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董文炳现在最着急着确定的一件事,是南京府的那个权总管,是否会率军前来。
权宋天下
第七百二十五章 重回朔州
对于“权总管”这个总是被王爷所念叨的名字,只要是忽必烈的幕僚,每个人耳朵都快听出茧来了。
来之前,董文炳特地去找了廉希宪,认认真真地了解了赵权的所有情况。
虽然廉希宪一再叮嘱他,一定要对赵权有十足的重视与提防。但是董文炳依然搞不清,对于这个年仅二十的年轻人,需要提防什么?
提防他始终不肯接受和林的策封?
还是因为他在南京府的影响力?
或是因为他善于领兵作战,几乎未有败绩?
董文炳研究过赵权所经历的所有战事,他承认此人在整军方面,是有一定的能力。但这种能力,还远远没有让他达到惊艳的地步。
无非是以少胜多,败中求胜。
这些招术,可以看出许多真定军留下的痕迹。
无论是真定军的史天泽,还是史家兄弟,或是郭侃,没有一人会被董文炳放在心上,更何况是这个真定军旁系出身的赵权。
而且,东真军在山林中的作战能力,这跟赵权似乎也没有太大关系啊。
这些人,本来就来自山林的野人,当然更适应于山林。
董文炳还是希望,自己布下的这个局,能够吸引到赵权的到来。
如果此战能够重挫东真军,再解决了赵权这个王爷的心头大患,那就太完美了。
说不定,掌控大权之后的忽必烈王爷,会为自己争一个东北王的位置……
只是,这个赵权,现在会在哪呢?
董文炳的眼睛,开始在那张地图之上细细搜索。
在辽南?到了石沟?去辽阳?或是依然在南京府?
但是,董文炳根本没想到的是,此时的赵权,正在鸭绿江上游,南岸的朔州城!
朔州,可以算是赵权的一个发家之地。
在这里,他第一次与东真军合作,攻下朔州,因此而得到大乌泰以及全体东真军的认可;在这里,他发动高丽人屯田,熬过了严重缺粮的那个最艰难时候。
也是在这里,他收获了一枚瞎子。
如今正站在他身边,对着一座青坟,静静地流着泪的高正源。
坟前青烟缭绕。
山下的朔州,似乎还是那个朔州。
只是城墙更加破败,城前原来为高丽人建造的棚屋,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蛇鼠之窝。
此时,正有不少衣裳褴褛之人,正在几个东真兵的带领下,搜集可用的材料。
偶尔,会有人发出数声兴奋的叫喊,然后就有几人扑过去,或是扯出一条长蛇,或是逮到一只肥鼠。
如果碰上大只的獾或兔,就会有东真兵的弩直贯而入。
这些收获,都会给那些招集而来的高丽山民,当作他们修整朔州城额外的奖励。
朔州,如今是南京府在北高丽,除了合兰县之外,开始接手管辖的第二座城池。
五年多前,东真军北撤时,赵权带走了有三千高丽人,余下不愿离开朔州的,如今百不存一。
朔州城自那时,便遭到了废弃。
入驻这样的城池,对于高丽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缺乏军队的庇佑,普通百姓在城池里呆着,只会成为被劫掠的对象。
而已几乎化身为山匪的零散高丽军队,在城池里根本活不下去,因为没人可以供他们劫掠。
一个月前,五百东真兵,自合兰县西至,开始重整朔州。但是到现在为止,召来的高丽山民,也不到五百人。
当然,人要真的来多了,此时的东真军其实也养不活他们。
山坡之上,只有疯长的野草,但是当年开垦出来的土地还在,只要稍加整理,便是万亩良田。
但今年,显然是来不及了。
不过只要能带着这五百个高丽人,熬到明年的夏收。赵权相信,来年的朔州,完全可以恢复甚至超过到当年的繁华。
这一次,东真军将会从这里开始,对北高丽的精细化经营。
而朔州,也将成为北高丽的第一个真正永久性的屯区。
一声清亮的鹰鸣自半空中传来。
赵权抬头一看,正是大岩桓的那只海东青,他啜唇一啸,那只海东青摇了摇双翅,开始缓缓降落。
如董文炳所估计的那样,东真军的确兵力不足。尤其是现在辖下区域迅疾扩大,除了开元府之外,所有的东北之地,都需要增派驻守兵力。
即使加上辅兵,也依然不够用。
此次与大岩桓南下,两人也不过带了三千兵力出来。留了一千兵在抚松,以补足已经空虚的驻军。
在石沟村与大岩桓分手之后,赵权带着八百兵直入朔州,其余的,交由大岩桓随在丁武身后,继续南下丹东。
听到鹰鸣,正沉湎悲伤之中的高正源,头微侧起,泪珠如玉,缀满棱角分明的脸颊。
“我来吧,你再陪你母亲呆一会。”赵权和声说道。
高正源摇了摇头,对着赵权躬身一揖,而后说道:“高某感谢权总管厚爱,派人特地修葺了家母的坟墓。但是……”
这个墓,是当时赵权离开朔州时,着人修建的。只是当时朔州的高丽人营区,遭到蒙古人的洗劫,高正源母亲尸首不见,这里其实埋的只是她的一些衣物。
高正源一声长叹,“我记得,权总管曾经说过,悲伤是可以的,但不得太久。
我想,家母见我这样一个瞎子,还能在乱世之中存活,还能废物利用,还能再来祭拜她、看望她。
她,此时若知,当会欣慰万分的!”
高正源说着,两眼中,又淌下一些泪水。
不过这次他很快抬起袖子,把脸揉干,而后轻轻喊了一声:“承义——”
权承义颠颠地跑过来,拆开手中的圆筒,开始念道:
“丹东驻军六百人,又西撤至丹东以西百里处。吾与丁武部,共1300兵,北距丹东150里处。丹东敌军现已聚集三千余。抚松驻军正在清扫石沟周边的山匪。
王铠六百水军,在丹东西南区域缓行。陈耀要求,在北高丽沿海及岛屿布置观测点,以监测高丽水军动态。
具体的作战计划,请指示!”
几支部队已经都按计划到位了。
让丹东敌军聚集了三千人,是经过精确计算之后的结果。
既让董文炳觉得有获胜的机会而不会仓促逃窜,又可以让东真军可以不用费太大的劲来将其击败。
算下来,赵权他们离丹东距离最远,有近两百里。不过,若是开始行动的话,朔州军队反是最快到达的一支。
合击的时间,的确得把握好。这是这一场战役获得胜利的最大关键。
当然,自从得知高丽崔氏会派水军接应崔沆等人时,赵权的目标,已经不止满足于董文炳了。
而是正在前往丹东的这一支高丽水军!
权宋天下
第七百二十六章 身弥岛之战(1)
“合兰县出发的五百驻军,现在到哪了?”赵权问道。
“已离开龟州,快到宣州了。”
“你有什么建议?”赵权又问道。
高正源沉吟片刻,回答道:
“丹东驻军与大公子部,距离丹东都不过百里,给他们一天时间足矣。咱们这,顺鸭绿江而下,到丹东只需半日,不过得留一天时间准备木筏。
监控高丽水军倒不难,可以立刻让合兰驻军布点进行。只是,如何向王铠传递信息,倒是个问题。”
东真军的海东青,虽然数量与质量都增加了不少,但也只能勉强实行几个县级机构之间的固定信息传递。
此次,三支部队之所以能保持联系,还多亏了大岩桓的这只海东青。只有它,才能找到赵权并顺利回到大岩桓身边。
可是,王铠的水军在辽南沿海之处,从北高丽西岸,想让海东青跨越整个辽东湾,将信送到他手中,完全不可能。
“让王铠,直接到身弥岛来吧。”赵权说道。
身弥岛?
在宣州以南的海上,距海岸最近处有十里。
高正源犹豫着说道:“此岛,倒是高丽水军北上的必经之路,也是高丽水军补给之处,但是岛上应该还有驻军。”
“驻军一定会有,但不可能太多。
此战,必须从这里开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住主动性。该冒的险,还是得冒的,否则得付出更大的代价。
咱们必须在高丽水军主力到达之前,攻占身弥岛!”
高正源略觉惊讶,没想到一向求稳、总是以零战损为目标的权总管,这次为了一座身弥岛,竟然肯如此舍得了。
不过,高正源也明白,此次好不容易利用董文炳与崔沆,引出高丽水军。如果能将其击溃,哪怕收获不多、损失再大,对于南京府水军来说,也将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开局。
有了第一次的胜利,之后与高丽水军争夺辽东湾的控制权,必定将会势如破竹。
只是,身弥岛距陆地,最近处也有十里。如何在不引起岛上驻军警觉,成功登岛,也不是件太容易的事。
“给王铠三天时间,三天后午时前必须抵达身弥岛。
两天之后日落之前,让合兰驻军开始登岛。我相信,五百人哪怕只有一百人成功上岛,也应当可以拿下此岛了。”
高正源暗暗吸了口冷气。
这次权总管竟然已经做好了八成甚至九成战损的心里准备,看来得有一场恶战啊!
七月十三,天色未黑,渐满的月儿便已高挂空中,淡淡地俯视着波涛起伏的海上。
海浪涌起之时,将海面上一个个黑灰色的囊泡,推得四处飘散。
当天边只剩下最后一丝光亮的时候,这些囊泡,有的已经逼近了身弥岛,有的还在三四里之外,还有的却已经不知去向。
渐渐地,这些囊泡同时开始向身弥岛移动。只是,有些速度不慢,渐渐靠近,有些却是渐行渐远。
百夫长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