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255再铸鼎-第7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大业右脚熟练地从横梁上跨到左边,跳了下来,然后走到后面,两手一左一右轻松写意地将两大袋面粉抗在了肩上,顺口对车斗里的儿子说道:“好了,进园吧!”

    小男孩欢呼雀跃地从车斗里爬了出来,朝前面的大院小跑过去。

    这个大院是一家幼儿园。这种机构在东海国并不少见,如今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堆孩子,而赚钱的机会又多,经常有父母都在工作无暇照看的,于是幼儿园就应运而生了。

    当然这种幼儿园也别想有多正规,一般就是乡邻有闲的妇女们聚在一起,一边看着自家的孩子,顺便也收点小钱帮别家看顾一下。

    这一家也是差不多的情况,由一对老夫妻主办,附近的家庭妇女平日没事就带着自家的孩子过来,让孩子们自己玩,她们偶尔看顾一下,既热闹又省心,还能顺便接点手工活贴补家用。现在就有十多名老少妇女三五成群地坐在院门口的树荫下,手里熟练地糊着纸盒或缝补衣物,嘴里更熟练地拉着家常,场面那叫一个热闹。

    园里的孩子们就在院里院外追逐打闹嬉戏玩耍,经常有摔倒或者闹起来吃了亏的,妈妈们一般都不会管这种小事,除非是闹大了哭起来才骂骂咧咧过来训斥一下。

    高大业父母早去,妻子前年又得病去世了,留下三个儿女由他独自拉扯,可以说很辛苦了。其中大儿子和大女儿都上学了能自己照顾自己还好说,这个小儿子年纪太小,实在是没办法,只得在邻近城里的地方找了这家幼儿园,每天进城的时候捎来托管,晚上再接回家里去。

    高家小子蹦蹦跳跳跑进了院子里,先在门口处摸了摸狗窝里刚出生的几条小狗,又钻进了孩子堆里玩耍起来了。妇女们对此熟视无睹,倒是有一名三十多岁的女性站起身来,朝高大业迎了过去,打招呼道:“高大哥,过来了啊。”

    高大业把右肩上的面粉稍微举了一下,说道:“嗯,今天是面粉。这次是俺村里老王哥自己磨的,用的新风磨,匀得很。车斗里还有一篮子鸡蛋,华妹子,你帮俺提一下吧。”

    他带来的这些面粉鸡蛋实际上就是儿子的“学费”。幼儿园每天要消耗不少粮食给孩子们做饭,而这边临近城里,粮菜都要去店里买,花销不小。像高大业这样用带来的食材抵学费,园里省了钱,他在村里跟熟人采买也更便宜,两相得益。

    旁边这位华寡妇说来也是命途多舛,当年她男人死于矿难,留下她和刚出生的女儿势单力薄,差点被族里吃了绝户。所幸当初东海商社的人正在村里谈新城征地的事,对此看不过去说了两句,才保住了她的一点微薄财产。后来她在新城里辗转做了几份工,在商社办的扫盲班里学了一点识字算术,现在在这家幼儿园里安顿了下来,平日做些记事算账的活计,顺便也把老板从城里接来的活派给主妇们。

    华寡妇小跑两步,去三轮车里取了鸡蛋,然后小心地跟了上来,陪着高大业往厨房的方向走去:“嗯正好,院里还有些紫菜,今天给娃儿们做蛋花汤喝。高大哥,等会儿你还要去城里吧?”

    “嗯,还得去卖脚力啊。对了,今天俺还是得晚点过来接孩子。这些日子好多厂子都在加班,工人们下班晚又有点钱,如今的小年轻都吃不得苦,稍累点就连两里路都懒得走了非得坐车。现在天长,得趁这个机会多赚点才行啊。”

    “啊,那敢情好啊。高大哥,你要是干得太晚,回不去村里,俺可以给东家他们说一声,让你在院里住一晚,反正空屋是有的。”

    高大业高兴地说道:“行吗?那真是谢谢了啊。”

    这时他们已经走到了厨房里,见四下无人,高大业突然老脸一红,犹豫了一会儿,便支支吾吾地说道:“妹子,嗯,那个,说起这住处的事,俺这么每天来来回回确实不怎么方便,是该在城里就近找个地方安顿下来了。之前俺去北边的河坝小区看过了,那边的小楼都是照着中央市的新式样造的,虽然小了点,但有阳台,还有单独的茅厕不是,城里人是33叫卫生间的,挺好的。我这些年也攒点钱,差不多能买下一屋了,以后就住城里专心干这活了”说到这里,他的黑脸也红了,“等这事办妥了,咱俩就把事办了吧。”

    原来这两人一来二去,不知道怎么就看对眼了。这年头社会风气本就没有后来那么封闭,又有新思潮的影响,民间对这种续弦改嫁之类的事看得很开,两人想要结合没有什么观念上的阻碍,倒是有些彩礼嫁妆等财产上的纠葛绕不过去十年前大家都没什么钱也没那么多讲究,但这几年逐渐有了些积累,对此反而更看重了。尤其是黄县这种大城市的周边,不求男方家里多有钱,但至少有个安稳的住处吧?

    当然,高大业在村里也是有间旧屋的,但他年岁也不小了,觉得自己条件不好有些心虚,还好几年下来攒了不少辛苦钱,足够在新开发的小区里买一间新房这是中央市传来的新风尚,集中建设一片三四层的小楼,虽然舒适度不如传统的平房,但用地少,在日渐升值的城市地块性价比还算高,而且配套设施会更完备些,因此很受欢迎这才提起勇气正式求婚。

    如今的东海国仍处于巨大的发展机遇期之中,在新技术和新组织形式的加持下,以往想都不敢想的物资被生产出来,原本固化的社会阶层开始流动,搭上这股风潮的人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好处。高大业虽然只是个卖力气的出租车夫,但在这风口上也获得了一笔相比过去极为丰厚的收入,实现了阶层的跨越。

    听他这么把话挑明了,华寡妇也一下子脸红了起来,捏着衣角害羞地说道:“高大哥,瞧你说的,咱像是那种挑挑拣拣的人么?俺是看中了你这人踏实,又不是看中什么房子不过这样也好,靠近城里总归好安顿些,你去拉活也方便。那,那么,既然高大哥不嫌弃俺这个寡妇,那么,那么,俺就跟了你吧!俺,俺也没娘家在世,不过俺东家老两口对俺挺好的,要不俺去求求他们,让他们给咱主持一下?”

    高大业那个高兴啊,差点就要把华寡妇给抱起来,不过瞅着外面孩子们正热闹着呢,终究是没敢下手。最后他还是兴奋地说道:“好,好,是该叨唠一下他们,改日俺再备了礼物亲自上门提亲。好啊,好啊,俺心里可算踏实了。妹子你放心,俺高大业绝对亏待不了你的!虽然要买房子手头有点紧,不敢说办多好的酒席,但俺在城里有不少同行熟人,等到时候都让他们来捧场,一溜车子拉出去,保证让你风风光光的!”

    华寡妇这下更扭捏了:“哎呀,真是劳动了嘛,算了,热闹热闹也好。高大哥,俺听说那小区上下楼可不是一个价,呵,俺也有点存款,等你拿去,添着买个一楼,你放车也方便。上半辈子咱都过得不咋地,但下半辈子咱俩相互依靠,日子肯定能好起来的哇!”

 第684章 都好起来了 二 (加更)

    1273年,7月2日,中央市,丝绸一条街。

    如今正值盛夏,“安易居”的老板居温瑜也不出去晒太阳了,就在自家店二楼乘凉。旁边一个高丽小丫鬟挥着蒲扇给他扇着风,他在案前用一堆香料和药材调着凉茶,好不闲适。

    居温瑜本是南宋人,当年为避贾党乱政迁居东海,延续至今。当时他为了寻一门在东海国谋生的产业,咨询于友人辛守成,可真是挑了个眼花,最后还是返璞归真既然辛守成已经经营丝绸厂有了小成,那么他干脆就跟着干呗,于是就在辛记丝绸公司的隔壁开了一间裁缝店,也就是这间“安易居”。

    还别说,这安易居号称“聘请家传名师,江南最新式样,正宗华夏衣冠”,虽然做出来的衣服又贵又不方便,但还真对了东海新富们的胃口他们有了点钱,进入了追求逼格的阶段,这年头,宋人的风雅物就是比自家的土货有逼格啊所以卖得还真不错。

    居家有了这门产业,也算是安顿下来了。

    现在看来,当初他家迁居这个选择真是做对了。虽然东海国也并非一帆风顺,之前打过仗,又闹过旱灾,但居家几百年大风大浪都过来了,这点小挫折也算不上什么。而且别地闹起灾来真是切肤之痛,这边更多的只是在报纸上闹,真打到自己身上的并没多少。相比之下,在这里做起生意来可真是爽利多了,你买我卖全凭本事没什么歪门邪道,虽然税交得比南边多,规矩也严些,但除了这些官府不会再来烦你,单这一条就要强上太多了。再加上这一年来,南边的宋国又是南征又是政变的,看得人心惶惶,就更令居温瑜庆幸了。

    过了一会儿,凉茶烹制得差不多了,居温瑜一边品着茶,一边读起了新到的一份商情速览。这份报纸薄薄两版,却要七分钱一份,比寻常报纸贵了数倍,但商人们仍然踊跃订阅。因为它上面刊登了及时的市场行情和行业新闻,珍贵无比。

    “粮价企稳,肉价还在涨,布料价格果不其然也涨了,干木料涨了这么多”

    居温瑜浏览了一遍,发现物价几乎是在普遍上涨,也就一些工业品和煤铁等矿产品尚保持稳定,甚至还有些下跌。

    他不禁眉头一皱:“城西赵莫庆开的那家新店,用比行市低三成的价格砸场,我这边也不得不跟上。如今成衣价跌,布价却涨,生意真是不好做了”

    正当他抱怨的时候,店内却有两名豪客挑好了自己的衣服,要付钱了,居温瑜赶紧放下手中的东西,下楼笑呵呵地去陪他们。不久后,安易居账面上就多了十多元,居温瑜热情地将金主送出了店外。

    目送金主上车走后,居温瑜心情好了不少,干脆就站在门口注视起了车水马龙的街市。

    这丝绸一条街,原本只是中央市的一条小路,后来因缘巧合才发展成了纺织产品汇聚的地方。当初管委会做城市规划的时候最为注重未来交通,即使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