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且他们也都在登莱方向加强了防备,据朝廷官方得来的情报,自从去年刘家造反以后,他们从登莱当地调走了大量的兵力,全力以赴的南下,造成了这一片地方,防务空虚,但是当他们稳定南方以后,就迅速的调集了大批的兵力北返。
这就是朝廷高层官员们担心的,现在还是一片形势大好,但是等一个月以后,华夏军各路援军源源不断的抵达,这里就会变成硬骨头了,他们就很难啃了。
洪承畴和杨嗣昌各部,不顾一切往前推进,事实上展开了进攻以后,他们确实是不顾一切往前推进,除了洪承畴围攻河间府稍微的不如人意以外,其他的各自部队,都迅速的攻进了东昌府,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他们在计划中要攻占的地方一一攻占,他们的进度,事实上比计划中还要好,推进速度更快。
比如说首先出动的杨嗣昌部,惯性把他们称为东路军,他们一天之内,就攻进攻下了沧州,然后全力以赴南下,在刘飞云部逃进了德州以后,他们随后跟进,兵围德州城,如果拿下了德州,整个山东的大门就向他们洞开,德州背后,就是东三府了。
东三府就是他们计划中的补给地,这里是大明最富裕的地方,也都是刘家龙兴之地,以前的刘远桥在担任登莱巡抚期间,可是把这一片土地经营的非常的好,跟别的地方相比,那就是太平盛世,那就是金山银山。
如果他们不趁华夏军兵力空虚的时候,拿下这一片地方,等华夏军主力大举北调,想拿下来了就难了。
杨嗣昌他也都不顾,天在下雨,道路泥泞,命令他的部队,全速前进,不顾一切往前冲。
他杨嗣昌用兵,现在是全面进攻,遍地开花,这是因为他的兵力很足,是对手的十倍以上,可以随便的出手。
他们现在看出来了,下雨天,华夏军他们的火枪火炮发挥不了实际的威力,正是他们借此机会,对敌人进行打压的时候,如果等天气放晴,道路开始变硬,就是明军倒霉的时候了。
事实上,明军在跟华夏军的系列交战之中,也都讨不到什么便宜,每一次打仗,都是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才能战胜对手,因为华夏军他们火枪大炮的组合,实在是厉害,士兵作战意志也都顽强,如果不是他们兵力不足,双方实力悬殊,他们未必就能占到便宜。
所以杨嗣昌他才会下令往前冲,不顾一切往前冲,谁占到的地盘就算谁的,就归该支部队自由的筹粮响。
他对士兵们说:如果不趁华夏贼军主力未至之前,打下这一片地方,你们就得跟对方的主力交战,硬扛他们的硬骨头了。”
明军自从发出发起了春季攻势以后,旗开得胜,迅速地攻进了山东,这也让他们产生了一种骄傲自大的心情,认为华夏军也不过是如此,只是以前的明军太垃圾了,不敢打仗,才让竖子成名。
但是当他们围攻河间府城,进攻对方重兵把守的德州城以后,在两大城市之间,被打得头破血流,死伤惨重,这才知道华夏军是真心的不好对付,真心的厉害。
所以他们就加紧了脚步,本来无论是洪承畴还是杨嗣昌也好,他们都有一种计划,这就是大军平推而去,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所有的城市都推平,当河间府和德州久攻不下以后,他们就决定抽调更多的兵力回防,准备把他们后方的敌人,一一的杀光再说。
因为洪承畴他也尴尬的发现,自从兵出保定以后,河间府还没有打下来,他一支部队还在河间府城下苦苦的作战,但是他另外两路大军的先头部队,一路已经攻占了聊城,另一路已经兵抵临清,最前线的跟后方相差了几百里之遥。
这就令他们担心,如果前方的部队是久攻不下,后路又被敌人切断,很容易就会全军覆没,所以抽调兵力回防,全力以赴巩固后方,也是情理之中。
而在东路军的杨嗣昌部也是如此,他们迅速的包围了德州,另外还抽调了不少兵力,攻击青州府各县,兵锋直指青州府治益都,前线后方,拉开了几百里的距离。
如果不把后方的敌人铲除,这一根钉子钉在这里,他们前方进攻受挫,师老无功,很容易就会被前后夹击,包了饺子。
所以两位两路大军的主帅,都不约而同的向上面请示,准备抽调一些兵力回来,把后面的钉子拔了再说。
。
第885章渐入困境
洪承畴和杨嗣昌这种想法没有错,在跟敌人进行全面大战的时候,后方重镇没有拿下,他们派兵回来拔下了这一根钉子,无后顾之忧以后再跟敌人进行决战,保证后路的畅通,这是没有问题,明智之举。
但是他们两位大帅的建议,却是被朝廷所否决。
朝廷否决的原因很简单,现在华夏贼各路大军,已经先后的进入了山东,很快就会进入济南,如果让他们进入济南以后,朝廷的大军想攻下济南,这就很难了。
最好的策略,就是在敌人大军没有进入济南之前,一举拿下此地,那时候他们就可以以逸待劳,抵抗敌人的大军了。
传统意义上来说,后方的城市,必须拿下,这是对的,就是为了保证退路,也是为了保证粮道的畅通,这几乎是兵家金科玉律。
但是朝廷的大军没有这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朝廷也都没有足够的粮草辎重,他们粮响自筹,这就不存在粮道被断的说法。
其二:就是用朝廷的话来说,他们根本就没有退路可言,有进无退,只有攻下了济南,灭了刘贼,这才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其三:至于说怕被他们围困日夜攻,吓得魂都附体,朝不保夕的守城军,还能反击不成?还能断他们后路不成?
所以朝廷拒绝了两位大帅的建议,命令他们挖更多的壕沟,设立更多的栏栅,把这两座城重重围困起来,只要确保敌人无法突围,无法出去以后,其他的兵力,全部用于济南方向的攻击。
朝廷的回复,可是令洪承畴和杨旭嗣昌大吃一惊,后方的路还没有理顺,居然就敢出动几十万大军,深入敌阵,去攻打济南,策略上是对的,实际操作起来很危险,很容易就断了后路。
洪承畴和杨嗣昌用兵,一向用稳,像这么冒险之策,他们可是不干,所以马上就拒绝了朝廷的旨意,继续的执行既定的政策。
此时的山东大地,已经是战云密布,在南边的所有城市,已经进行了动员和备战,东昌府则是处处大战,东昌府已经分为了两大战场,一部分就是洪承畴部,他们集中围攻临清,而另外一部,则是为以杨嗣昌部为首,围攻德州,可以说处处地方都在打仗,这样子也都令华夏军的兵力,十分的不足。
看华夏军的意思,他们已经放弃了对河间府、临清、德州等地的救援,他们的生死命运,就看自己的本事了,他们将会集中兵力在济南,与敌人决一死战。
因为刘忠勇的大军,在抵达了以后,再也没有向前一步,而是在济南进行备战。
半个多月以后,刘远桥的大军,也将会抵达这里,加强济南的防卫。
可以这般说,双方都在抢时间。
洪承畴就十分愤怒,在出战之前,皇帝和朝廷可是信誓旦旦的向他们保证,保证不会干预他们的作战,让他们放手而为,但是这一开打以后,他们马上就变卦了,马上就开始对他们指手画脚了。
要知道朝廷一开始可是授全权予他们,这么做主要就是因为没有军饷,没有粮食,只能够许下一些诺言,忽悠他们去打。
结果他们出去以后,马上就变卦,士兵们可是怨气不小,更重要的是他们攻进了山东以后,也都没有想象之中的金山银山,对方可是实行了坚壁清野的政策,所到之处,能搬走的就搬走,能烧了就烧,让他们捞不到什么好处。
人都逃了个清光,咱们就想抓一些人来做民伕,做后勤,这都不行,这让他们的压力非常的大。
而且华夏军的顽强,也出乎他们意料之外,在他们想象之中,他们出动了七十万大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雷霆万钧般压来,如果是明军,只怕会闻风而逃。
但是华夏军没有逃,他们只是主动地进行战略撤退,收缩了兵力进行固守待援,他们放弃的地方,朝廷的官军轻易而举的就占领了,他们没有经历什么困难,轻易就占领了大片的城市,占领了许多的县城,但是没有捞到什么好处,反倒分散的兵力。
让他们去攻打华夏军重兵集结的县城的时候,是被华夏军的大炮和火枪打的头破血流。
现在虽然是雨季,天在下着雨,华夏军不敢在野外作战,但是他们依靠着城墙,盖了许多的临时的棚子,可是让他们的火枪火药没有受潮,就发挥了威力,当明军大举去围攻对方严阵以待的城市时,他们的死伤就非常的惨重了。
你们如果不发动集团冲锋,不用人海战术,就没有办法冲到他们面前去,如果使用人海战术,往往又是成了对方大炮的活靶子,对方架构在城墙之上的红衣大炮,一炮轰击过来,就是犁出几条血肉胡同,炸死了几十个人之多,令明军心胆巨寒。
在一开始,明军兵力充足的时候,他们是兵分多路,遍地开花,但是当兵力深入到东昌府以后,战线开始拉长,他们的兵力进一步分散,就没有那么足了。
而且他们没有后勤队伍的弊端,也都出来了,就是前方已经把粮食和辎重都打没了,后方也都没有人把这些东西运过来,在原定计划之中,他们是就地筹粮的,但是都被华夏军烧了个精光,还筹个锤子?
这就令他们一开始全面进攻,变成了别无没有办法,只能选择有限的几个地方,进行重点进攻了。
即使是重点进攻,他们还是想先把后路扫平了,确保自己的粮道充足了,进退自由了,才去进攻济南。
而杨嗣昌部也都表示,必须拿下了德州,才会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