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在孙德孝的建议下,伊利人、肖尼人结成了联盟,以共同对付北面的休伦人联盟以及东边的新易洛魁人联盟。
五大湖区域,一个新的局面到来了。
经过孙德惠事件后,尼堪将费扬塔珲调到了瀚海军陆军,让孙德孝兼任皮萨切克省的灰衣卫指挥使,重用的迹象昭然若揭。
这一年,大夏国在皮萨切克省的农田大获丰收,五千户武装移民,平均每户都种植了大约二十亩主粮,几乎都是玉米,每亩大约三石,这便是六十石,这便是三十万石,大夏国收购了其中一半。
所谓“收购”,实际上是以象征性的价格支付的,因为国家为了这次移民支付了大量的资金,包括运输费用、建造房屋、提供种子农具等,一半就是十五万石,加上从东方省、委内瑞拉过来的十万石小麦东方省、稻米委内瑞拉,完全能满足已经抵达的第二批五千户移民以及上万土人俘虏的需要。
这一年,光是移民及俘虏,大夏国在皮萨切克省就拥有了接近五万人的规模,加上以前留在此地的欧洲白人,总数超过六万,虽然依旧不如朴茨茅斯、马萨诸塞、新尼德兰三地加起来的人口规模,不过单论一省的规模,大夏国已经位居第一了。
这还是第一年,以大夏国强悍的海上运输能力,在可预见的将来,超过欧洲人也就是时间问题。
就在这一年,尼堪终于见到了英国人的代表。
还是海军上将布莱克,既然是他,肯定是来求和的。
不出尼堪所料,在得知欧洲主要国家都与大夏国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外交关系后,克伦威尔在权衡再三后还是决定暂时不要招惹大夏国为妙。
最后双方达成的协议是:
英国人不愿意让出爱尔兰,那里离英国实在太近,让大夏这样的强大国度在一侧虎视眈眈实在太过危险,但由于人家已经在东海岸站稳脚跟了,还对另外两个殖民辖区造成了威胁,还有一千多俘虏掌握在人家手里,就不能不有所表示。
英国人非常狡猾,在赤塔待了近一个月,才与尼堪达成了割让纽芬兰岛的协议,尼堪原本想获得后世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的,但被告知此地大部分掌握在法国人手里,而事后尼堪才知道此时英国人只是“宣称”纽芬兰岛是他们的殖民地,实际上并没有有效掌控该地。
但尼堪还是满足了,得到纽芬兰岛后,大夏国便有了沿着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带前往欧洲的最近的据点。
何况纽芬兰岛后世还是加拿大重要的矿业、林业、渔业基地,此时虽然蛮荒,但依旧是上佳的岛屿,岛上只有不多的因纽特人,有了此岛以后,大夏国便可以进退自如了。
而英国人得知自己在美洲面临强劲、几乎无法靠自己的力量战胜的敌人后,也加大了对马萨诸塞、朴茨茅斯殖民地的经营,他们发放了更多的私掠证,比历史上更大规模地在西非捕捉黑奴,并加大了对东海岸的移民力度。
在原本的历史上,为了保持新教的纯洁性,英国人是不愿意让天主教堂移民到美洲的,此时就顾不得这许多了,由于新教是英国的国教,此时干脆半是威胁半是劝说,让大批的天主教徒迁徙到东海岸。
在那一年,有几百艘大船往来于大西洋上,由于骤遇飓风,约莫一半的船只葬身法罗群岛附近的海底,当时欧洲的人心底里憎恨大夏人,将这次飓风命名为“夏之诅咒”,史称“夏咒海难”,欧洲诸国得知后,纷纷安排自己的剧作家编写了精彩纷呈的悲剧,其中尤以法国戏剧家莫里哀的最为精彩,逐渐被各国引进,用本国语言上演。
欧洲人的语言里,无论是哪种,“夏”是无法发音的,最后便用“赫尔”来代替,莫里哀的悲剧赫尔号一时风靡欧洲大陆,还传到奥斯曼帝国,这让已经从傻子皇帝在位时的虚弱缓过劲儿来的奥斯曼人放下了大举进攻大夏国克里米亚总督辖区以及乌克兰、罗马尼亚的心思,转而放松了对波斯萨菲王国的压迫,竟有与之结盟的迹象,这倒是让人大跌眼镜。
尼堪顾不得理会这些,经过先后与西班牙、葡萄牙、英格兰、荷兰人的战争后,他已经意识到光凭着他这支美洲舰队,就算全欧洲的国家全部联合起来也不见得是对手,无他,自家舰只的机动力实在是太强大了。
第四十九章 皮萨切克之六 德克萨斯小分队(1)莫比尔人
迈阿密。
虽然此时的迈阿密部落还在五大湖区域徘徊,由于大夏国的介入,在可见的未来也不会迁到佛罗里达一带,不过大夏国依旧沿用了这个名字。
前不久,在大夏国的安排下,原海盗法国人爱德蒙、爱尔兰人欧丁在迈阿密河的出海口附近修建了码头,建造了木屋,如今得到了大量的大夏国赠与的船只以及颁发的私掠证后,早就重返加勒比海了,于是将码头和木屋空了下来。
当大夏国第二拨移民抵达东海岸后,按照尼堪的安排,已在迈阿密放上五百户,以及一百陆军。
这些人除了种植自己食用的粮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种植橡胶树和金鸡纳树了,此地的亚热带气候完全能种植金鸡纳树,运气好的话,橡胶树也不在话下。
当王文慧带着两艘雨燕号,一艘信天翁来到此处时,移民已经牢牢占住了迈阿密河河口两岸的位置,并在那里修建起了正式的砖瓦房。
王文慧还见到了当地土人的身影,没错,当地土人在白人出现在海岸附近后早就窜进了大片的柏树林中,并在里面修建了大量的吊脚楼,以捕杀鳄鱼、水獭为生。
大夏国入主后,在食盐、衣物、铁器的诱惑下,已经有不少土人搬出了丛林,有的跟着移民在种地,有的则成了工人——为了下一波移民的到来,大量的砖瓦场和轮窑已经开起来了,港口附近,有大量的大柏树可利用,可以建造通往内陆的平底船以及制作家具。
在迈阿密与皮萨切克湾之间,除了西班牙人占据着杰克逊维尔,剩下的地方都没有大规模的移民——无论是大夏的还是欧洲的,这种情况,尼堪怎会放过,不过他也没有忙目地到处乱铺摊子,只是在中间位置、后世的查尔斯顿地方设置了一个类似于迈阿密那样的据点,同样放置了五百户农户以及一百士兵。
对了,佛罗里达南部的土人后世叫做德贵斯塔人,有丁口上万,他们来自南美洲,与北美洲的土着完全不搭杠,估计是为了躲避加勒比海的加勒比人坐船来到了北美洲,大约在十八世纪被南下的塞米诺人灭掉了。
查尔斯顿,已经被大夏国命名为“奥拉”。
船队在迈阿密略微休整后便绕过佛罗里达南部,进入到了墨西哥湾。
此时,西班牙人除了在佛罗里达西边的坦帕拥有殖民地并建设了城堡,由于飓风的肆虐,他们并没有将整个墨西哥湾沿岸的陆地看在眼里。
大夏人自然不会这样认为。
分舰队指挥官陈子云在指挥船队北上、西进时,将除了坦帕之外适宜建造港口和城镇的地方全部标注下来,并埋下携带的石碑,上面用汉、拉丁字母雕刻着一句话——“大夏国领土,严禁侵占”。
这一日,墨西哥湾又挂起了飓风,船队幸好提前躲进了一个港湾。
陈子云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已经抵达了后世美国设在墨西哥湾的大港口彭萨科拉。
彭萨科拉湾与墨西哥湾相连的地方是一处宽约两里的小海峡,海峡东边是一道长约百里的沙洲,沙洲北面就是广阔的彭萨科拉湾,由于沙洲的阻拦,当飓风来临时,汹涌高涨呼啸而来的海水只能通过那狭窄的海峡进入,于是,这里便形成了一处天然良港。
而西班牙的大帆船从韦拉克鲁斯出发后便是沿着墨西哥暖流一路向东,抵达坦帕港补给后再继续驶向大西洋,在迈阿密以北约莫六百里的卡纳维拉尔角离开海岸线进入暖流与西风带交织的路线,当船队抵达北纬四十度附近时,船速达到最大。
墨西哥暖流宽两百多里,深约七百米,在墨西哥湾时的流速接近十节,约莫十八公里,就算是庞大沉重的大帆船队在没有风势的情形下也能达到十公里左右的船速,故此他们离开韦拉克鲁斯后能一直沿着这股暖流航行。
韦拉克鲁斯到坦帕坦帕之间约莫两千公里,在十公里左右的船速下,一日可航行两百公里,在无风的情形下十日就可抵达坦帕,若是有顺风或侧风,还能更快一些。
故此,至少在整个十七世纪,西班牙人都没有或精力在墨西哥湾寻找建设更多的港口,而此时英国人的精力都在东海岸。
墨西哥湾的飓风,可不是说着玩的,虽然躲进了彭萨科拉湾,但船队依旧受到了损失,由于并没有正式的码头,船队只是草草找了一处水深的地方,在一侧船帮挂上了多个用粗胶制成的轮胎勉强泊下。
当飓风掠过时,那艘最大的信天翁被吹得猛地向海岸倾斜,由于水下具体形制不知,最终造成了船舵和螺旋桨的损伤。
一连几日,彭萨科拉湾都是在大风侵袭下度过的,那几日,又有一艘雨燕号的船舷受到了损伤。
等风平浪静后,船队只得停下来对船只进行修补,陈子云也在暗暗祈祷——对于像螺旋桨、船舵这样极其宝贵的备件他们只储备了两套,其中一套是在紧急情况下使用的,故此,实际上他们能够使用的只有一套,若是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再遇到飓风,他们就面临很大的风险。
不过整个墨西哥湾,从五月份到十一月份都是飓风肆虐的时候,有时候,每个月都会有飓风形成,想要躲避也不容易,只能听天由命了。
又过了几日,船只终于修好了,船队继续向西进发。
就在船队在彭萨科拉湾躲避飓风时,在北面不远的大陆上,一场土人之间的大战正在展开。
此时占据墨西哥湾海岸线一带的是一个叫做莫比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