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华夏帝国则是不同,刘远桥也是通过他的文武百官,来管理千军万马,来管理天下的州府,但是刘远桥他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他吩咐下来这些事,这些人就得执行。
皇帝下的旨意,就是圣旨,他手上的这帮官员,可是没有明朝那一帮官员这般有骨气,敢封还圣旨。
明朝三百年,别的不好说,倒是把文人的骨气培养出来了,本来文人的骨气高大上,压倒了武人,这是很好的事情。
只是这些文人也都没有达到天下人的希望那般,就是如他所说的誓死效忠君王,当敌人来的时候,这些人还是贪生怕死,还是投靠了敌人。
这就是他们所鄙视的卑劣小人。
华夏帝国的崛起,其实也都对大明的文官集团和仕林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作为新生的势力,他的崛起,肯定就是挑战旧有利益集团的利益,许多大明的老百姓,也满怀希望,希望这些士林乡生们,能够带头,跟华夏军打一个你死我活,谁知道,这些当官的,既贪生怕死又,贪图富贵。
在华夏军刀子和银子的引诱之下,大量的人都向华夏帝国投降,这就令这些士官和文人们,用了几百年打造出来的,所谓骨气的金字招牌,在这一刻毁了。
特别就是文人集团之中的东林党,他们可是号称圣人一般的人,在他们眼里,他们就是天下圣人,其他人都是卑鄙小人,但是就是这一般牛人。
在面对华夏军的刀子和银子的时候,也都毫无抵抗力,纷纷的向华夏军归降了,他们的投降,也都令文人的地位直线的下降,也都令他们身上华丽的金光,被扒了出来,扒了这一身金光以后,其他的人才发现,其实文人跟普通人,也就没有什么分别,他们没有那么样的高大上,没有那么的了不起,一样会贪生,一样会怕死,一样贪图功名富贵。
华夏帝国迅速的崛起,既打垮了大明,同时也都打垮了依附在大明身上的士林集团。
本来刘远桥他对于士林集团,也是充满了敬意的,毕竟这些可是几百年打造出来的道德标杆,许多人对这些人都是充满了敬意。
但是就是这些牛人,看见了他们的刀子,毫不犹豫的就投降了,看见他们摆出了功名富贵,就毫不犹豫的摇着尾巴过来了。
这哪是什么道德君子,这压根就跟普通的人没有什么分别,既然跟普通人都没有什么分别,凭什么要高人一等,难道就因为你识字,别人就得尊敬你,就得高人一等,什么都不用做?
这也令刘远桥有所领悟,同时听闻在京城之中,华夏军迅速的攻入了京城,皇帝召集满朝大臣,共商国事,但是这些人却没有一个响应,就躲在了家里,袖手旁观,看着皇帝一家,自尽身亡。
这让人心寒呀。
这些大臣们,平时可是善于清谈,夸夸其谈,说说什么一定要临危一死报君王,现在大明亡了,君王死了,他们怎么不死?还是躲了起来,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在大明灭亡的那一刻,大明士林集团,花了几百年打出来的金字招牌,也在这一刻,开始崩塌。
以至于刘远桥他在感叹:“衮衮诸公谁为桧?以道德文章取士,也不见得为高。”
别看刘远桥是反贼,是谋朝篡位的人,但是他同样欣赏那些效忠于主人,效忠于国家的人。
对于那些敌人拿着刀子来,就向敌人跪地求饶的人,他没有什么好印象。
因为刘远桥明白一点,今天他拿着刀子来,这些人马上就跪地求饶,明天别人拿着刀子来的时候,这些人也会毫不犹豫的跪下来,将自己出卖了,没有气节,没有忠诚之心的人,跟行尸走肉又有何分别?
本来刘远桥是听从身边臣了的话,准备紧急的来一次开科取仕,通过一次科举,将天下的英雄豪杰,一网打尽。
通过了这些事情,他倒是发现,他开科是可能会录取了许多人为他效力,但是这些人是不是称得上英雄豪杰四个字,这就不好说了,这让意兴阑珊。
天下芸芸众生,都是趋吉避凶,贪图功名富贵,人人都如此,凭什么有人就高高在上,有人就低人一等。
刘远桥身边最大的文官钱谦益,就向皇帝建议。
大明的太祖皇帝曾经说过:“世农工商,国之四民,国家根本。”
说白了就是当官的、农民、匠人和商人,就是国家的四大根本。
这一刻起,应该有所改变了,朱元璋是农民出身,他看重读书人,也看重农民,也认为工匠有用,唯独是商人,他是看不起的,把商人列为四民之末。
在这种风气影响之下,商人有钱,但地位非常的低,这是真正的低,在许多正统的士大夫和道德君子的眼里,他们就把商人视为凡夫俗子,列为下等人。
但是现在则是不同,刘家称得上是商人出身,商而优则仕,虽为官身,骨子里面,他们还是商人,他们也都不以为耻,而是专心专意的做他们的生意,一边当官,一边做生意。
即使是攻下了南京,控制了江南,他们也都没有停下,自己成为了国家的统治者,他们也都是继续的大做生意,大做买卖,丝毫没有身上商人的身份为耻,这就意味着这一份格局,将要改变,钱谦益就上书建议:“将仕商农工列为国之四民,国之根本。”
钱谦益是读书人出身,他就有读书人的毛病,看不起所有不认识字的人,也都看不起其他阶层的人,所以他才会提出如此的一个建议,他是建议把仕人和商人并列为了一起,至于农和工,依旧还是国家的最基本,负责供养这个国家。
但是刘远桥则是不同意的,他认为这样子做,意义不大,国家这么大,士农工商都离不开,也就谈不上谁高贵谁低贱,刘远桥用人一向的准则就是唯才是举不问出身。”
在钱谦益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以后,他就进行了回复,那就是:“市农工商,国之根本,不分高低。”
刘远桥这样子的搞法,也就意味着,他们将行,与前朝完全不同的管理方式。
第948章长治之计
刘远桥就是人精,可是明白这些文官的小算盘。
他们明面上,打的就是为天下稳定的口号,事实上还是为了他们所在的文官集团谋利益。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真不是开玩笑的,而是真正的把天下平分。
如果是皇家的天下,一切都由皇帝说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以后,一切都得按规矩来,皇帝都必须遵守规矩,比如说当年的嘉靖皇帝,他想叫谁做爹,得按礼制来,不能谁是你亲生的,谁就是你爹。
万历皇帝与大臣们斗了几十年,气的二十八年不上朝,也是因为他想立心爱的儿子为太子,却被大臣们所抯,因为大臣们认为,这与祖宗家法不符。
连这些东西,皇帝都没办法做到,更不用说做其他更大的事情了,可以这般讲,一条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就差不多把皇帝,限制在了紫禁城之中。
这时候的天下,可不是一家一姓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大家都可以管,而皇帝的家事,也就不是皇帝的事情,而是天下的事情,天下人都可以管。
如此一来,皇帝就会真正的变成,政令不出紫禁城,他们这些第一代,第二代的皇帝还好一点,子孙后代指不准会被人架空起来,就像唐朝后面的皇帝一样,都被权臣和太监囚禁起来,一言废立。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钱谦益的建议是有利的,但是就刘氏家族的角度来说,这样就是挖他们的墙角,十分的坑爹。
当然对方理由说的高大上,出发点是在为了天下万民,天下百姓之福趾,刘远桥也不敢惩治对方。
所以刘远桥的做法,这就是把仕农工商并列,不分高低。
其实华夏军一直也都在这么的干,士农工商,商人地位最低,但是华夏军的刘氏家族,他们的核心人物,全部都出于商人之家,他的军队之中,多数人都是工匠和农民,无有功名者。
当初他任命六部尚书的时候,刘远桥认为他就是唯才是举,任用合适的人,而北方的大明,可是对他们进行了讽刺,在他的六部尚书之中,除了钱谦益之外,其他的都是平民百姓出身,都没有功名,也都没有什么学识,他们称之为鸡犬升天,或者是跳梁小丑粉,墨登场。
刘远桥不在乎对方怎么看,在选用自己的助手的时候,只选能帮自己忙的,能用的,而不会在乎对方的出身怎么样。
像北方的大明,人事都讲究资历,凡事都讲究论资排辈,结果这样选出来的人,又有什么用?
而且大明内阁就是国家最重要的组织,可以说内阁通过六部,掌管天下,但是他这些内阁的阁老,大多数都是清流词臣出身,没有当过管理官员,一直在翰林院里面养望,十分的清贵,让他们作诗作词,做的是非常好,如果让他们提出一些实际的管理方式,却是没有了。
这就让他们培养出一些,眼高手低的官员,嘴上说的时候是天下无敌,身体力行去做的时候,就有心无力,刘远桥就不想,自己国家的高官,也是这种人。
所以刘远桥就做了规定,那便是要担任部堂级的高官,首先必须有管理地方的经验,学的就是以前宋朝的做法,欲制置天下,必先制置地方。
只有管理过地方,知道民间疾苦,知道天下百姓的需求,这才有能力应付繁重的工作。
华夏军现在,才刚刚的崛起,百废待兴,所有的事情,都在等刘远桥,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别人纷纷的对他进行了规劝,其实也是在树立规矩,树立榜样,刘远桥的天下,虽然是脱胎于大明,但是他却不会凡事学大明。
大明的皇帝,就有一点点的改变都很难,因为他们有祖宗家法在约束着他们,任何与祖宗家法有冲突的事情,都是大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