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这,就是世间少有人修炼天道的缘故。洪荒之中,先天之道虽有数万,但那最强的,无疑就是天道了。若无这般隐忧,洪荒参悟天道的大神通者决不再少数,也不会只有道祖一人了,现在倒是多了个子儒。
不过,天道感召虽强,但也不是没有解决之法的。就如鸿钧道祖一般,虽然合入天道不得自由,但偶尔也是能挣脱出来,入世遨游的。
在鸿钧道祖看来,子儒打得应该是和祂一样的想法,身合天地之后,以特殊手段护住自己的神智不失,依旧能通过种种方法干扰天地的运转。
可惜,鸿钧道祖却是不知,此刻子儒一心求死,根本就没准备什么后手。他打算借天道之手,来斩断自己身上的一切因果,从而彻底抹消自己与本尊之间的联系。
若世上再无玄清,那自然无人能知晓,曾经玄清与风紫宸乃是一人。
……
看着子儒,鸿钧道祖能够感受到祂的决心,故而也没有劝他回头,只是说道:“你是来向贫道询问天道的玄妙的吗?”
子儒点头,回道:“是的,还请先生指点!”
没有先回答子儒的问题,鸿钧道祖反而牵着青牛,迈步朝西方走去,并示意子儒跟上:“且随贫道走这最后一段路吧!”
子儒闻言,连忙跟上。
而在路上,鸿钧道祖一边赶路,一边朝子儒讲着自己对天道的理解。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
两人走了数日,鸿钧道祖突然顿住不语,半响方才说道:“贫道对天道的理解,已经都告诉你了,剩下的就要靠你自己参悟了。”
子儒闻言,连忙朝鸿钧道祖感谢道:“弟子多谢先生点拨。”
鸿钧道祖脸色淡淡,示意子儒可以离开了。可子儒拒绝,坚持要再送道祖一段距离。
道祖也没坚持,任由子儒送行。
又过了今日,道祖突然朝子儒说道:“你我即将分别,临别之际,贫道有一言赠之:
“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道祖人间游历百载,守藏室枯坐数百载,也不是在玩的,这些感悟,都是祂在人间总结出来的。
鸿钧道祖是个非常讲究因果的人,这些感悟,即是在人间所得,那祂就会将其留在人间,而不是埋藏在心里,随祂回归天道。
子儒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二者继续向前,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
子儒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闻子儒此语,道祖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
“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
子儒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道祖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
“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
“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鸿钧道祖手指浩浩黄河,对子儒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
子儒曰:“水有何德?”
道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子儒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道祖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
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子儒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子儒告别道祖,与弟子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
…………
事后,有弟子问子儒:“老子如何?”
子儒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
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
子儒问道道祖之后,心有所感,遂闭关数载,作《春秋》一书,书成之后,子儒曾言:“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春秋》一出,孔子自儒家一脉之外,令辟史家一脉。
青史昭昭,历笔如刀!
子儒以春秋刻刀作史书,立史家,将那茫茫古史载于史册,留于后人。
正是因为《春秋》一书,这诸国混战的时代,被后人称之为春秋时代。
而在写出《春秋》之后不久,子儒便过世了。
没错,子儒死了!
是真的死了,身合天地,真灵融合回归天地,成为了天地的一部分。
那一日,三界震动!
唯有子儒最后之言,响彻天地:“吾辈修士,朝闻道、夕死可矣!”
语落,子儒陨落。
只是,子儒人虽陨落,但其一身正气不灭,汇入天冥之中,化作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河,横跨在天地之间,无边无际。
这条长河,为子儒死后所化,汇聚了天地间所有的浩然正气,为此,这条浩然正气之河,也是儒家力量的源泉。
而子儒死后,其精神不朽,与天地规则融合一体,化为至高无上的权柄之力,至大至刚,镇压一切。
凡儒家子弟,但凡心怀正气者,皆可感知到浩然正气,并可纳儒家权柄于一身,号令天地规则。
也就是说,子儒虽死,但祂的死却是成就了儒道。
自子儒死后,儒家便是儒道,不再是一门学说,而是一门真正的无上大道,具有超乎想象之能为。
但凡儒家修为,境界越高,实力越强,浩然正气一出,同境界之中,几乎无可匹敌者。
儒家神通,言出法随,天地莫不从之,堪称无解。
便是号称战力最强的神魔一脉的修士,正面决战,也不敢轻言胜过儒道子弟。
而且,儒道修炼,进境更是快速无比,也不用炼化先天之气入体,只需读书明理,立命立心,就可提升境界,获得强大的力量。
儒道天骄,甲子之岁,便可成就大儒的境界,一身实力,足以堪比大罗道尊。一甲子不过六十年,区区六十年,就能抗衡大罗道尊,这是何其不可思议之事。
可偏偏,在儒道之中,就真的发生了。这是因为,儒道的力量,皆是来自于子儒。
子儒虽死,但一身力量未灭,与天地正道融为一体,化作浩然长河,其力量足以比肩圣人。
儒道体系,就是依托于子儒的力量而生。境界越高,能从子儒身上借来的力量也就越多。在子儒比肩圣人的力量面前,大神通者都不是对手,就更别说先天道尊了。
不过,儒道虽好,可修炼儒道不是没有代价的。
八八四 玄清的遗言
那就是,儒道子弟,不得长生。
任你天资绝世,风华绝代,实力足以比肩大神通者,但终究难逃生老病死。
儒道一生,不过仙神一秋。
太短暂了,寿元一旦耗尽,就是服用先天灵果、九转金丹,也是救不回来。
这就是修炼儒道最大的弊端,不得长生。不过,天无绝人之路,万物皆有一线生机。儒道修士虽然不能长生,但死后却可以封神,转修香火神道,未来未必没有重证大道的一天。
儒道十品,从低到高,分别对应着修道的九个境界,即是后天、先天、地仙、天仙、玄仙、金仙、太乙道君、大罗道尊、准圣,混元大罗金仙。
其中,八品儒生被称之为大儒,实力足以比肩大罗道尊。九品儒生则是半圣,实力足以比肩准圣。
十品则是圣人,也就是子儒陨落后所成的境界,纳天地正道于一身,其实力足以与真正的圣人比肩。
……
子儒身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