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是字模的大小出现差别,再在这些字模上刻字也会出现差别,后续往底盘里拍字模的时候也会有肉眼上的误差。
这些细微的差别叠加在一起就成了大问题。
这还只是论语第一篇,要是史记这种大部头,工作量变大了误差也会变大……再加上或许还有别的缺点好没有暴露出来,难怪原本的历史上活字印刷术并不是很吃香。
相比起来大家肯定更喜欢精美清晰的雕版印刷出来的书籍。
“你也看看。”岳山把那张纸转递给王绩。
王绩拿起仔细翻看了一下,也发现了这些问题。不过他并不像岳山那样一下子就能想明白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只能向岳山请教。
岳山没有隐瞒,详细的把其中的问题都讲解了一遍。
他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同时也知道了为啥之前岳山一直说这种印刷术有问题,这确实是个不小的问题。
张大春在一旁也是连连点头,刚才他也在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心里大致也有了判断,但没有岳山说的这么全面。
此时听岳山一讲解,心中也是豁然开朗。但随即又陷入了沉思,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
不过很快他的思考就被王绩打断:“张管事,不知道你能不能把字模做的小一些,最好能做到和蜡印字体差不多大小。”
“和蜡印字体差不多?”张大春挠了挠头,道:“很难,我可以让人试一下。”
“麻烦了,我有大用请尽快试验,实在不行就尝试一下看能制作出多小的字模。”王绩道。
“好,我这就让人去试验。”张大春马上就安排几个工匠去尝试制作最小的字模。
等他们商量好,岳山才问道:“你确定好要用活字印刷了吗?”
王绩肯定的道:“用,活字印刷用来印书确实有问题,但这些瑕疵对报纸来说完全可以忍受。”
“如果真正制作出合适的字模,我们可以把每一期的发行时间缩短到十天或者一星期,甚至更短。”
“到时候就算有别的竞争对手出现,我们也能靠更低的成本、更密集的期刊打败他们。”
岳山颔首认同,王绩确实抓住了报纸的精髓,报纸首先就是新和快,内容反而是第二位的——起码现阶段是这样的。
大唐知识份子现在最缺的就是这样一个渠道,能更新更快的让他们了解外界、发表自己观点的渠道。谁的期刊发行的频率高,速度更快,谁就能获胜。
我的成本更低,我三天就能发表一期。你的成本更高,十来天才能发表一期。大家会选择谁?你的报纸用雕版印刷出来的,更加精美,有什么用?
活字印刷术的那些瑕疵,对报纸来说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之后就是试验一个制作好的活字模盘能使用多少次,连续印刷了几百次之后果然又出了问题。
边缘处的字模随着来回刷动,和底层的蜡油脱离变得晃动起来。
他们不得不停下来重新融化蜡油排列字模,最后又往底盘和字模之间的缝隙里塞入薄木片彻底加固。
但这么做的结果是某些字歪扭错行更加的严重,不过总体看起来并不影响阅读就是了。
如此这般的试验了好几次之后,才算解决大部分问题,能够反复印刷千次以上都没有出问题。
这边试验成功,那边字模雕刻组也有了新的成果。
王绩要求的黄豆大小的字模还真给他们制作了出来。
只是这种字模的制作难度非常的高,只有部分手艺较高的工匠才能雕刻出来。而且字模也比较脆弱,用不好就断了。
但这些问题对王绩来说都不是问题,缺工匠就培养,就去雇佣,就去别的地方挖人,只要能够制作的出合适的字模就可以了。
先期投入或许会有点大有点费事,但等到做出足够的字模,渭水学报就真的起飞了。
这些事情岳山都不管了,他把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是王绩的事情了。
之后王绩去忙活活字印刷的事情,岳山则盯着渭水学报,让他们加紧印刷李渊的个人传记。
这个自然不能用活字印刷,一是时间来不及,二是质量不行。印刷一般的报纸还没问题,印刷李渊的传记就是找死。
只能用雕版。
不过报社的人也没有傻到把所有字都刻在一个雕版上。他们把一张报纸分成八个部分,排好版后可以八块雕版同时制作,速度提高了八倍。
这篇传记四万余字,恰好把一张报纸填的满满的,非常方便。
但考虑到渭水学报的发行量有五六万份,这一篇李渊的传记估计发行量会更高,岳山是奔着二十万份去的。只有一套雕版印刷的速度会很慢。
为此岳山把自家印书坊的工匠全都叫了过来,几十名工匠同时开工,一口气制作了二十套模板。
然后印刷工人一刻不停的赶工,一周后二十万份渭水学报印刷完成。
岳山并没有着急发行,而是在一次早朝的时候拿着报纸来到朝堂之上,当着所有臣子的面把报纸呈送给李世民。
演戏演全套,他自然不会说‘咱们商量好的报纸印好了,你看能不能发行’,要真这样说岂不是全穿帮了。
他用的说辞是:感念太上皇恩德,撰写了一篇太上皇的传记,准备在渭水学报上发行,请圣人原谅他的大不敬之处。这一份是样报特呈送给圣人翻阅。
李世民也假装刚刚知道这件事情,装模作样的检查了一遍。
然后以看到这份传记勾起了对太上皇的父子之情,以至于无法判断可否为由,让群臣替他审核这个传记行不行。
没有人是傻子,谁都知道这是岳山和皇帝唱双簧,所谓的让群臣帮忙审核也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
但没有人敢揭穿,也没有谁敢真的拿着那份报纸看上半天,都是象征性的瞅一眼就递给下一个人。没多久这份报纸就在朝堂转了一圈重新回到李世民手上。
结果自然是不出意料,群臣一致夸赞岳山写的好,他们没有什么意见。
如此,这份报纸发行天下的最后一个阻力也消失了。
下朝后岳山直接下令,全国免费发行这一期的报纸。
第669章 无题
前面已经说过,谥号对古人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皇帝自然也有谥号,而且比起普通人皇帝还会多一个庙号。
谥号是对个人一生功过的评判,庙号是祭祀太庙时候的尊称,一为私一为公。
作为开国君主,谥号和庙号都有固定的规律。
谥号一般是文皇帝或者武皇帝,群臣为李渊拟定的谥号为太武皇帝,以表彰他平定天下的功绩。
庙号的规律更加严谨,作为开国君主必然是某某祖,一般为太祖、高祖居多。但李渊追封了他的爷爷李虎为太祖,父亲李炳为世祖,排到他这里就只能用高祖。
所以李渊的谥号为太武,庙号为高祖。
岳山那篇传记名字就是《唐高祖太武皇帝传》。
当期的渭水学报刚刚发行,真正的读者还没有反应过来,一大帮官吏就把属于京城的那一部分给抢购一空,剩下一些还被旁边的百姓给要走了。
虽然岳山说了这一期免费,可那些官吏大多都按照市价付了钱。
这让学报的真正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渭水学报莫名其妙加刊就够奇怪的了,这些平时对学报不感兴趣的官吏一副疯了的样子过来抢购。
而且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百姓也跟着凑热闹,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不过很快就有具体消息传出,今天的学报上面刊载了清水候岳山亲自为太上皇撰写的传记。而且本期好像还是免费送。
众人恍然大悟,知道那些官吏为啥突然对学报这么感情去了。
但同时他们也被这篇传记勾起了好奇心,一来是想看看岳山写的传记是什么样子的;二来是想了解一下太上皇的人生经历;三来他们也已经习惯了报纸这种了解外界的渠道。
然后就有不少人去渭水书院请愿,加印这一期的报纸。事实上不光是普通读者让加印,私下找岳山买报纸的官吏更多。
得到消息的岳山也很惊讶,他可是往长安城投放了一万分报纸。平时京城的销量才六七千份,现在超额三千份发放,居然瞬间就没了,连点水花都没荡起来。
仔细询问之后才知道原因。
他和李世民在朝堂上唱了双簧,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份传记。那些官吏肯定会第一时间购买报纸详细了解传记内容,以免哪天上面的人提问,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京城有多少官吏谁都不知道,但文武加起来远不止万人,被他们抢购一空很正常。
别忘了皇帝驾崩天下各地的封疆大吏都要回京祭拜,他们不光自己买报纸,还会打包一份快马加鞭送到自己的管辖地,让治下所有的官吏都跟着一起看。拍马屁吗,大家都门熟。
而且这些人也不好意思白拿报纸,大部分都付了钱。
了解了这些之后,岳山无奈摇头。这情景他太熟悉了,前世但国家领导人开会发表讲话,下面马上就组织学习,还要写心得体会什么的。有些事情真的是古今皆同啊。
但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免费送报纸很可能是个错误的选择。
他的本意是让更多的人通过报纸了解李渊,增加对朝廷的认同感,初心是好的。
可永远都不要小瞧那些贪小便宜的人,一旦免费必然会有很多大字不识一个的人去领取,然后把报纸拿回家铺桌子糊墙什么的。
不用怀疑,这种人肯定很多。毕竟报纸的面积挺大的,而古代纸又是比较值钱的东西。出现这种情况他的本意就失去作用了。
付钱买报纸,能起到一个筛选的作用。毕竟一分报纸十文钱对百姓来说不算便宜,想想岳山刚穿越过来的时候家里只有八文钱的存款就知道了。
不识字或者不是真正的有钱人,不会花这个钱去买报纸。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