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他人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但总体反对的人要多一些。毕竟十常侍的凶名太大了,现在一般还都把东汉灭亡归罪于他们。
李世民也为难了,变得犹豫不决起来。
见到这种情况岳山知道自己不能不站出来了,于是上前一步道:“诸位的顾虑我本人也非常认同,但对你们所采用的方法不敢苟同。”
“宦官确实应当严加防范,但不能依赖你我个人之力。现在君明臣清,可以防范宦官干政。可谁敢保证未来不会出现……嗯,你们懂得。”
岳山偷瞄了一眼神色不愉的李世民,嘴一快差点把昏君俩字给吐出来了,还好及时醒悟过来。
但即便如此以臣子身份说这话也够失礼的,众人都眼观鼻,鼻观口,假装啥都没听到。实则心中都被逗乐了,耳朵也都竖了起来听他的下文。
岳山朝李世民拱了拱手表示赔罪,才继续说道:“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律法来约束,制定出合适的制度并让其深入人心。就算有君王想破例难度也会变得非常高,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宦官干政的可能性。”
众人纷纷点头,制度确实比个人的严防死守更有效果。但限制宦官之权只有皇帝才能做……所以众人的目光转向了李世民。
李世民也比较认同岳山的话,但他考虑的东西更多,并不想马上就做出决定。就重新把话题掰回了:
“翠岚的意见我也赞同,但如何限制宦官的权力还需要慎重考虑,此时押后再说。还是先讨论封赏的问题吧。翠岚你是什么意思?”
岳山不容置疑的道:“封,如此大功都不封赏,让天下人如何看待朝廷?以后我们的重心会往海洋转移,引导民间力量加入对海洋的探索是一个难题,完全可以把孙福才当成那个马骨。”
“连阉人立了大功都能被封侯,那些普通人自然也可以立功,能激励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再说孙福才早就已经离宫严格来说不算是宦官。”
“诸卿以为如何?”李世民没有直接拿主意,而是问道。
“臣以为岳候所言有理。”房玄龄支持道,其他人亦纷纷支持。
只有长孙无忌和温彦博等人,虽然还是有不同意见,但没有在站出来反对。这不意味着他们已经放弃了,而是开始在心里构思设立什么样的律法来限制宦官的权力。
“好,那就封孙福才为侯,你们尽快拟定封号,等到他们回京的那天当场宣布。”李世民这才拍板道。
这时李绩却站了出来:“圣人,臣私以为不能大张旗鼓的迎接探险队归来,甚至不能刻意宣扬此事。”
李世民惊讶的道:“为何?”
“北方高句丽、新罗百济乃至倭奴国亦能造出远航万里的海船,一旦消息传出后恐怕他们会私下派遣舰队前往……”李绩分析道:
“所以臣以为至少也要等到我们消灭高句丽,彻底降服新罗百济之后才能公开此事。”
说到这里李绩又朝岳山拱了拱手道:“我实无针对他们之意,还请岳候勿要误会。”
岳山回礼道:“英国公多虑了,我明白你的顾虑,也赞同你的建议,眼下确实不是合适的公开时机。”
“但也不能就此隐瞒他们的功绩,我们可以对外宣称他们在海外获得了良种,只要不告诉别人是在哪里获得的问题不大。”
“孙福才他们有寰宇全图尚且用了两年才返回,那些人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东西,就算打听到大致的方向没有年也别想有收获。年后想必高句丽这些国家已经不存在了。”
别人还没反应,李世民就直接说道:“东突厥战争已经结束,让将士们休息一段时间就可以征伐高句丽了。枢密院、兵部可以提前着手往幽州运送军需,但要隐蔽不能打草惊蛇。”
话题突然又转移到征伐高句丽上,众人皆是神情一震。
对大唐来说高句丽是心腹大患,这一点所有人都认同,恨不得把他们挫骨扬灰。但征讨它也让很多人心生忧虑,毕竟前隋的崩溃就是从三征高句丽开始的。
但没有人试图劝说放弃这个计划。
一来是对朝廷的家底有信心,国库前所未有的富裕,每年都能结余上百万贯钱粮。内库就更别提了,虽然大家不知道具体数额,但一致认为不少于千万贯。
但有时候有钱也不一定能买来粮食,大唐没有这方面的担忧。岭南大粮仓生产的粮食足够支撑几十万大军的需要。
还有南越之南的土著势力,在大唐各种珍宝的诱惑下也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产量什么比岭南道还高。
至于运输能力……感谢隋炀帝修筑了大运河,朝廷能直接把粮食从南方运送到幽州。
再说早几年前朝廷就开始布置北方战略,把大运河最北端又往北延伸了三四百里。
只不过用的大多都是战俘,征用的劳役比较少,没有影响到国内的生产。
至于为什么没有人提海上运输……大海太大了,谁知道船跑哪去了。万一押运粮草的人说遇到危险沉了两三艘朝廷连证据都找不到,简直就是诱惑别人贪腐。
内陆就不一样了,你说船沉了,那就去找沉没的船。花点时间总能查出是被侵吞了还是真的出事故了。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朝廷宁愿多花点钱也要坚持走内陆运输转运各种物资。这个道理岳山自己也懂,也没有瞎坚持非要走海运什么的。
众人又聊了一会儿往北方战线调集物资的事情,不过没有深谈,现在只是初步定下这个计划,正式实施之前肯定会有专门的会议讨论。
现在主要话题还是探险队和良种的事情。
李绩的意见给众人提了个醒,确实不能直接说良种在哪获取的,笼统的说一句海上得到的就可以了。也要叮嘱好哪些勇士们,不要随便透露那边的情况。
其实朝廷也不是很怕他们泄露,海图只有孙福才和一小部分精英才知道,大多数人估计连自己都走过哪些路线都不知道。让他们往外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为了表示朝廷的重视,大家决定派个重臣前去迎接,不少人想抢这个活儿,不过被岳山给揽了过去。
李世民也觉得这是个刷名声的好机会,拍板让李承乾代表他一起过去迎接。
事情就此定下,就在会议即将结束的时候,马周忽然说道:“诸位只想着封赏出海的勇士们,却忘了另外一位大功臣啊。”
众人先是一愣,然后目光一起转向岳山。是呀,他才是这一切的提出者和主张人,照理来说军功章也要有他一半才对。
第675章 探险队归来
李世民也笑了,道:“要不是宾王提醒我差点把这事儿给忘了。上次说给他晋封大家都认为时机不合适,现在总可以了吧。”
其他人还没来得及表态,岳山反而提前站出来道:“爵位是朝廷能封赏的最好奖品,要谨慎予人才行。就算我的功绩足够了,也必须找个合适的机会合适的理由进行封赏。”
“我觉得探索东胜神州获取良种的功绩给孙福才封侯已经可以了,在给我晋封公爵就有些过了。”
“不是我谦虚,诸位且想,我们即将开始大航海时代,必然会有更多的神奇作物和岛屿被发现。到那个时候朝廷如何封赏?所以有些规矩必须提前立好,后面才好依此行事不至于出错。”
“我的功劳大家都知道谁也抹除不了,日后找个更好的机会晋封更加名正言顺。远的不说,过两年灭高句丽就是最好的机会。”
听到他主动推辞,众人皆敬佩不已。侯爵再进一步就是公爵,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代表的意义天差地别。
多少人用命都挣不到的东西,送到嘴边了他居然自己推辞,这种胸怀都足够让人佩服。
“岳候之胸怀某自愧不如,佩服佩服。”房玄龄道。
其他人也纷纷表示敬佩之情。
见他自己都推辞了,李世民也不好再坚持,但对他谦虚的态度非常满意,于是拍板道:“好,征伐高句丽的时候你就跟在我身边,少不了你的灭国之功。”
“谢圣人。”
李世民的话透露出他要亲征的想法,但没人劝阻。开玩笑,天策大将军出征那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太子李承乾已经成长起来。说句难听点的,就算他在前线有个闪失,大唐也能正常延续下去。
……
一个不知道从哪传出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长安城:棣州海军一支舰队在海外发现了良种,亩产可达五石以上。
亩产五石的良种?
大多数人都不相信,这太扯淡了。岭南那边的大米产量够高的了,可也就两三石的样子,这直接就翻了一倍,太夸张了。
可这个一看就不靠谱的消息却越传越广,越传越像是真的。连具体的形状都传出来了,还说正在运往长安的路上,不日即可抵达。
百姓们也变得将信将疑起来,万一呢,万一是真的呢。那可是亩产五石的良种啊,能让大唐的粮食产量翻一翻。
这是什么概念,大家都懂的。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传播这个消息,随便找到地方都能听到关于良种的讨论。还有人忍不住去城外码头蹲守,等待着那支传说中的舰队。
朝廷最先做出反应的是御史台,他们上奏李世民,申请彻查此事,看是有人恶意造谣还是别的什么。
如果是之前闻风奏事的时期,这些御史肯定会直接弹劾棣州水师造谣生事什么的。
但朝廷现在万事讲究证据,御史也不能听信留言随意弹劾人。这些御史的奏折就变得平和了许多。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行到的是,李世民直接说此事不用再查,他已经知晓。良种是真的,就在来京的路上。
这下整个朝堂都轰动了。
有人怀疑,有人将信将疑。有人干脆直接说刘仁轨欺君什么的,天下怎么可能有亩产五石的良种。
李世民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