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司马衷被俘之后,这个傻皇帝唯一的价值,就是在汉国君臣面前,恭敬的递上降表,一如当年刘禅一样。
这是一次雪耻的机会。
虽然赵广看不上这些虚礼,但架不住汉国上下,特别是马融、诸葛尚等出身蜀汉的官员坚持,就连荆州的罗宪,还有远在幽州的傅佥在听说了俘获司马衷后,也立即向赵广呈奏,要到开封来出席递降仪式。
灭晋。
这是多大的伟业。
晋之前是什么,就是曹魏。
这相当于蜀汉灭亡了曹魏,要是刘备知晓了,那还不从成都的陵墓里跑出来大笑三声。当然,曹操在七十二疑冢知晓的话,可能会吐血三升。
不吐血也是有可能的,因为曹魏早在被司马懿一家子篡位时,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整个递降表仪式的过程不必细说,司马衷也是配合,没有闹出什么笑话,这也可能是贾南风在旁紧紧的挨着他,时时提醒的缘故。
这一对宝货夫妻,一个不知道什么是羞耻,一个羞耻两个字的底线深不见底,反倒是哀哀哭泣晋国灭亡的山涛等人看上去要情真意切不少。
司马衷、贾南风完成最后使命后,即被张宾安排到了一处偏僻的别宅囚禁起来,这两个人的性命,赵广暂时还不想要,等到徐州和江东都统一了以后,找个机会再收拾也来得及,当然,也许到了那时候,司马衷已经先死了也说不定。
毕竟,天天食内糜的他,一旦换成啃杂粮稷米饼子,过清贫日子,适应不过来也是正常。
——
江东,建业。
开封失陷,司马衷等晋国朝堂官员被俘,晋国灭亡的消息先后传来,让处于安逸状态的孙皓吃惊不小。
急切间,孙皓急忙召集吴国的官员、将领,商议如何应对汉国的凶猛进攻。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大浪淘沙,吴国的老一辈将领和重臣都已经不在,丞相的位置换成了张悌,相比其他不靠谱的官员,张悌在上一次武昌之战中的表现还算不错,至少他在败退中还保全了部队回来,不像沈莹和诸葛靓,干脆投降了汉国。
张悌为丞相,兼军师将军,统率建业一带的吴国中军,总计兵力约有三万人,战船二百余艘,这支吴军也是孙皓保全性命的依靠。
尚书岑昬主持内政,这人也是一个宦官,其地位和作用,和当年刘禅身边的黄皓没有多大的区别,为了迎合孙皓,岑昬开始在孙皓身边安插亲信,排除异已,让其他想要接近孙皓的人很是不满。
军队统领方面,和以往陆抗为镇西大将军,统一指挥吴军各部不同的是,现在的吴军各部将领相互牵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主将。
陆抗的几个儿子,陆晏、陆景等人,原有的部曲被征调和消耗了不少,只留下不到三千的陆氏部曲兵守卫在老家吴郡一带。
柴桑方向,伍延、吾彦等原荆州军宿将,各率一部驻扎,总计也有一万五千人,在江水对岸的皖城,是逃亡到庐江郡的徐胤所部,徐胤这些天来,也是连续遣使渡江,向吴国请求收留。
另外,在江北的广陵一带,还有司马骏、司马肜的二万余徐州、淮扬兵驻扎,这支从北方来的前晋军也被吴国朝堂称之为“北府兵”。
。
第四百六十二章 以晋代吴建东晋
北府之名,即来自江北各府、各郡的侨民组建的军队。
司马炎死后,晋国占据的中原一带很不太平,先是被诸胡洗掠了一番,使得冀州、幽州等地的大族相继南逃。
如祖逖家族一样,向西往关中,投奔汉国的不少,但也有一部分听信了赵广阎王嗜杀的谣言,带着家族向南方一带迁移。
由于晋、吴之间在江淮一线对峙,这些流民过不了长江,只能聚集在广陵,也就是后世的扬州一带苟活。
从北往南的这一路,客观上讲,也是优胜劣汰的自然过程,身体不行的,老弱的都死于途中,剩下来强健有力的,则在这江北一带侨居了下来。
广陵也是水网地带,北方侨民开始时对水还有畏惧,等发现河道水汊里的鱼虾等能够养活家人时,这些侨居流民也纷纷学会了水里扑腾的本事。
司马骏、司马肜以参军就粮为口号,很快就募编操练起了一支强军,相比吴军来说,这支北府兵水战陆战皆是内行,战斗力要超过南岸的吴军甚多。
在长江之南的江东,吴帝孙皓残暴专横,滥杀朝臣,外战又连连不利,在吴国的声望已经跌到无法再低。
相比而言,太子妃司马徽有孙瑾背后支持,这几年开始逐渐在吴国发展势力,朝堂上的相当一部分官员,在考虑到孙瑾即位的可能性后,也开始倒向司马徽一系。
孙皓在朝堂上召集众人商议了半天,也没有拿出一个好的办法,有能力能计谋的人,现在谁还会给孙皓出谋划策,朝臣中即便还有几个有些主意的,也很默契的不发一言。
反正不出声你孙皓抓不到什么把柄,而要是建言了,那万一计谋失败,岂不是阖家都要遭秧,这等诡异的情形,在朝代的末年出现并不鲜见,比如明末那位非常勤政的崇祯皇帝,也和孙皓一样,有困难时问朝臣,等出了问题时杀朝臣,从来不认真审视一下,是不是自己有什么问题。
现在汉国国势如日中天,吴国官员中的机敏之人,已经开始暗中向汉国那边打探消息了,比如,有几个隐约察觉到薛莹不正常的,就借着攀亲等理由聚到了薛府,希望通过薛莹和汉国朝堂联系上。
薛莹没想到,他一次无意的出使,就给自己带来了领先一步的好处,这让他心情很是愉快,高兴之余,薛莹也就不再掩饰与汉国的关系,来往于薛府的官员络绎不绝。
薛莹幻想着,或许不用等到明年,江东就是汉国的地盘了,而到了那时薛家就是妥妥的江东大族。
不得不说,读书人的脑补能力真的很强,薛莹也不想想,江东动荡的根源就是大族兼并土地,宗族和山越叛乱起伏,赵广怎么可能还会继续吴国那一套不成功的做法。
玄武湖畔,太子孙瑾府上。
司马徽正在接见江北来使,她一身华丽的绣裙,头上珠翠琳琅,衬着其面容分外的雍容华丽,孙皓的身体不如以前了,按司马徽的推算,再过两、三年这个吴国的末帝就要病逝,而接下来,等到孙瑾登上皇位,这江东就能改天换地,变成司马家的晋国。
昔日,司马昭承了父兄两代打下的基础,偷天换日变魏为晋,而今,她司马徽虽是女流之辈,但也有变吴为晋的雄心壮志。
若是有一天,建业城头树起晋国大旗,司马徽的名字将写入青史,而不是只有一个姓氏。
代表司马骏、司马肜前来的是琅琊王司马伷的孙子,司马觐的儿子,现年只有六岁的司马睿,司马家人丁凋零,司马睿自小聪慧,甚有才略,司马骏等人想着在江北太不安全,不如先送过江,到司马徽处更加的安稳。
司马睿还小,暂时派不上用场。
陪同司马睿来江东的晋国官员却是大才,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刚刚逃出开封城的王戎,琅琊王氏与司马伷一系关系密切,这一次到江东来,王戎也是投石问路,想要另寻一处地方,安排王氏一支在江东发展。
北方是回不去了。
汉军席卷中原的大势已成,王戎已经没有了与汉军争雄的心思,他现在只想着,带着琅琊王氏的一支,跑到赵广打不到的地方。
然而,遍数九州之地。
如今除了青州、徐州还在晋国残余势力控制中,扬州归属吴国外,其余各处均已是赵广治下的汉国土地。
青、徐两州在面对连战连捷的汉军时能不能守住,王戎一点都不抱希望。
青州有啥?
青州的晋军充其量就是孟观的五千郡兵,还有一些驻守郡县的三线部队,这些兵卒都是被汉军打怕了的,孟观也是一样。
按王戎的推断,这会儿估计孟观已经在和汉国方面接洽了,他们这些晋国的余孽要是去了青州,那就是妥妥的给孟观送上投名状。
徐州的情形还不如青州。
开封被汉军占领之后,徐州就没有了缓冲,接下来将直面汉军的猛攻,汝南王司马亮又不是什么名将,手头能战的将卒都被司马骏、司马肜带到了广陵,这彭城和下邳能不能守上一个月,都要打一个问号。
“公主,北方形势岌岌可危,徐州、青州随时都有可能不保,我等不能再拖延了,当务之急,是立即下令让北府兵秘密渡江南下,分兵潜行至建业、吴郡、吴兴、会稽等地,然后与心向大晋的将领、豪族配合,取一城,占一城,如此则江东归晋不远矣。”王戎一见司马徽,就合盘托出自已的想法。
“这么做的话,万一那些心念吴国的官员、将领反抗,则平定起来不容易?”司马徽听王戎这么悲观北方局势,心中也是焦虑起来。
王戎恨恨的拍了拍大腿,道:“当年孙策入江东,也没有什么准备,刘繇、许贡等人的能力,与孙皓相比还要强上几分,最后孙吴还不是占据了江东,这世间大事,有个五分把握就可以执行了,要是事事讲究安稳,那什么都不用做了。”
司马徽被王戎说动,对这位晋国名士,建威将军的的战略眼光很是佩服,主意既定,司马徽下了秘令,立即调动船只,将广陵的二万北府兵运送过河。
至于说,被吴军发现会有什么后果,司马徽顾不得了,大不了鱼死网破,反正她在吴军中也早安插了暗间。
。
第四百六十三章 东吴灭亡了
吴国以将领部曲制统兵,在陆抗、丁奉、施绩等名将一一逝去之后,后继乏人的窘迫让这个立足江东六十载的割据政权走向末路。
吴国真无人可用吗?
当然不是。
且不说了陆抗的几个儿子,陆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