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有关,谁知道他没有招抚,还把登州城给献了出去,这才造成了重镇登州沦陷,巡抚孙元化被杀,可以说他也是关键人物,此刻耿仲明他见机不妙,不敢留在战场上,而是主动化妆溜走了。
耿仲明他知道大明对他们恨之入骨,如果落入了大明手上,只怕连一个囫囵全尸都混不上,所以他才会看机不妙,就带领着几个心腹化妆走人了。
耿仲明他十分的狡猾,他知道如果带领大军逃的话,肯定是逃不了的,但是如果一个私人小队要逃,还是能逃出去的,所以他才会化妆成普通的士兵,准备逃跑。
他就是化妆成了普通士兵,率先的逃进了山林里面去了,他拥有丰富的野外生活经验,可以在野外进行生存,只要保住了性命,还有机会东山再起之日,如果逃不出去,就是死了一条。
学着他们这些人逃跑的,也有不少人,明军只会重视大队人马,对于这些逃跑的小队人马,只能够听之任之,因为他们前来围攻这股敌人的部队,其实是才七千多人,共计三个团十四个营而己,对方有三万多人,战场又大,他们以七千人打败了对方三万人,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想完全的控制战场也是相当的困难的。
所以他们才会对于这些逃进山林之中的人无力控制,也没有办法控制,他们还是要集中人手,清除战场之中的建奴兵。
在擒获了孔有德,耿仲明逃跑了以后,战场上的建奴兵就彻底的崩溃了,他们纷纷的缴械投降,因为明军的手法也是极其的狠辣,如果拒不投降的,那就是一炮打过去,直接的打死,如果是投降的,还能够勉强的保住一条狗命。
两位统军的大将一位逃跑,一位被生擒,他们的军队也都彻底的崩溃了,士兵们看见势不可违,也都纷纷的缴械投降,他们在想,都是汉人,会饶他们一命吧?
建奴的核心只是建州努尔哈赤的爱新觉罗一脉,自从他们兄弟起兵了以后,建州三卫附近的部落和百姓纷纷的向他们归降。
对于建州八旗制度这一新鲜事物,最初各部女真人也不能自然接受。由于女真散处于关外千里各地,习俗各异,制度不一,各自为政,有的部落沿江而居,靠打鱼捞珠为生,对源自于围猎活动而形成的牛录制并不熟悉,不能理解根据牛录制改进而成的八旗制。
而有的女真人则居室耕田,饮食服用,皆如华人,他们基本不使用牛录这种以村寨为基础拼编在一起的临时性武装组织,对类似于军屯的八旗制度十分岐视,即便是依山靠林而居,以狩猎捕貂维持生计的女真人,也习惯于出猎时临时组合而成,兵猎完毕随即解散的组织形式。
对众多普通女真人而言,要从过去不受任何组织的约束,过渡到由下至上逐级受到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和固山额真直至旗主贝勒的管辖,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接受的,加之八旗制度还在健全和完善之中,这时的关外民众对八旗制度的态度处于服从阶段,即主观并没有自觉接受八旗制度的动机,从认识和情感上对八旗制度也没有太大兴趣。
女真各部固有的习惯、认识和需要与八旗制度的目标、纪律还存在矛盾与冲突,同时,被编入八旗后女真民众担负着比以往更为繁重的差徭,如国家修筑城堡、种植粮谷、制备舟车,都要按旗佥派牛录人丁担任,这样在八旗中也有许多逃人逃奴的。
他们攻下辽镇以后,夺取了辽镇千里之地,也都把许多的辽民编入了他们的队伍之中。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建奴的人手实在是太少了,他们占领了辽镇千里之地,根本就没有办法控制这么多的地方和地盘,所以才会收收养了像孔有德耿仲明这样的人,让他们在一片地方上自己发展扩招军队。
建奴他们的问题始终都是存在的,这就是人口太少,难以掌控辽镇这么庞大的地方,所以他才会对许多城市采取屠杀的做法,否则的话,他们根本就无力弹压当地辽民的反抗。
他们攻占了辽北第一重镇开原城,破之日,城中的几万军民都被杀死,攻陷的辽镇第一重镇沈阳以后,城中的七万军民全部被杀。
像他们攻打辽南这一块,也都是一路血洗,一路平推而来,剩下的不是逃了,就是向他们投降,像现在孔有德部和耿仲明部主要的就是这些投降的辽民。
许多人他都在想,我原本就是大明人,乃是汉家百姓,只因为是朝廷没有能力保护咱们,让咱们家破人亡,成为了乱世的浮萍,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为了保命,为了混一口吃的才变成了建奴。
他们这些兵虽然投靠了建奴,成为了所谓的汉军八旗之一,事实上他们都还没有剃头易服,有很多士兵只是穿着建奴的军服,他们还是留着汉人特有的发型和装束,只有少数军中的建奴将领,他们才会剃头和穿上马褂,保持着女真人的穿衣着习惯。
大量的士兵投降,让刘家军的士兵们抓俘虏都抓到手软,不过随着刘忠勇率领大军的赶到,更多的刘家军士兵的加入,令他们加强了对战场的控制力。
他们派出了更多的骑兵小队,迅速的出击,去逮捕那些从战场上逃走的建奴士兵。
这些建奴士兵成分非常的复杂,有来自东北各族的,大多数居然还是汉民,这令刘忠勇他十分的愤怒,他说道:“这些恬不知耻的汉奸走狗,全部都杀了他才好。”
刘宗勇他是有这种想法了,但是他身边的众将都纷纷的反对,因为大家也都知道,这些建奴士兵的可耻和可恨可怜之处,他们作为汉家子弟,却投靠了建奴当了汉奸走狗,但是有一样事是值得一提的,这就是大明已经失去了当地的控制权,当地的百姓生活生命都得不到保障,他们在辽镇这里面临如此的局面,不投降建奴,就是就是明人,就是建奴要剿灭的对象,无数不愿意投降城市和堡垒都被建奴屠灭了,要不就是逃到了对面的东三府关内进行乞讨为生,所以他们这些人才会反对,知道这些建奴士兵中的汉民,其实也有他迫不得已之处。
第442章 地方凋零
辽东镇在大明的历史上,始终是比较特殊的存在,因为它孤悬关外,他又是明军最后一个光复的省级地方。
大明帝国开国的时候,因为把首都定在了南京,所以对于远在关外的辽东,是处于长鞭莫及,难以控制的地步,所以才会把它交给当时的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来管。
像辽东镇的举子,他们要参加科举的时候,都是南下去山东济南参加考试的,但是因为后来前往济南实在太远了,才渡海南下,前往登州,在登州的考试院进行考试,可见双方的关系是极其的密切的,在许多人员里面和定位里面,辽镇就相当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下面的一个特别行政区。
一开始的辽东镇是归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管的,但是后来因为山东地方也不小,要管的地方太多,而辽镇的地方也太大了,根本不适合由山东来管,所以才会把辽镇独立出去,成立了布政使司和都司。
自从建奴迅速崛起了以后,攻占了整个辽镇,大量的辽民流离失所,走投无路,要么是投靠了建奴,苟且偷生,要么就是偷偷渡海南下,进入了东三府,但是这些进入东三府的辽民他们衣食无着,只能够通过行讨或者是做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为生,这引起了当地百姓乡绅极大的不满,对辽民充满了歧视之意,东三府这里对辽民的歧视都达到了极点,认为是他们的无力,才会导致了地方的崩溃,辽镇地方的崩溃同时,也拖累了东三府。
当年孔有德等出兵抵御建奴,途中发动吴桥兵变,率领军队回到山东攻打登州,孔有德初欲求抚,孙元化主抚(人家在造反,他认为是闹响),命耿仲明去城外教场负责安抚,他们打算将城外教场居住的辽兵家眷移入城内,以便步兵居住,但登州士绅出于对辽民的歧视,拒绝辽民入城,据说还搜戮城中辽兵。于是耿仲明勃然大怒,纠集了很多辽东的同乡作为孔有德的内应,于翌年正月初三献城,孔有德部遂迅速攻陷了重镇登州。
可以说吴桥病变的发生,都与山东百姓歧视辽民有关,这也算是辽民与山东地方势力的一种冲突,参与孔有德等兵变的主力,还是这些南下逃过来的辽民为主,他们在山东也都站不住脚跟,活不下去,唯有铤而走险。
他们在辽东就是国破家亡,被建奴赶到了走投无路,无地方可去了,他们不甘心做建奴的奴隶,只能够冒险南下,但是即使他冒着生命危险,越过了渤海,逃到了东三府,他们也都混不上好日子,当地的百姓极其讨厌他们,极其的排斥他们,连活下去都是十分困难,吴桥兵变也称得上是本地对于辽民的极端压榨的一种反抗,最终变成了席卷整个东三府的大暴乱。
经过吴桥兵变以后,东三府被打烂了,这些辽民也都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双方算是矛盾暂时被压下来了,新任的巡抚刘远桥在治理东三府的时候,可是采取了兼收并蓄,平衡各方利益的做法,迅速的稳定了局势,对于辽民他也都给予了极大的尊重,因为经过了战乱以后,东三府大量人口人员的死亡,他们急需要大量人口的填充,这才保证了暂时的平衡。
刘家军他们今天能够迅速的强大,军队中拥有大量老兵,就是因为他们轻易的可以招到大量受过军事训练的人手,这些也都是以辽民为主。
刘远桥他一开始就胸怀天下,并没有因为本地人而岐视外地人,他知道想要成就大事,就必须有兼收并蓄的胸怀,这样才能够招募到天下英雄为他效力,所以在刘家军之中,他们是反对地域歧视的,主张的是唯才是举,而且刘家军他们盘子够大,产生的蛋糕也足够多,也算是平衡了各方的利益,所以他们才能够获得辽民的支持,这也是他们胆敢北上攻下辽南的底气,如果是别人来辽南,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