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隐世医女-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从又细细查过才知道,这杏林堂也是张家开的医馆,只这张家医馆开遍天下,却十分有意思,名字都是派出去的掌柜自己起的,并没有统一的字号。

    但凡这张家医馆开到的地方,每年施医赠药的事从未断过,真可谓功德无量。

    六皇子若有所思对广南王世子道:“你瞧张家在医药行的底气,人家不要统一的字号,也能凭得精湛的医术和平价的药材,开到哪里都是翘楚。”

    广南王世子却道:“树大招风,张家人必是不想闹得动静太大。看得懂的聪明人自然不碰,只那傻子才往上撞。”

    六皇子苦笑道:“这父母官逢了灾年,只知道烧几柱香递递折子,更有甚者,还把这些生了病的饥民都关在城外,要不就往道观一扔了事。反倒是这道观里施医施药,还要管这些生病的灾民吃喝,银子都是张家花的。真是可笑的紧,这天下,竟是本末倒了置。”

    广南王世子听了面色一紧:“行善积德,乃大功德,张家每年光着施医赠药上花的银子,只怕就不在少数。更何况,他们做那粮行的生意,一开始本是为了赈济灾民……”

    六皇子瞪了广南王世子一眼:“你急什么,你这意思是说我好赖不分?”

    广南王世子才把那提起的心略略放了下来,当即岔开话题道:“咱们这一趟也看得差不多了,你作何想?”

    六皇子感慨道:“民生多艰啊,再太平的世道,还是有吃不饱饭的,还是有睡棚子的,让百姓安居乐业,吃饱穿暖,谈何容易?这天下乱不得,不仅乱不得,还得与民生息。如此想来,那张青川说的,十分有道理。”

    六皇子这一趟出门,只为了微服查看灾情,看到的全是低微的,衰败的,贫苦的,甚至濒死的。与往常那些鲜花着锦的生活,相差太远,瞬间感受到肩上的担子,绝不仅仅是一个身份。

    广南王世子半天无语,良久才道:“若将来,你,那个,怕是极其艰难。”

    六皇子嗤然一笑:“照老大和老二看,我若不得,必是个死字。只这天下,民生凋敝,任谁都需得励精图治,争了来,总不能捂着眼睛装作没看到。这就是个鸡肋,一个鸡肋,哎,你说我干嘛要姓云?”

    广南王世子支吾道:“我这姓也不太好,不过比你要好点。”

    六皇子拿扇子往广南王世子头上敲了一记,撇着嘴道:“好在哪里?我就问你,好在哪里?咱们都一样,在锦绣从中长大,享受着家族的荣光和尊贵,就得肩负着这样的重担,哎……”

    广南王世子躲开六皇子那记折扇,斜着眼道:“我能把眼睛蒙上,你能吗?”

    六皇子摇头嘲笑道:“那是我活着。若我死了,父皇殡天了,你待如何?你与我从小一起长大,你,还有你姑母……”

    广南王世子瞬间傻在那里,脑袋一片空白,这是他第一回,直面这样的问题,这样合族的生死问题,他不知道,他是真不知道。

    见他愣怔在那里,六皇子对着他,正色道:“峥哥儿,若我死了,父皇和母后都不在了,他们无论谁,必不能容你,到时候,你,回南吧,是偏安于一隅,还是出兵相争,全看你自己。你吴家,不是谁都能欺得的。”

    看着六皇子那认真而清澈的双眼,广南王世子瞬间头脑清明,眼里却闪出了泪光,只郑重点头道:“有我在,必不会让你先死。但若真有那天,我就回南,为你争回这天下!”

    六皇子却突然笑了起来,拿那扇子捅了捅广南王世子:“这回,真是一夜成人哈,哈哈哈……”

    广南王世子突然想起那小丫头,直被六皇子气得咬牙切齿:“你一夜成了人,我还小着呢,哼……”

 第四十六章 引蛇出洞

    没过几天,二人接到张青川捎来的信儿,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六皇子招了小厮进来,细细嘱咐了一番。

    待得各路人马俱领命而去,六皇子突然觉得心中郁气俱散,豪气激荡纵横起来,眯着眼睛对广南王世子道:“咱们兄弟,今日便大干这一场,让这些硕鼠,先试试爷手里这把刀。”

    没几天,外头风声四起,南诏国要向天朝买粮,攻打屡次寇边的月安国,南诏国的使臣骑着快马,进了京城。

    南诏国和月安国本都向天朝纳贡称臣,只月安国近两年不太老实,除了屡犯南诏国之外,对天朝的纳贡也是应付了事。

    南诏盛产宝石,并不缺银钱,对天朝纳贡从不马虎。

    如此情况下,别说向天朝买粮,就是借兵,只要能给月安一个教训,天朝只怕也会同意。

    关键是,不管朝中怎么热议不断,总有那得了先机的商家在各地大笔屯粮。秋粮又即将入库,如此机会,能捞到好处的,自然不会放过。

    翁家的师爷们自然也不例外,虽格外谨慎小心,但一时间,各地粮市价格飞升,只那一两个月的时间差,待得秋粮入市,只怕价格就会迅速降下来,那么大笔银钱的差价,又有几人能不动心?

    正当这粮市吵得热闹不堪的时候,两浙路衢南县衙接了一纸状子,一个奉主家命,从京城来查看家中主母嫁妆的赵姓管事,将一个田庄的管事告进了衙门。

    京城来的赵管事称,他是他们家主母李奶奶的陪嫁管事,这两百亩上等水田,是主母嫁妆册子上的嫁妆。因为这些年生息一年比一年少,觉得有些不对,李太太便派了他过来查看。

    这赵管事到得地方却发现,这庄子的管事只说他家老爷姓齐,他年年交了生息,却不认得这家仆是谁。

    这从京城来的赵管事顿时急了眼,怕回去京城再回来,一来一去折腾了时间,还被人做了手脚,当时就让人写了状子,递进了衙门。

    县老爷一查,顿时一哆嗦,发现这案子后面勾勾连连,不知道是个什么首尾,两个主家也都不是他能管得了的人。于是一个折子,加上所有的案卷材料,俱都交给了正在衢南的巡漕御史宁川宁大人。

    那宁川素来刚正不阿,有铁口御史之称,一看这案子后面牵扯的几家,知道这事必小不了。

    那李奶奶家中相公是新科进士,正在六部观政。李奶奶这嫁妆是母亲赵太太留给她的。

    赵太太死得早,娘家耕读传家,父亲极擅庶务,十分富庶,膝下又只得一子一女。李老爷和赵太太定的是娃娃亲,赵老爷子把赵太太嫁给邻县的李家独子时,李家贫寒,只两亩薄田。赵老爷子就分了一半家产给赵太太做了陪嫁,余下一半给小儿子传家。

    本来这李老爷和赵太太倒过得极恩爱,赵太太生下一女之后,李老爷上京秋闱中了进士,外放到渭南任上时,因家中没有直系长辈,还接了赵太太到任上。

    哪知好景不长,赵太太一直不开怀,这李老爷便纳了师爷翁家隔房的一个庶出女儿做了妾室。

    此后不久,赵太太父母俱亡,娘家弟弟又屡试不第。再过了不久,赵太太也一病不起,去了。

    此时李老爷适逢任期满了调职,见带着女儿多有不便,便把那小丫头送回了两浙路李氏族中生活。

    再后来李老爷续了弦,又辗转各地外任,李小姐就一直在李氏族中,直到出嫁。李老爷给她说了一门广南府的亲事,门第与李家当年相当。

    李小姐是拿着母亲的嫁妆册子出嫁的,出嫁时京中没有人回来,李老爷的新太太生病出不了门,李老爷只给她添了五百两银子压箱底,此时李老爷已经升任工部主事。

    李小姐嫁去广南魏家后,那魏公子倒也争气,一口气考了出去,直至秋闱,竟和李奶奶那屡试不第的舅舅做了同年。

    魏公子兄弟众多,上京时赶考时,母亲就让这李奶奶随他一起去打点生活,顺便探望父亲。

    可这李太太还没到京中,就在半路遇到了同样上京的舅舅。

    舅舅告诉她,父亲的续弦居然是翁家的嫡女,只和原来那姨娘隔了房,而且那姨娘在那续弦进门前就死了。

    两个读书人加个从小寄居族中的小姐,心思都不简单,细想想就觉得这事不对,便也不敢打草惊蛇,只等二人专心考过秋闱之后,再做打算。

    但这李家女婿上京考秋闱,女儿也跟着来了,总不能不到李府拜见娘家父母,小两口派了个常随骑马快走,到李老爷门上送了信儿。

    到得京城,魏公子和李奶奶带着备好的礼,直接去了李家,却只得了李老爷一碗茶,太太称病连面都没露。

    这中间的首尾,李奶奶细想了想,觉得十分心惊,便自己蹲在父亲家门前找机会,想先看看那翁氏。

    那翁氏深居简出,李奶奶守了许久,才守到一回她到庙里上香的机会,看了一眼。

    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此翁氏可不正是当年那翁姨娘,连老都没怎么老。

    李太太回得租住的院子,把这事讲给了舅舅和相公。三人细细分析了一日,都觉得赵太太这死只怕有蹊跷,若果真蹊跷,那李老爷怕是受了这翁氏蛊惑,否则的话,怎能让她诈死之后又娶进门?若要谋,便谋的是那赵太太的嫁妆。

    可那些年,李奶奶虽然生活在族中,倒也不缺银钱,那嫁妆册子,李奶奶出嫁时,舅舅也看过,竟和家中存的没什么区别。

    三人七想八想,想到这生息上,那李奶奶哪里知道,两浙路二百亩上好水田的庄子一年生息能有多少?最繁华的大街上的商铺一年能生利多少?被那舅舅一说,李奶奶吓了一大跳,若是真的,那简直就是凤凰变了山鸡。

    李太太娘家舅舅便打发了一个家中得用的管事,去了两浙路,把这事托付给了张家在两浙路的大管事。

    那李奶奶娘家舅舅和张家管事因生意上的来往,交情莫逆,加上张家在商行素来有声望,又持中守正,李家管事拿着自家姑奶奶的嫁妆册子交给了张家管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