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各代表大致按郡境在大礼堂中抱团坐定,大多都像吕宁二人那样交头接耳起来。宁阳县当初是托了泗水县的福才得以加入东海国,因此吕子然对这个邻县代表颇为亲近。
但宁希理却对宁阳县印象不太好,因为正是以宁阳事件为开端,东海关税同盟大幅西扩,使得泗水县失去了关税区入口的超然地位,发展势头受挫,自家的生意也受到了影响。现在他没好气地耸耸肩:“谁知道呢,但不离十,多半是与临安战事有关系。”
说到这个,吕子然迅速展露出了他的皈依者虔诚:“是吧,果然是这样!我东海天兵果然无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便夺下了南宋经营百年的老巢,这种威能还有谁可挡?说起来,赵氏享国亦有三百多年了,也该寿终正寝了今日召我们过来,难不成正是为了改朝换代之事?呃,宁兄,你看我们要不要上本劝进呢?”
临安事变这事太过巨大,没法封锁消息,很快就在东海国传了开来。而且由于发达的通讯和媒体,国内消息传播得比南宋还要快得多。
对于东海国民来说,这个消息虽然让他们震惊,但却并未让他们迷茫,甚至还产生了一点兴奋。毕竟山东这地方不在宋境已过百多年了,大部分东海国民本来就对赵宋没什么认同感,自然不会痛心疾首。而还有一部分是从宋境移民来的,却是从过去的悲惨境地中投奔了现在的幸福生活,反倒更支持东海一方,甚至还有人叫嚣着要反攻回去改朝换代的。当然,认为此举不妥应当保持和平徐徐图之的鸽派也是有不少的,双方在论坛和报纸上展开了激辩。吕子然显然是属于激进的一方。
宁希理无奈地笑了出来:“劝进,你劝谁呢?是郑首席还是那遥远海外的国主?低调点,咱东海国就不一样!”
突然一阵铃声传来,郑绍明与一众管委走了进来。
郑绍明走上讲台,随便说了几句开场白,就进入了正题:“诸位,想必我国与朝廷的争端你们也该知道了。军事上的事情大家不需要担心,一切都很顺利,但现在我们需要道义上的支持,希望各位能签下这份宣言,声援我国的行动。”
说完,几名统合部的公务员便将几叠薄纸给代表们分发了下去。
吕子然接过这所谓的“宣言”,赶紧读了起来。里面用的还是大白话的东海公形式,内容并不多,说的主要是某某县纳税人和公民谴责贾似道和临安朝廷背信弃义擅起战端的行为,并对管委会和东海军自卫反击并要求赔偿的行为表达了支持。
他一看没什么大不了的,当即掂起桌上的细毛笔在纸上签了字,然后立刻站了起来,慷慨激昂地对郑绍明说道:“我宁阳县一定全心全力支持管委会和东海军的所有行动,若有需要,还可赞助兵员、报效军资!”
他话音刚落,不少代表就把嫌弃的目光投了过来乖乖,签个字支持当然无所谓,可这小子怎么就扯上报效军资了,这是拿大家的税给自己拍马屁啊?
但是这时候也不好公然发作,而且见郑绍明也露出了笑容,他们也只能接二连三的表示了支持。很快,几十份表示支持的宣言就汇聚到了主席台的桌子上了。
看着这些件,讲台之后的股东们出乎意料地表达出了复杂的感情。
建设部长赵浩初在件上扫了一眼,犹豫地说道:“有了但真的有用吗?”
化部长王同彩露出了轻轻的微笑,道:“不管如何,这些总归是民意,不是天授,不是封建礼制,是更高一层的大义名分啊。”
赵浩初眉头微皱:“但说到底,这大义名分还得我们强推出去,对未来有用,对当下可不一定有正面效果。”
郑绍明摇了摇头:“本来重要的就是未来,一个新时代会因此而开始,这是我们带来的时代。”
第675章 从中央王朝到民族国家
1273年,5月4日,中央市,管委会大员。
在上交了签好字的宣言后,县代表们活跃了起来。
此时他们尚未意识到今天的会议将具有多么重大的历史意义,只觉得是帮东家们捧个场而已。既然是捧场,那么只签个字也没什么意思啊,所以签完字后,他们就接二连三拍起马屁来。
“早就听南来的宋人抱怨过,那贾似道罪恶滔天,惹得百姓怨声载道,没想到竟大胆至此,敢犯我东海国天威,也果然是该好好教训教训他。”
“可惜这奸相如此狡猾,居然给他跑了。我看为免反复,我东海军还是要在临安常驻才行啊。”
“何止呢,天下共主之位有德者居之,赵氏也享国三百年了,南宋一朝腐朽不堪,根本当不起抵御蛮夷入侵的重任,我看,便该”
“对对对,便该取而代之!”
话题进行到这里,场面就热闹了。代表们或许是看热闹不嫌事大,或许是野心膨胀要是改朝换代了,在座的各位是不是也能分润一点呢?总之将话题推进到了一个危险的方向。
看着他们七嘴八舌出谋献策的样子,郑绍明一时竟插不上嘴,只得无奈地看着他们。但过了一会儿见他们始终没有停嘴的样子,他也忍不住了,直接用惊堂木拍了一下,然后大声说道:“诸位,我们与他们是不一样的!”
这下子不光代表们,后面的几个股东都向他投去了惊讶的目光。
郑绍明尴尬地咳嗽了一声,然后继续说道:“我知道大家热情很高,对我军在南方的行动很支持,甚至还有人希望要更进一步的。但是,我们与他们是不一样的。
现在有本流行叫三国演义,开篇一句话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话想必很多人认同吧。从历史上来看,确实是这样的,如果历史还那么走下去,可能也继续是这样的。然而,这种分而又合的循环,到底留下了什么?诸位二十年前的生活,与书中所描述的三国时期有很大区别吗?持续千年的这种无聊重复,所带来的社会进步平淡无奇,甚至还有退步汉末随意一家诸侯都能压着蛮夷打,如今偌大一个大宋朝却多年被几万蛮夷压着打,这可真是辱没先人啊!
说到底,这是为什么,宋代的兵器难道比汉代差吗,人口难道比汉代少么?都不是,相反,还要远远强于那时候。究其根本,是因为三国之时军队是国力之本,自然越精越强越好,而宋代是一家一姓之朝,军队反倒是皇权的威胁,因此只能由朝廷中枢来掌握,提防武将如防贼。这样的朝廷,怎么能练出强悍的军队出来?开国之时兵精将足,尚能坚挺一阵子,等百年后腐朽堕落了,便只能便宜蛮夷了。”
他说完这么一段话,代表们顿时震惊了,首席这是什么意思,难道铁了心要做割据一方的诸侯了?
郑绍明也说到了兴头上,没在意他们诧异的目光,喝了口茶继续说道:“当然,我不是说分就比合好。不管是汉末、晋末还是唐末,军阀割据相互征伐,都造成了惨无人道的重大伤亡,那可真是你们读史都比我多,我就不卖弄了。而且不是说军阀就一定强,不还是出了石敬瑭这样的败类吗?
也正是因为杀来杀去闹出那么多惨痛教训,宋朝建立之后才立了诸多崇文抑武的弊政,实在是乱世杀怕了。
某种意义上,这样的模式确实达到了上下都想要的效果,皇帝得到了至高无上的权威,而民众的负担也相对减轻不管怎么说,大部分时候都是天高皇帝远,上交给朝廷的税赋就一点点,给本地老爷们的才是大头,好死不如赖活着。”
说到这里,代表们都脸上一红,心中一惊。这莫不是首席敲打他们?
郑绍明却不管他们的心思,继续说道:“但对于皇权来说,维持自己的统治终究比发展民生重要,因为外敌在大部分时候都无法真正威胁皇位,而内部的敌人才真正有可能取而代之,所以必须压制潜在的竞争者才行,这便是弱民之策了。这不是好皇帝坏皇帝的事,而是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必然的选择。而一旦他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他们就必然会压制民间的发展。现在的宋朝可能还只是崇文抑武,但如果以后有了更强大的王朝,说不定连出游、经商、航海都给禁了呢!
在座各位,有谁不喜欢钱吗?但是你们钱一多,不就起了心思,想着鼓动我们造反了么哈哈哈,开个玩笑而已。但是今天你们支持我们,是因为我们待你们比宋、金、元都好得多,允许你们参政议政并且自由赚钱。可你们就不担心,万一有一天我们扫清了所有敌手之后,转回头来再把你们的东西都抢走?”
乖乖,这话可就诛心了,代表们一下子呆若木鸡,这该怎么回答才好?
后面的王同彩也急了,这家伙没喝多吧,都说什么呢?连忙给他使眼色,但无耐郑绍明背对着她,根本看不见。
郑绍明是越说越进入了角色,这时候又挥舞着拳头道:“当然,我肯定不会这么做的,下届管委会,下下届,估计也不会,可再后面就未必了。这并非说我们忘恩负义了,而是在权力的诱惑下,恩义算个屁啊!
如果我们就这么简单取宋而代,那么会有什么改变吗?无非是又增添了一个循环而已。几百年后,我们的后人再次腐朽,被新兴势力取而代之,而他们也没好到哪去实际上,再怎么分分合合,被统治者始终是任凭摆布的奴隶,只不过主子不同罢了。”
说到这里,在众人震惊的目光中,郑绍明深深吸了一口气,然后中气十足地吼了出来:“但是,不该是这样!
我期盼的华夏,不该是一个在皇权之下陷入沉沦的国家,而应该是一个文明、智慧、强大的国家,每个人都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才能的国家,是任何外敌都为之胆寒的国家!
我们当然期望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但这个国家将是一个与旧时代完全不同的国家,并非基于奴役而生,而是基于每个人的力量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