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陛下,朝廷的治河款每年都会发放,微臣也严加核查,并没有贪污挪用。
只是这河患自古就有,千百年来再怎么治理,也挡不住这滔滔之水啊!”
户部尚书石熙载连忙解释,工部尚书燕宇一脸无奈,郭浩看着浑浊的河水、厚厚的淤泥,知道确实不是他们的责任。
“尽快统计伤亡损失,尽快安顿好百姓,在天灾面前,正是提现朝廷作为的时候,县令以上的官员也不许闲着,都给朕去安抚百姓!”
“是!”
在朝廷的预案下,索幸没有什么伤亡,可是损失却是无法避免,郭浩看着那些被冲毁的房屋民宅,就觉得头疼。
“尧儿、舜儿,黄河、长江是华夏的母亲河,哺育华夏几千年,可是历朝历代都会花费很大的精力治理,效果却一直不理想。
如今你们也看到了,虽然朝廷做好了准备,可是受苦的还是百姓,现在朕问你们,你们可有什么办法治理黄河。
谁想出办法,朕就给谁一个奖励!”
听到郭浩的提问,兄弟二人都有些傻了,上千年都没解决地问题,他们怎么可能有办法解决。
郭浩看二人一脸迷茫,失望地摇了摇头,道:“朕给你们三天时间,如果想不出来,就都要受罚!”
郭浩对两个二人如此严格,大臣们都是咂舌,兄弟二人不敢拒绝,只能低着头答应。
如何治理黄河,这绝对是一个大难题,历史上黄河水患一直到清朝还存在,直到新中国发展起来,才得到解决。
而在历史上,人们也想了很多办法治河,从最开始的拦截,又到大禹治水的分流,又到后来的束水。
我国古代治河思想的演变,大体经历了“壅障-分疏-束水”这样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是到明朝时才出现的。
郭浩心里大致有一个想法,灵感来自于都江堰、来自于三峡大坝,现在大宋没有能力和技术制造后世那种大坝,却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而郭浩询问两位皇子,是存在考校的心思,与此同时他还让大臣们一起想办法,他就想看看此时的大宋有没有能人。
离开宋州后,郭浩又去了郑州,这里的情况比宋州还要严重,毕竟汴河只是黄河的支流,而这里是黄河的主流。
回到汴梁皇宫,郭浩下诏征集治河的办法,无论男女老少,只要办法合理,一经采用就有丰厚的赏赐。
一时间整个汴梁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但大多数都只是凑热闹,想出的办法也都是千奇百怪,根本无法实现。
三天时间很快就过去,兄弟二人没想到什么好办法,只能醒着头皮来见郭浩。
第四百二十二章 治河大业
“三日时间已到,你们兄弟二人有没有想出什么好办法!”
二人闻言对视一眼,郭致尧道:“回父皇,我和致舜翻遍古籍,研究了历朝历代的治河方略,从中选出了一些方法,还请父皇御览!”
郭浩闻言示意把折子呈上来,郭浩接过后打开看了看,里面的内容都是些之前用过的方法,还写了一些成功的案例,看起来是不错,只是郭浩要的不是这个。
郭浩大致看了一遍,然后放在一边,不置可否地说道:“三皇之时,人们治河喜欢围堵填塞,可是人力终究比不过自然。
后来到了五帝时期,大禹治水采用风流的办法,告诉世人堵不如疏的道理。
可是千百年来,黄河数次改道,每次改道都会淹没城池、农田,甚至为了一些重要的城池,让很多百姓受无妄之灾。
时至今日,难道朕不知道他们以前的办法么,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朕不想再让百姓受苦,你们的这些办法根本不行!”
本来二人虽然有些忐忑,却觉得他们这几天都没闲着,准备的很充分,郭浩那里应该能交代过去。
没想到郭浩只是看了一眼,就全盘否定了他们,而且从三皇五帝说到现在,让他们根本没法辩解。
“父皇,我们……”
郭致尧还想说什么,郭浩摆手打断了他:“不要再说了,朕知道你们这几日很辛苦,但有些事情不是辛苦就能办到的!
一人智短三人智长,三人行必有我师,你们有那么多同学朋友,你们为何要闭门造车!”
郭浩这么一说,二人豁然开朗,郭浩让他们想办法,却没限制他们不能问别人。
他们是皇子,是大宋未来的继承人,天下百姓也是他们的子民,他们也可以去问别人,只是之前他们碍于身份张不开嘴罢了。
“儿臣受教了!”
说罢二人离开了皇宫,郭浩这才满意地点点头,一个人的智慧终究有限,他的见识来自后世,可是他的儿子没有。
如果有一天他不当皇帝,继位的皇帝如果不知道虚心纳谏,不一定做出什么糊涂事来。
所以他明明有办法,却不告诉别人,一是看有没有这样的能人,而是教导皇子学会请教别人。
二人离开御书房,先是去了内阁,想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想法,结果内阁地大臣们和他们一样,都被传统思维束缚。
在这个年代,创新思维是很难得的,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古代对于科技的研究很局限,除了个别的天才,却不被视为主流,不受重视。
所以二人在内阁没找到答案,又去了军事学院,这里都是他们的同窗,而且都是些年轻人,也许他们会有办法。
“喂,我说父皇寻找治河之法的事你们都听说了吧,难道你们就没有什么好法子?”
李继隆等人闻言摇头,他们现在满脑子都会兵法策略,虽然也学了一些地理,可是那都和打仗有关。
二人问了很多人,都没有什么好的建议,这时郭雁菡开口了:“二位皇兄,你们为什么不去问问三哥呢,他现在是格物院的院长,格物院网罗天下能人异士,也许会有什么好主意呢!”
“对啊!”
郭致舜一拍脑门,要不是郭雁菡提醒,他们都忘了他们还有一个弟弟,整日里研究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郭致禹这个皇子,在一些大儒看来是不务正业,可郭浩偏偏很支持,于是大臣们都认为郭致尧是远离斗争,这才自甘堕落。
可是在郭浩心中,他最喜欢的就是这个三儿子,从郭致舜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未来妥妥是一名科学家。
兄弟二人又来到格物院,就看见郭致舜在一个巨大的模型前,模型上有山川河流,而在河流之上还有个奇怪的东西。
“三弟,你这是在干什么!”
郭致尧好奇的问道,郭致舜这才抬头,脸上露出笑容:“大哥、二哥,你们来了,这不是父皇要找治河之法么,我就想着有什么办法!”
“哦?那三弟可想到了什么好法子?”
郭致舜有些期待,郭致尧也看着郭致禹,郭致禹笑着点头。
“二位兄长请看,小弟确实有些想法,不过在说这些之前,先要弄清楚河流决口的原因!”
“原因?”
“这个俩人还真没细想,他们只是翻阅了古籍,知道古人都是怎么治河的,虽然他们也学过地理,可是应用起来就不如郭致禹了。”
“二位皇兄,有道是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塞,黄河之中,一碗水半碗沙,久而久之河道一旦淤积,河床抬高,要泛滥那就是一场雨的事。
而历代治河,由于疏通代价太高,所以轻易不会清理泥沙,而是壅障不成就分疏。
我们建造堤坝的速度,必须要比河床抬高的速度快,否则一旦河床高于堤坝,河水必然决口。
可是建造堤坝费时费力,一旦决堤前功尽弃,还不如判断河流走向,然后任由其流淌,只是这样就苦了百姓。”
说到这里,郭致禹抬头看了看二人,二人都是点点头,难怪郭浩对二人不满意,原来以前的办法真的无法解决问题,就算有成功的案例,也不一定可以复制。
“三弟,既然壅障、分疏都不行,那还有什么办法,黄河在大地上流淌千百年,又岂是人力可以掌控的!”
听了郭致尧这句话,郭致禹笑了,因为郭浩曾经和他讲过,这个世界上很多事看似不可能,其实总有一天可以做到。
曾几何时,飞行对于人类来说就是神话,可是热气球的出现,打破了这个神话。
在郭浩口述的诸多隐秘中,人类创造了很多奇迹。
“二位兄长可否见过长城,当年秦始皇为了抵御匈奴,修建了万里长城,至今屹立不倒!
父皇曾经说过,人类发展至今,看的不是强大的武力,而是无穷的智慧。
和大自然相比,我们确实很渺小,可是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智慧,战胜一切困难。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前人的智慧我们要学习,可是我们也要开拓创造,总结经验进行改造。
你们看,战国时期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湔堋,即解决了洪水隐患,又方便了百姓灌溉。
而湔堋有宝瓶口、分水嘴、飞沙堰三部分,而宝瓶口和分水嘴都好理解,其中的关键是飞沙堰!”
到底还是专业人士,看待问题的角度与其他人就是不一样,黄河最大的问题就是泥沙,而飞沙堰正好是解决泥沙的办法。
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
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
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不得不承认,古人的智慧并不输于后人,而后世的各种水库、水电站,不但解决了流量问题,还利用水利发电。
此时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