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倒让赵权的临时管委会省了许多的事情。侍其轴从来都是以一国之相自居,管理一城自然不在话下。十天不到,他便洋洋洒洒写出了一大堆的条程,包括官职设置、律法体系、税收制度、农牧治理、礼仪制度等等,几乎涵盖了赵权所能想得到的一切角落。
有些东西当然是很有用的,有些东西现在却根本用不上,比如官职设置。
现在能算得上行政管理人员的,也就是赵权、侍其轴、李治与梁申。其他人,要么只懂上场厮杀,要么大字都不识一个。而原来南京府的人,赵权现在根本就不敢重用。
权宋天下
第两百四十章 强制教育
赵权看了半天侍其轴送来的条程,倒是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便把其他三人全部招来,同时叫来的还有列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赵权对着其他几个人说道:
“老侍五老山城大获成功后,南京府这个冬天甚至直到明天春夏之时,应该都没有大问题了。但是现在我觉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教育的问题。”
侍其轴稍微一怔,而后对着李治点了点头。
“远的不说,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陈耀、勇诚、王铠几个,虽然都算上过学,但知识结构都有很大的欠缺。在侍先生与李先生两位面前,最多只能算得上认过字。”
看到侍其轴想说话,赵权补了一句:“这不是谦虚,是实话。”
侍其轴便不再吭声了,他心里当然也这么认为,如果单就儒家学问来说,眼前的赵权都只能算是蒙童。要是去参加科举't1',铁定是连乡试都考不过的,更别说会试与殿试。
不过,侍其轴自己也不认为有必要在南京府推行科举制度。当然潜意识中,他是觉得时机未到,倒并不是一味的排斥科举。虽然他此生,还从未参加过任何的科举应试。
“我的大概想法是,设立五年的强制教育制度,每一个四岁以上儿童,无论族群、出身,只要是在咱们的管辖范围之内,都必须无条件入学。学费可由南京府统一承担。”
“那,得需要多少钱啊?”李治张大着嘴巴说道。
“应该不会很多吧?”赵权有些不确定地看着梁申问道。
梁申却点了点头,说:“耗费会很多!南京府甚至辽东都没有产纸,没书,没笔,没墨。这些东西如果去中原购买回来的话,会是一笔非常大的开销。
原来有听说过高丽那边有产一种纸,名为鸡林纸,是以桑皮为主料的阔帘白皮纸。这种纸韧而坚固、纸色洁白,中原包括原来夏国都有用过这种纸,不过多用来作为书皮封面。”
“嗯,纸,书,笔,墨?其实主要的还是纸的问题。”赵权沉吟着说道,又转过头问列维:“你那草茎纸,能自己做吗?”
“草茎纸生产并不麻烦,两千多年前埃及人就已经在用这种纸了。中原地区是这些年才出现的这种纸,就是不知道在这里能不能找到相似的这种茅草材料。”
列维说着,抽出一张纸,正是他日常所用的那种草茎纸。列维把纸拎起,对着日光轻轻抖动。纸张薄如蝉翼,透过淡黄色的光晕,可以清晰地看到里面所夹着的黑褐色草茎。
列维说道:“你们看到这里面的横竖纹路了没?这就是把草茎剥出,相互交错压实后黏连而成。这种工艺不像中原传统的造纸工艺那样,需要将纸破碎成浆再摊开晾晒,无论工艺成本都低了许多。”
李治接过列维手中的草茎纸,轻轻一抖,摇着头说道:“这纸不行,吸不了墨,根本书写不了。”
赵权微微一笑,拿出一根鹅毛笔,沾了点一个陶瓶中的墨水,在纸上龙飞凤舞地写下四个大字:“两只老虎。”
笔势快捷灵动,笔劲精瘦而不失其肉,笔法风姿绰约。竟然是宋徽宗的瘦金体。
“瘦金体,还能这样写?”李治眼现迷醉之色,这字看着虽然比毛笔写出的更瘦更硬,但其中的确深含瘦金体之韵。
侍其轴却暗中点了点头,之前他在稿城见过石忽酒包装上的字迹,当时就有点奇怪,却是用这种纸笔写成。
赵权却一时怔在那,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写下了这四个字。脑子中,不禁又响起在稿城时给辰冰唱这首歌时的情景。
赵权晃了晃头,努力地把辰冰暂时从脑中赶走。接着说道:“纸、笔,甚至包括印刷,我们以后都得自己解决。纸我觉得可以用两种,一种是传统的麻料纸或树皮纸,一种就是这种草茎纸。这样,诸位先生就不用重新学习这种硬笔书法了。”
侍其轴与李治心里莫明地松了一口气,现在让他们去练这种硬笔书法,还不如直接剁了他们的手。
赵权接着说道:“所有小孩子以后学习所用的纸笔,都可以使用这些材料。在材料制造出来之前,日常练字,先用小沙盘,或是用细木杆,直接在地上练习写字。”
侍其轴在心里暗暗鄙视了一下:倒好,这样把所有练字用的纸笔全省下来了。
“可是,权总管,你觉得有必要全面普及所有的孩子识文习字吗?你有没有算过,辽东有多少人,中原有多少人,未来全天下有多少人?”侍其轴提出了质疑。
“慢慢来,别着急!咱们先把南京府的孩子们解决了再说。”赵权笑着说,“等有一天我们真的管的了辽东或是中原的时候,到时你就会发现今天的决策是如何重要。”
侍其轴摇了摇头,不再说话。他只是提醒赵权,希望他不要只把眼光停留在南京府尺寸之地,而应该把视线放得更远些。
“另外,关于教学内容,我有些想法,跟各位沟通下。”赵权又说道:“我想设立一个国家学院,再设立一个中学部一个小学部。学科上包括文理、武学、医学。文理中,除了语文,还得有数学、科学、律法,最好还能有音乐艺术。嗯,可以专门再设一个女子学院,然后……”
赵权说着正高兴,却见几个人都目瞪口呆地看着他,不由停下来,诧异地问道:“怎么了?”
梁申苦笑着说道:“你弄这么多学科,还有各种学院与学部,谁来教啊?”
“你们不行吗?”赵权下意识地说道,随后又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嘿嘿一笑,“我是有点想差了!这事的确想得太早太多,我还是再琢磨得清楚些再说!”
“这样吧,咱们定个短期而且比较现实的目标,一是成人的教育。半年之内,咱们争取让府城之内的居民识字率达到五成。”
侍其轴摇了摇头,劝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智一旦过度放开,今后必乱!”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赵权咧嘴一笑,这是当年他们上大学时玩的一个断句的小游戏。侍其轴听着一怔,这句子被赵权这么一断,意思就全变了。
“民智不开,所有文化都不可能得到质变的进化。不过这也是后话,咱们现在还没能力,也没力气去开民智。辽东不同于中原,族群众多且杂乱,相互沟通极为困难。咱们首先得在这里树立以汉语言为根基的文化圈子,否则别说政令不出南京府,连府城之内都很难推行得下去。”
't1'金国的科举分为乡试(县级)、府试(黄河以南到开封府参加考试)与会试(殿试)三级。
权宋天下
第两百四十一章 学术中心
侍其轴点了点头,的确如此。两辽之地,虽然总体来说还是汉人居多,但各族语言极其杂乱,彼此之间很难沟通。加上蒙古势力向南渗透,高丽百姓不断往北迁移,反而是蒙古语与高丽语渐渐有开始流行的趋势。
如果再不开始人为地强势推行汉语,很可能数年之后,这一整片的地方便跟汉语没有太大关系了。
好在现在不管是哪一个族群,都没有自己的文字流行。原来辽国与金国都有以汉字为样板创制过自己的文字,但这些文字就是连如今的契丹人与女真人自己都不认识了。蒙古文字虽然刚创出来不久,也只是在蒙古国内高层使用,连大部分的蒙古人都还不认识。
因此,在两辽包括高丽半岛之地,文字的使用上还是汉字的天下。既然使用汉字,那么推广汉语便少了许多的障碍。
“咱们可以先定个规矩,今后在管理人员的选择与提拔上,首先考虑会认字的,如果连汉语都不会说的人,那一律不得使用。这事,麻烦李先生帮忙统筹一下。”赵权说道。
李治有些犹豫地回答道:“我一人,能教得了那么多人吗?须知读书三更灯火五更鸡,十年寒窗,方可小成。权总管如此急迫,实难……”
赵权闻言一声苦笑,“李先生,我现在要的,不是会写诗作赋的文人,也不是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生员,更不是精通经文史集的大儒。而是会认字,会说汉语,能清晰的进行上传下达的吏员。”
“吏员啊……”李治恍然地点了点头,虽然他并不属于那种习惯于看不起别人的人,但是平生还真的没有把吏员当作文人来看待。
“我需要用最快的速度,培养出一群能认字的人,再把我们的管理制度与方式灌输给他们,让他们一丝不苟地执行我们所需要的政策。我暂时不需要他们有太多的想法,也不需要他们去改进什么,只需要执行。再好的方针与政策,无法落地执行,都将是一场空!
咱们可以先培养十个这样的人,然后再让这十个人去培养一百人,层层叠进,我想不会太难的。而且,记着,第一阶段,我只需要会说汉语、会认汉字、会写五百个常用汉字的人。至于要选哪五百个汉字,作为最常用的字来学习,这就需要李先生费些功夫了。”
赵权的要求其实真的不高,按这标准,顶多也就是上一世小学二年级的水平。
李治点了点头,应道:“这个不难!”
“另外——”赵权突然停顿了下,而后犹豫着问道:“咱们这样强力推行汉语与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