜头并不断调整角度,若是没有同时对准目标则会产生重影,否则就会在眼中形成稳定的实像。而看到实像的时候便说明两个镜头精确地对准了目标,通过计算两个夹角,便可以计算出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这套光学测距装置实际上同样应用了三角测量原理,但不受本舰运动影响,精确度要高得多,当然,对于制造工艺的要求也高得多,不是轻松能制造出来的。
这一新一旧两套测距系统合在一起,便是“先进观瞄子系统”,可以更准确地测量目标距离,从而为进一步的火控奠定了基础。
“1554,1570”“1933”
舰桥之中,火控组的一名少尉正读着仪表上显示的两组数据。它们分别来自于旧系统和新光学系统,前者给了两个角度,而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