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草原地域太广,各部族常年分散而居,想聚一次相当不容易。于是就慢慢地形成这种不定期的碰头议会制度。
各部落通过这种原始的民主议事方式,决定重大的军事活动、并确定部落之间的联盟,以及推举联盟的领导者。
成吉思汗之后,将忽里勒台定为蒙古国汗王推举的一个必经程序。要求诸亲王及有关宗亲、贵族都到到齐才能召开,而且必须在蒙古国本土之内举行。
蒙哥此举,用一种很奇怪的方式,先给自己安了个汗王的头衔。显然必定引发和林诸王的愤怒。
拔都倒是对其几乎是全力支持,不仅为其召开忽里勒台会,还借了兵力给他。
虽然现在还不知道有多少人马,但拔都帐下兵马,如今应该算是蒙古人中,最具战力的一支。
这是准备在和林开杀了?
赵权觉得身上有些发冷。
他一直在等忽察的消息,然而,忽察却始终拒绝去南京府。
甚至因为被赵权劝说退出汗位的争夺,而数次发怒。
可是,忽察手下还能有多少兵力与蒙哥相抗?
权宋天下
第七百八十二章 致胙于王
赵权甚至都可以想象得到,如果有人跟忽察说蒙哥准备血洗和林,他一定会不屑一顾。
在他看来,蒙哥根本没那个胆!
赵权不知道,现在到底有几方势力在支持蒙哥。
也不知道,蒙哥带回了多少人马。
更不知道,如今和林局势到底如何?忽必烈是否有其他的后手?他们的母亲,唆鲁和帖尼,是不是有其他的安排?
赵权禁不住向西远眺,眉头紧皱。
但是他也清楚,从和林传递情报至此,着实不易。哪怕再紧急的情况,情报最多也是五天送一次。
想要尽快地了解更多的情况,自己还得在这,再等五天?
“要不,你跟小耀先回南京府,我在这里守些日子。”说话的是大岩桓。
如此,倒是不错。只要自己不改变行进的路线,那只海东青总是可以很顺利地找到自己。这样,自己便可以在第一时间收到情报,以做出反应。
而且,自己还真的必须尽快赶回南京府,尽快拟定一个相对完善的对策。
但是,直到赵权回到了南京府,才终于有新的情报传来。
缉侦局在和林的一个情报传递站,毁于忽必烈之手,死了两个人,情报传递被迫中断。
直到数天之前,才重启系统。
蒙哥已经到了和林。
拔都给蒙哥派来了两千护卫,使蒙哥如今成为和林拥有兵力最多的一个王爷。
一到和林,蒙哥立时收缴了所有人的大印,并进行封存。包括海迷失手上的汗王之印,以及忽察与脑忽自己重刻的王爷之印。
这样一来,谁都无法从外调兵前来和林。
蒙哥用这个手段,轻松地获得了和林的绝对话语权。
不过,蒙哥答应,在来年春天时,可以在怯绿连河重开忽里勒台会,并重新推举蒙古国的汗王。
目前,除了拔都对蒙哥的大力支持之外,察合台系分为两派。
一派是曾经被贵由汗废黜的察合台兀鲁斯汗王哈剌旭烈,已经公开表明支持蒙哥。另外一派,是被贵由汗扶持的也速蒙哥。不过他虽然反对蒙哥,却显然不知道该支持谁。
这样算下来,成吉思汗的四大嫡传派系中,蒙哥最少已经获得了二派半的支持。
而窝阔台一系,分为三派,依然在吵闹不休。
至于东道诸王,几乎都已经没落,他们的意见,也仅仅只是个意见而矣,根本左右不了和林的形势。
距离约定的忽里勒台会,还有半年多的时间。
南京府,能做些什么呢?
……
公元1248年,华夏三年,宋淳佑八年,戊申猴年。
整个冬天,蒙古草原片雪未下。
突如其来的这一场大旱,从东至西,绵延了蒙古草原的数千里区域。
全世界的大战,似乎因此被摁上了暂停键。
只是包括宋国在内,大部分被蒙古人蹂躏的国家,都不知道的是,蒙古人停止对外战争,不仅仅是因为这场绵延数千里的旱灾。
旱灾还没开始显示其巨大的破坏力,即将召开的忽里勒台会,却让蒙古国上的神经,崩到了极致。
这也许会是蒙古国历史上,最为血腥的一次忽里勒台会。
和林来的消息,断断续续,让南京府根本做不出及时而有效的反应。
所以,只能等,等着尘埃落定之后,可以预见得到的结果。
忽必勒台的相关消息还没传来,另外一则情报,却把赵权惊住了。
忽必烈,受邢州权太守职,暂管邢州民政事务。
邢州,也算是河北重镇,位于真定府以南,南太行以东。
窝阔台丙申分封时,将邢州一万五千户分赐给斡鲁纳氏两个兄弟,并由他们自派达官员管辖。但是,十年之后,邢州百姓不堪重负,四处流散。
如今,整个邢州仅剩下了五百余户,十不存一。斡鲁纳氏被逼无奈,向和林请求派员接管。
在蒙哥的支持下,忽必烈很轻松地就得到了这个职位。
离开柔远县的忽必烈,却换来了一个州府!
蒙哥虽然还未上位,忽必烈却已经成功地将自己的手,伸入了中原的最核心地带!
忽必烈的首席幕僚刘秉忠,正是出身于邢州。这大概是也他为忽必烈挑选邢州的主要原因。
出乎所有人意料,到了邢州的忽必烈,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当地的孔庙祭拜。并受执事回赠祭品。
“致胙于忽必烈,这些人,都疯了吗?”侍其轴喃喃说道。
赵权有些疑惑地看着屋子里,这些满脸灰绿的老儒,不明所以。
他关注的是,忽必烈竟然可以这么快地就占住了一个根据地,以此他势必会开始将手脚伸向中原的其他区域,并且迅速地落地生根。
而这些人,却为了祭品的几块猪肉而心疼?
李治看出赵权的疑问,说道:
“致福,谓诸臣祭祀进其余肉,归胙于王。昔年葵丘之会,天子使宰孔致胙于桓公。桓公赏服大辂,龙旗九旒,渠门赤旗,诸侯称顺焉。
自此,祭礼之胙,非王不得受用。”
元好问掩卷而叹,长息不语。
赵权大概听明白了。
忽必烈拜祭孔庙,意思是他准备认可儒家的地位。作为回报,孔庙执事代表当地的儒生们,准备接受并拥戴忽必烈,并直接将其视为未来的中原之王。
收服北地汉儒,就这么简单吗?
“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可以其崇儒之心。北地汉儒,自此必当甘为忽必烈所用。”王鹗说道。
说实话,别说北地的那些不知其能耐的儒生,就是现在南京府养着的这些扛鼎老儒,赵权真正能看得上,也只有侍其轴一人。
而要说实用,王栖梧那个奸滑之人,也比其他几人更能成事。
这些儒生,满口礼义道德,满身正气昂然。
可是无君可忠时,却去抱一个蒙古王爷的大腿。以此来获得未来的仕途与地位。
也许他们想曲线救国,试图去影响忽必烈,而实现儒家治国的目的。
也许他们为生计所迫,希望可以混一个从龙之功。
权宋天下
第七百八十三章 兴儒的希望
对于这些种种,赵权觉得都无可厚非,起码说他们现在的出发点,未必就可以与“无耻”两个字搭上关系。
只是赵权觉得,这些人把兴儒的希望寄托在忽必烈身上,未免太可笑了一点。
忽必烈是谁啊?吃人不吐骨头的千古一帝!
所有的人,在他眼中,都只是一个工具。用过之后,便可随意丢弃的易耗品!
看着元好问等人如丧考妣模样,赵权也不好当面打击他们,只是摇了摇头,轻轻地叹了口气。
“权总管,老朽觉得,此事,还是不得过于轻视……”王鹗又劝道。
赵权正襟危坐,“我并无任何轻视之意,不过忽必烈在邢州,鞭长莫及啊!”
对于忽必烈,赵权何止只是不轻视,他从来都将他视为自己最大的对手。若是搞不定此人,他这辈子,绝对别想有好日子可过。
不过,也许正是因为有忽必烈,才逼迫赵权不停地成长着。
“倒是不说,现在要对忽必烈做些什么。而是咱们自己,是否也得做些推崇儒道之事?否则,道统终将不会在我等手中……”
推崇儒道?学忽必烈那样,建个孔庙,时不时去拜下,再分点猪肉回家。
然后把所有的儒生,当大爷供着?
别说这招在忽必烈之后已经不好用了,哪怕能用,在东北之地也发挥不了太大的效果。
赵权摇了摇头,“南京府不同于中原,我们招揽儒生,却不能在此推崇儒道。”
见几个老儒面显焦虑之色,赵权摆了摆手,继续说道:“我要推崇的,是汉化之道!”
“东北,无论辽西、辽东、辽南,乃至高丽,一向被称为蛮荒之地。
这蛮荒,并不单指不服王化、不尊儒者。而是因为数千年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人,受困于艰难的地理环境,食不裹腹。
所以,我们努力要做的,首先是让他们吃饱饭,才能谈及其他。
汉化的基础,是在他们能活得下去的前提下,教他们识文认字。如此,才会以华夏之后为荣,才会认同我们的治国理念,并延续于子孙万世。
只有这样,咱们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真正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儒道,是为了君王服务,是王者之道。
汉化,则是为了平民百姓,是治国之道!”
王鹗与元好问眉头依然紧锁。
侍其轴与王治则相顾颔首。
忠君或是忠国,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其实并不是一个问题。
君为天,有君才有国。
君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