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言非虚,名副其实。人中麒麟。
心中各自嗟叹。蓟王风姿,广为流传。比起权臣霍光,蓟王乃出宗室。且起于微末,有高祖之风。与“时代相合”。
《通典·兵十二》:“周书《阴符》太公曰,左右有水,前有大阜(大陆),后有高山,战于雨水之间,乘敌过邑,是谓表里相合。”
一言蔽之,无论表里,蓟王皆与大汉风貌相契合。
正月旦会紧跟上陵礼祭。
皆是开年大典。先前参与正月旦会的各色人等,文武百官、四姓亲家妇女、公主、诸王大夫、外国朝者侍子、郡国计吏,于正月上丁日,“昼漏上水(约6:30)”时,亦需赴上陵礼。
一般而言,二礼相隔约五日。然,祭拜何人?
正是先帝。
换言之,由朝廷举办的上陵礼,皆祭祀先帝。刘备初临洛阳时,恰逢灵帝继位,故祭桓帝。今少帝继位,自当祭祀灵帝。
以此类推。
1。125 伏路把关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上陵礼后,朝政始兴。百姓、群臣,皆收拢心性。一年之计在于春。切莫因小失大。
各地上计使团,四散而归。山门处,各色人等依依惜别,相约来年再会。如前所说,蓟王辅政当满五载。掐头去尾,来年上计,必如先前这般。
历经开年大典,少帝颇显沉稳之貌。见多识广,屡见不鲜,便是指此。待此等大典,皆可应对自如。百官临朝,还有何所惧。蓟王临朝,便宜行事。无需次次上朝。三公九卿,何董二戚,并二位幕丞,足可打理一朝之政。
函园乃蓟王陵。内中事物,本由幕丞荀攸,代为掌管。今,幕府与封国并立。辅汉幕府属吏,便不宜参与封国之事。且朝政繁杂,荀攸“力有不逮”,故而请辞。刘备知其乃为避嫌,并非力所不能及。
见他心意已决,蓟王亦不勉强。再择合适之选继任。
依律,帝王陵园,当设“园令”。《后汉书·百官二》:“先帝陵,每陵园令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守陵园,案行扫除。丞及校长各一人。本注曰:校长,主兵戎盗贼事。”
蓟王陵,可设“函陵园令”,简称“函陵令”。十里函园,有编户一万三千。近四十万众。单置六百石陵园令,恐力有不逮。刘备上表陈情。得太皇并少帝应允,将函陵令,品秩擢升至千石。与县令相当。事实上,封国之事,蓟王可自决。只因函园毗邻京畿,兹事体大。故需慎重行事。
首任函陵令人选,年前蓟王已六百里去信国中,询问二位国相。
正因地处京畿天子脚下。,右相耿雍亦不敢擅断,遂入宫通禀。
太妃专开朝议。便有大夏令刘晔,举好友鲁子敬。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生而失父,与祖母居。家富于财,性好施与,尔时天下已乱,肃不治家事,大散财货,摽(标)卖田地,以赈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时江淮宗贼大起,沆瀣一气。觊觎鲁肃巨富,时有吞并之心。
刘晔与肃友善,遗肃书,曰:“方今天下难安,乱象已生,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还迎老母,无事滞于东城。想我蓟国,披甲十万,处地肥饶,淮泗间,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时不可失,足下速至。”肃答然其计。欲举族北上,迁入蓟国。
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给其衣食,往来南山中射猎,阴相部勒(暗中操练),讲武习兵。父老咸曰:“鲁氏世衰,乃生此狂儿!”今欲举族北迁,肃乃命其属曰:“中国失纲,寇贼横暴,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蓟国沃野万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宁肯相随俱至乐土,以观时变乎?”其属皆从命。乃使细弱在前,强壮在后,男女三百馀人行。
州追骑至,肃等徐行,勒兵持满,谓之曰:“卿等丈夫,当解大数(大局)。今日天下兵乱,有功弗赏,不追无罚,何为相逼乎?”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贯。骑既嘉肃言,且度不能制,乃相率还。有惊无险,脱困行至江边。乘往来江表十港之蓟国海市大舡,北上蓟国。逃出生天。
大江东去,四季不冻。
去年末,已举家迁入楼桑大溪地,得刘晔引荐,入太学坛。时蓟王已北上,故未知也。
鲁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起居寝卧,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上庠令郑玄,如获至宝。赞其曰:有过人之明。
开年不过十五,便举其出仕。
话说,蓟国多“少年长吏”。年十五出仕,正当适宜。然十里函园,乃蓟王陵。悬楼九坂,权贵三千。再加皇亲国戚,争相入园。十五少年,足服众望否?
太妃命中书令赵娥,六百里呈报京师,由蓟王定夺。
蓟王看后,欣然一笑,脱口而出:“伏路把关鲁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
所幸无外人在场。
鲁肃允文允武,正堪大用。且秉性与蓟王颇多相契。麾下少年侠客,亦能助鲁肃行事。可比少时来投,顺阳卫。诚如,体貌魁奇,少年老成,亦是资本。
刘备遂传令,择吉日,拜鲁肃为函陵令,兼领王宫舍人。秩双千石俸。待大河解冻,随船队直入阳港,执掌十里函园。年十五,千石出仕。二千及冠,亦不远矣。郭奉孝之后,又出大才。可喜可贺。
蓟王特赐师弟刘晔百金,以示嘉许。
年末大雪,倒春尤寒。上陵礼后,气温日渐回暖。除背阴处,积雪深厚。园内只剩残雪。阳渠解冻,为时不远。接连主持两次开年大典,再加阳春日暖,万物萌生,刘备颇为倦怠。
王妃本欲早归。蓟王不舍,挽留至今。言,待三月上巳节后,再返不迟。
公孙长姐,又岂能拒绝。这便安心住下不提。
“报!”云霞女卫,入阁通禀:“四方馆六百里传书至。”
刘备心中一动:“速呈来。”
“喏。”
察验无误,由函园贵人亲手拆封,呈于夫君当面。
“刘惇。”真相大白。原来,无名方士,名唤刘惇,字子仁,平原人。乃平原方士襄楷门徒。襄楷入云台山治后,四方馆长朱建平,曾命麾下相师刘良,赴平原查探襄楷踪迹。遂与刘惇相识。后举其入陇右四海馆,拜在左慈门下,云云。
左慈亦传书,继说经过。
“被人暗施‘骊龙假寐’之禁术。”刘备若有所思。据左慈描述,刘备窃以为,所谓“骊龙假寐”,乃是一种心理暗示术。对特定记忆,或特定思维,产生心理投射,或称“精神映射”。只需有人打探襄楷下落,投射便会触动。刘惇遂在条件反射下,产生应对举措。张嘴扯动机关,行暗器伤人。
所幸左慈道行高深,堪堪避过。又及时出手,应对得当。保住刘惇性命。稍后苏醒,入蜀祭奠授业恩师,亦是人之常情。然,为何又辗转抵京,死于千秋观中。
“此刘平,非彼刘平乎?”蓟王目光深邃。意味深长。
1。126 聚散有时
“夫君忧心,守丞非族兄,乃是另有他人,冒充假扮。”长姐言道。
“或有可能。”刘备轻轻颔首,转而又道:“然,应不会错。少为玩伴,一起长大。即便游学十余载,亦断不会认错。”
“夫君可记得,族兄何时离乡。”长姐又问。
“陈年旧事,如何能记得。”刘备摇头道:“那时,当复祖爵。是否为临乡侯,尚不得而知。”开年后,刘备二十有六。想当初,麒麟天降。不及弱冠,已封临乡侯。时通渠圩田,筑城安民。便是恩师夜课,亦日日不缀。难有片刻闲暇。记得一次去白湖水榭,拜访士异。听琴着迷,酣然入睡,被长姐抱回。冷水激面,再去夜课。生而不凡,又如此努力。方成就如今赫赫威名之蓟王刘备。
“刘惇此来,必有目的。”长姐言道:“路遇族兄,留下谶语。入千秋观,一夜飞升。舍性命于不顾,只为言语中伤族兄。所为何来?背后定有玄机。”
“长姐所言极是。”略作思量,刘备遂言道:“前日文和来报,族兄已病愈理事。不若,于船宫设家宴,请族兄小聚。”
“也好。”长姐欣然笑道:“无论背后之人,作何算计。只需宗亲家人,守望相助,不令宵小,有机可乘。自会转危为安。”
“长姐言之有理。”长姐与三墩,相濡以沫。情深意切,何须多言。
王妃遂命宫婢,赴国邸,邀族兄刘平赴船宫家宴。
知乃蓟王心意,刘平肃容下拜。答曰:深谢王上,王妃美意,臣当如约赴宴。
宫婢自回。
刘备与刘平,自幼相伴。便是张飞再见,亦不曾认错。刘备岂能错认。再加老族长又如何能不辨孤孙真伪。席间,刘备问及族兄远游经历,刘平亦如实作答。别无不同。
刘备稍有心安。此刘平,正是族兄无疑。然隐约又觉得,族兄似有未尽之言。再深思。游学期间,必定饱受人情冷暖。至于究竟是何事,族兄既不愿说,刘备亦不便逼问。
族兄心高气傲。出身楼桑刘氏旁支,家无余财,亦无藏书。自幼发奋,不甘人后。临睡前,母亲书于案上名篇,只需刘备背熟,来日定会诵读于族兄当面。正因自幼便如此,故刘备才常入后院,一笔一划,传授苏双,习文写字。
亦得益于此,刘平才能在宗族大考时,名列前五。
试想。楼桑刘氏,同宗聚居。村中适龄童子,何其多也。其中不乏大兄刘文,二兄刘武,四弟刘修,家世殷富,自幼家学开蒙。能排第五,实属不易。
正因如此,远游归来,知行倍增,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接人待物,长者之风。行走南北二宫,理蓟王家事。兢兢业业,未尝有失。若非路遇方士,焉能有今日之心病。
若只为挑唆蓟王家乱,又何必择族兄下手。凭刘惇之能,何不北上蓟国。混迹于市井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