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个问题上,不管是天祥、张世杰,还是临安的陈宜中,都是很不服气的,只是当时局势紧张,不好内讧,再加上重镇安庆到手,所以才暂时放过了吕氏叔侄。但此后他们并没有就此善罢甘休,而是暗中积蓄力量,准备择机发动,将吕福拿下。
今年来局势大变,一是夏军在北方展开了大动作,元军没有余力来江淮一带掺和,二是四川的巴国公吕师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抗了元军多年,终于坚持不住投降,坐实了吕家人叛贼的名头。所以江西和临安方面就准备正式对吕福动手了,之前胡玉过来谈判要钱,与这个大动作也有关系。
只是没想到,他们还没动,吕福就主动抱大腿去了!
这可怎么搞,难不成还能跟夏国宣战么?
天祥怒了一会儿,又坐回席中,颓唐地说道:“前门拒狼后门遇虎。本以为元国是心腹大患,可元国势退,夏国又起,又成了心腹大患。今日占三郡,明日割十城,我看没几月,这江北之地就要尽为夏国所有了!”
“呃”杜浒有些尴尬地看着天祥。这事谁担心也轮不到您担心啊,就算夏国占了临安,您去东京那边给国公哥哥们低个头,不照样有中书省高位可坐?
呃,这想法大不敬,想想可以,说出来还是算了吧。
他犹豫地说道:“至少夏国当下猛攻元国,对我大宋也是好事,毕竟蒙元才是一时大敌。”
天祥按着太阳穴,让他取了一幅地图过来,看着上面道:“也罢。如今兵已练熟、粮草齐备,既然取不了淮西,那就朝西动动吧!”
5月25日,兴国军,道士矶。
“宋军,宋军来了!”
道士矶最高峰的瞭望台上,一伙元兵通过望远镜观察到了长江东方远处出现了一大船队的帆影,大呼小叫起来。
道士矶又称西塞山,西有黄石港,黄石港旁有军城“流圻垒”,但并无县置,归属于南边的大冶县管辖。大冶再往南是永兴县后世阳新县,永兴之西又有羊山县咸宁通山。这三县之地,便是兴国军的辖区,大致与后世黄石市相当。
四年前元宋大战,兴国军被双方分割占据,大冶、羊山被元军攻占,而军治永兴由于周围群山环绕,又有水路通长江,所以被保了下来。这僵局一直保持到现在,而现在来看,有人不愿这僵局持续下去了!
望台上的元军军官呵斥道:“慌什么,赶紧清点宋船来了多少哇!”然后想了想,干脆挥退诸人,自己凑到了那台大望远镜前面,看过去
“妈呀,怎么这么多船!”
望远镜中扫过去,光是能一眼看到的,就有至少八艘大战船和两倍的霸下船一种隆兴府制造的单层炮甲板浅水厚壳炮舰,也太吓人了吧!
军官退了回来,感觉嗓子发干,慌张地喊道:“快,快点狼烟!”
第783章 风水轮流转
华夏元年,5月25日,道士袱镇。
江水东去,江风东来,一风一水,让元宋两国的水师再度在道士袱镇周边的长江上见面了。
一艘挂着“元”“李”等大旗的大战船上,元国江西宣慰使李恒见到对面如此多的宋船,也不禁心中发颤。
李恒乃伯颜的手下,祖上是西夏人,曾居山东淄州。当年李璮起事,屠尽李恒族人,自此后李恒就与李璮和他背后的东海人结下了血海深仇。也是因此,在这个夏国兴起的时代背景下他显得格外可靠,被元国朝廷和伯颜分封在黄州、寿昌、大冶一带,还加了江西宣慰的衔,直面宋军。
然而
李恒回头看了看自己的阵容,除了两艘大战船和十几艘龟船,其余的就只是凑数的而已,跟对面完全不能比啊!
这几年来李恒获得封地,也在尽力扩充自己的军力,可毕竟只是两州之地,就算榨干最后一滴油水,也没法跟对面用一路资材培养起来的中江军相比啊!
这时一艘快船自上游而来,快速朝战场接近着,李恒满怀期待地看过去,看着它靠上了自己的座舰,一名使者从舷梯匆匆登了上来,上了艏楼。
李恒主动对使者问道:“怎样了,蔡郡王的援军何时可到?”
蔡郡王高达在攻略湖广的过程中居功至伟,也占据了湖广的核心之地鄂州,掌控了最大的地盘和最多的人口。如今宋军攻来,他自然该有当仁不让的援救之责。宋军是今日才抵达道士袱,但大军调动有迹可循,李恒并非是今日才知他们要来,早早就上报高达请援了,今日正巧使者就回来了。
但是,没想到,使者却一脸愤懑的表情,扑通跪在了甲板上,道:“高老儿不肯出兵!他说岳州生乱,已经调兵去协助孟万户防守了,东边再抽不出来了。他不信江西宋兵有那么多,说黄寿有江山之险,李宣慰能征善战,必能拒宋军于外,本王就不去抢功了,只拨了些粮草敷衍!”
“什么?!”李恒和周围的兵将都震惊无比。
千户刘用世忍不住喊了出来:“郡王这是老糊涂了么?若是我们这边有失,他的鄂州不就又要直面宋军了么?难道他竟不懂唇亡齿寒之理,安生日子不想过了?”
使者委屈地说道:“对,当时我就是这么跟那老儿说的,可他仍顽固不肯出兵!”
“不妙了。”李恒长叹一口气? 说道:“蔡郡王当年就和东海军有所纠葛? 现在天下大变,恐怕心思不纯了。”
刘用世眼睛瞪大了:“他可是我大元唯一一个汉王啊? 他怎会? 他怎敢?”
李恒摇头道:“人心易变,谁知道呢。”
“轰!”
这时两支水师的前锋小艇已经遭遇,相互开炮缠斗起来了? 甚至能闻到顺着江风飘过来的硝烟味。
刘用世看着己方的小艇败退回来? 不由得吞咽口水? 又对李恒说道:“万户,宋军势大,不如我们先退回华家湖? 避战保船吧。”
华家湖即是后世黄石市北的花马湖? 与长江有狭窄水道可通? 军城“流圻垒”便筑在这水道之旁。只要元军战船往华家湖里一躲,封闭水道? 那宋军战船就是再多? 也拿他们没什么办法了。
李恒却摇头道:“华家湖乃是死地? 若宋军堵住湖口? 慢慢拔除周边据点? 湖内船便成了瓮中之鳖。先退回黄石港,将战兵放下,船只退回黄州去吧。”
他握紧了拳头,看向东方的宋船:“宋人便是水师再强,也得送陆军上岸才能攻城略地,届时我们便会他一会!”
5月27日,流圻垒。
“轰轰!”
长江之上,一排宋军的小艇正不断发出轰鸣,船身起起伏伏,将硕大的炮弹抛出去。
这些小艇是隆兴府制造的“岸轰艇”,仿照当年的东海闪光级设计,基本形制一模一样,搭载了一门玉带区仿150鲨炮制造的短重炮,发射的是自铸的爆炸弹。这爆炸弹比起元军回回炮的爆炸弹要小上一半,但由于引入了华夏铸造技术,且使用了进口的火药和惯性引信,所以效能只高不低。
炮弹划出高抛物线,跨越近千米的距离,在流圻垒上方缤纷爆炸,弹片四飞,令城中守军抱头奔逃,苦不堪言。
四年前,元军正是靠曲射的回回炮发射爆炸弹攻城略地,现在也尝到了同样的滋味!
另一边,在稍南一点的黄石港区,更多的宋军船只在炮击的掩护下轻松靠岸,将一队又一队的步兵放了下来。
“不好!”留守流圻垒的刘用世感觉到了不妙,“流圻垒离江太近,这般被动挨打,万万讨不了好啊!难怪他们这么快就取了道士矶,攻过来了!”
前日李恒率水师从道士矶撤离,但仍留了一部人马在岸上防守。按理说道士矶上有多年营造的工事,宋军想啃下来得费些功夫,但没想到仅过了两日就过来了。现在看来,就是活生生被舰炮轰下来的啊!
旁边一名亲卫问道:“千户,那怎么办,我们要不要先往后撤一点?”
刘用世一咬牙:“撤!但不能现在撤,不然一出城就被轰散了。传令下去,各队各自掘壕避炮,坚守下去,入夜后我们再撤!”
命令传达下去,元兵有了盼头,默默挖起了坑躲进去。所幸宋军也没那么多炮弹可以挥霍,一开始登陆的时候猛轰一阵,后来开始扎营了,就只是偶尔打上几发示威。流圻垒中城墙弯弯曲曲,元兵就是完全不躲,都不一定能炸到几个,现在挖坑躲好,伤亡就更少了。只不过不时从头上冒出来的爆炸声还是令人心惊胆颤。
夏日天长,好不容易挨到天黑,宋军停止了炮击,元军也开始做饭恢复体力。这次要跑了也不需吝啬存粮,刘用世慷慨地供应了大量肉食,让士兵们好好吃了个饱。
等到夜深,他们便打开城门,悄悄向西逃去。城中两三千兵,想悄无声息地退出去也不容易,刘用世将他们分为三路,分别自北、西、东门撤离,井然有序
砰!
正当刘用世等人心中安定,以为逃出生天之时,静谧的夜色之中却突然传来了清亮的枪击声!
“怎么回事?”刘用世惊愕无比,傍晚之时他已经看过了,中江军尚在城南两里地外,没有埋伏的迹象啊!
他转头看向四周,然而月色阴暗,也看不出什么端倪。相反,回应他的是更多的枪声
砰砰砰砰、砰!
枪声并非从一个方向密集响起,而是四面八方间断传来。
刘用世很快想明白了:“这是中江军的锐士!”
四年前边居谊在自己军中设立“锐士”编制,挑选精锐枪手作为散兵行动,收效显著,后来中江军也延续了这个传统,在每个步兵营中都设了一个轻步兵连,又称锐士连。这些锐士平日里就严加训练,还装备了精准的线膛枪,实力强悍,这次显然就是他们趁着夜色摸了过来,埋伏了出城的元军。
刘用世虽然看出了原因,但却毫无办法现在天黑,锐士们往草丛里一躲打冷枪,怎么找?若是硬要人去搜,恐怕搜着搜着自己就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