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泊位。东海商社将这个海湾命名为金口湾。
湾东南方有一个“巉山岛”,通过一道狭窄的陆桥与大陆连接起来,成了一个半岛。这道陆桥也把金口湾与鳌山湾分隔开来,最窄处差不多只有500米,是真正的字面意义上的咽喉地带。
陆桥以西有一道东北…西南方向的小型山脉,管委会决定在此山和陆桥之间建设一个屯堡,也就是金口堡。
金口堡既能控制住巉山岛和西边的平原,又能同时在金口湾和鳌山湾建设港口,把两片海域连接起来,可谓这片区域的核心了。不过这两侧的港口都位于正在慢慢淤积的浅滩上,尖底海船停泊不了,只能通行平底的沙船或者小型内河船。
金口堡今年五月份才开建,现在连个雏形都没有。建设基地上只有两圈木栅栏,里面扎了一些简易的帐篷,靠近山脚的地方有一处建设中的砖石建筑,十几名劳工在工地上忙碌着。
另一边的空地上,一些穿着红甲衣的义勇队员手里拿着木制假枪,保持持枪姿势满头大汗地站着。安全部在这里驻扎了两个什,一个月轮换一次,也不帮忙盖房子,而是按计划正常训练,只起一个震慑作用,既对外又对内。
长期契约劳工们下船之后,就被赶去西边山脚下的营地了。他们将在这里从事一些凿石、烧炭等等的重体力工作,为金口堡提供建设材料。
等到他们走完,岸上的汤桦树指挥几个劳工上船,和水手一起把船上的货物搬运下来,装到后面的四轮牛车上。汤桦树是建设部的人,现在是金口堡建设基地的总指挥。
许嵩涛这时候也从艉屋里走了出来。
第一舰队返回东海后,又抓紧时间再跑一趟,不过这次去的是起点号和白羊号,金牛号和纵横号留下检修。所以许嵩涛暂时无事,带着几个水手操纵创世号跑跑短途运输。
“老汤啊,你们不准备在这陆桥上挖条运河吗?”许嵩涛下到岸上,对着汤桦树打起了招呼。
“运河?或许吧。现在金口刚开发,有南边一个港运输材料就够用了。等以后北面的商业区建设起来,或许是该挖条运河。不过这片海滩淤积太严重,就算有了运河也只能走些小船。”汤桦树一边记录着到岸的货物,一边说。
许嵩涛点点头,大点的海船连这片港区都开不进来,更别说运河了。“不过,商务部不是规划要从北边的五龙河运输原材料吗?看来到时候只能从外海绕过巉山了啊。”
“什么,有这事?”汤桦树有些诧异,似乎是第一次听说。
“上个月全体大会你睡觉了吗?商务部觉得现在的运输路线太长,想直接通过五龙河去莱阳取货,现在正在研究呢。”
汤桦树挠挠头,他还真没注意,“那就先用海船运吧,现在金口堡建设任务重,不可能抽出人力挖运河的。”
今年王泊棠跟着薛之远去了一趟莱阳县,在薛之远的指点下,给薛家家主送了一幅崂山风景图,成功博得了这个老头的好感。之后一番谈判,东海商社与薛家达成了协议,以每贯二十斤的价格收购生铁,每月差不多可以收购八千斤。
这个价格着实黑了点,折合每斤385钱了。原先莱阳生铁的生产成本不会超过一斤10钱,售价也不过25…35钱一斤。但这几年到处都在备战,钢铁价格一路上涨,而东海人又是不知根底的新客,自然拿不到优惠价。他们急需原材料,就算如此高价,也只能忍痛买了。
八千斤听上去不少,不过换成公制也就不到五吨,在工业时代简直不值一提,可是在现在已经是薛家冶三分之一的产量了。
现在,这些莱阳生铁先由薛家通过大沽河运输到即墨西北方,再转陆路运输到墨水河,再由东海商社运回东海,又麻烦又危险。
而且,这些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煤炭而不是木炭炼的,硫磷含量很高。
古代大部分的铁都是用木炭炼出来的,不过宋朝时已经开始用煤炭炼铁了,但这算不上技术进步,只是节省成本的举措罢了。因为相比木炭,煤中有不少硫、磷等杂质,炼铁时会进入铁中,导致质量大大降低。直到后世发明出将煤炭炼成焦炭的方法,除去煤中的杂质,才能用焦炭炼铁。
莱阳县既产铁又产煤,这倒是个好消息,至少煤炭来源有着落了。但薛家用煤炼铁,这就很坑了,所以武备组就提出了直接收购铁矿石和煤炭,运回来我们自己炼的建议。
不过这样对运输的压力就更大了,所以商务部看看地图,发现金口湾北部的五龙河向北一直延伸到莱阳县境内,就想着通过五龙河直接去莱阳运输铁矿石煤炭,现在已经派人去考察了。
寒暄一会儿,劳工们搬完了货物,许嵩涛就领船南下了,今天还得再运几趟呢。
这次的货物是一批机械构件和建材,汤桦树等人驾着牛车把货物运回了金口堡,把建材送去工地,就开始组装起来机械来。原来这是一台粘土搅拌机,主体结构简单,由一台从代耕架发展而来的人力机械提供动力,亮点是减速结构和铁质的桨叶。这个桨叶大约长半米,虽然外形有些丑陋,但也是机械组费了好大的底气才锻打出来的,在这个时代也算上一件利器了。
汤桦树赶快让人拿到工地上给正在生产砖块的劳工们试用,果然比手工搅拌方便了很多。在搅拌缸中加入粘土和水后,由四名劳工转动绞盘,带动桨叶慢慢转动,将黏土搅匀。这搅拌机一次能制造半吨的砖用粘土,相比之前的手工搅拌大大提升了生产速度。
汤桦树调整了人力分配,把一部分搅拌工人放到了下个工序制砖胚上。制砖胚说起来简单,只要把粘土放进模具里压实就行了,但为了满足巨量的用砖需求,这道环节也吞噬了大量的人力。下一阶段,机械组会提供一种简陋的制砖机,以提高制砖效率。
制好了砖胚,再下一步就是拿去小土窑烧了。这些土窑烧出的砖,不会直接拿去盖房子,而是用来盖一座16门的小轮窑。
所谓轮窑,就是把砖窑建成环型,内部分隔出多个窑室,轮流烧制。如此一来,一间窑室烧砖时的热气可以提前加热下一间窑室,节省了燃料和时间。这种轮窑技术要求简单,既节省了燃料,又形成了连续不断的生产过程,大大提升了产量,不但能烧砖还能烧石灰,正适合东海人现在的条件。
磨刀不误砍柴工。建设部初期曾经严重困扰于建材不足的窘境,建设了很多小土窑,每烧出一点砖就要拿去盖房子,即使投入了大量人力仍然供不应求。后来他们痛定思痛,暂停住房的建设,把珍贵的建材拿来建设了一个小轮窑,大大提升了生产砖和水泥的速度,之后才有足够的建材来盖房子。今年东海堡里终于建起了一百多间小平房,让所有股东都能从东海102上下来,住到地上了,不得不说很大程度上是拜此所赐。现在建设金口堡,自然也要从磨刀开始。
“好嘞,”汤桦树看着即将完工的轮窑,高兴地自言自语起来,“三天内应该就能完工了,这下子终于能正式开建了。啧,机械组的制砖机什么时候好啊?”
1255再铸鼎
第64章 渐开线齿轮(庆春节及推荐票满千,今明两日十更,此为第一更)
1257年,八月十八,东海堡。
中秋节刚过,东海人没时间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立刻又投入了工作。
工业部办公楼,武备组的实验室中,季国风、林小雅、段明远三人正围着一个软泥捏出来的火炮模型研究着。刚才,他们把这个泥炮装上了少许火药引爆,试图通过观察炮体膨胀的情况来研究膛压的变化,以改善火炮设计。
“唔……十五厘米的位置应该加一道加强筋,别的我看就不用大改了。”季国风摸着炮身说。
“我也觉得这样,再修改下去也未必能改善多少,不如试造一门看看先。”段明远附和道。
“等等,”林小雅看了看炮口,若有所思的样子,“我一直有个疑问。火炮是口径越大威力越大没错吧,但是炮弹动能不是和装药量正相关吗?如果是小口径、大壁厚的火炮,使用与大口径火炮相同的装药量,威力不是一样的吗?”
“呃,”季国风看了看她,她自从对火炮产生兴趣之后,就经常冒出一些角度新颖的想法,“是这样没错,但是小口径有两个不利因素。一是速度快了之后,炮弹在炮膛内停留的时间也会缩短,这样既不利于火药的充分燃烧,也不利于炮弹的充分加速,所以即使装药量相同,小炮弹的初始动能也会比大炮弹低一些;二是出膛初速高了之后,空气阻力会急速增大,动能快速衰减,所以即使初始动能一样,小而快的炮弹在远距离上的威力也不如大而慢的炮弹。两个因素相加,小口径自然就比不过大口径了。”
“哦,原来如此,”林小雅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然后又想起了什么,“那如果换密度更大的炮弹,是不是能增大小口径火炮的威力?”
季国风摇头道:“你是说把铁弹换成铅弹吗?确实会有作用,不过铅要比铁贵上不少,而且弹道还要重新标定,有些麻烦……”
段明远也说道:“而且铅是软的,高膛压发射的话会变形,影响弹道稳定性。火枪百多米打打问题不大,但换几百米的火炮就有问题了。”
“是这样啊。”林小雅仍锲而不舍,“那么如果把铁炮弹做成空心的,里面灌铅怎么样?这不就不变形了?”
季国风笑道:“但这样有什么意义呢?一颗炮弹而已,这么一搞成本比纯铅弹都贵了,性价比太低啊。与其折腾这点心思,还不如干脆做个大口径的炮呢。”
林小雅白了他一眼:“这不我们铸不出大管子只能研究这些小炮嘛,所以我才想着怎么在炮弹上做文章啊。”
季国风一愣,刚准备说点什么,隔壁突然传来一阵大笑声,随后就是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