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到院中,便会跟着杨氏姐妹学女红、学厨艺、学习家务的操持。
这终究不过是一个十九岁的少女,在后世,正是最灿烂的年纪。
充实而快乐!
权宋天下
第九百一十一章 新航线
有海东青的往返传递,哪怕相隔遥远,公务的处理对于赵权来说也不成问题。
正好利用在南京府城的这段时间里,赵权重新梳理了法务部与监察部的架构。
大乌泰的大法官任职,已经到了第二个五年时期。
这两年,身体的原因,许多事务都是大岩桓帮他在处理。
尤其是《华夏法典》的修订。
这部法典,消耗了南京府近百人的精力,花费了近十年的时间,整理了中外历史上无数的法令条文与资料,终于基本成稿。
这个法典,包括一部民法、一部刑法、一部讼诉法还有一部商法。试行了两年之后,又进行修缮,算是基本完备了。
现在需要完善的,还是法官的制度。
在赵权的劝说之下,大岩桓父子终于同意,让大岩桓放弃军职,准备接任大法官。
对于这个职位,赵权的理解是,不需要有多么专业的能力,但是必须要公平、公正,而且知人善用。
不仅要教会所有的法官以抵挡住各种利益的诱惑,还得知道,如何去保护这些大小法官,让他们可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如何维护律法的尊严之上,而心无旁骛。
今后,南京府所辖之地,刑狱将从政府管理中彻底剥离。所有司法相关人员,归大法官直接管理与任命。
各地政府官员,对于所有的案件审理,有权旁听也有权提出异议,但不得进行任何的干涉。
大法官辖下,分立民事法庭与军事法庭,互不隶属、互不干涉。
为了可以更多的培养出所需要的法务官员,海东高等学院与军事学院中,各自增设了一门法学系。
赵权希望,在十年之后,所有的法官,无论民事与军事的就职官员,都必须拥有法学系的正式毕业学历。
缉侦局,被一拆为二。
南京府管辖地之外,所有情报监察交由陈耀的缉侦局负责。
管辖地之内,则设立监察部,由高正源统领。
当然,这些机构的调整,一切都还是在规划之中。
赵权希望可以在正式立国之前,把这些机构尽可能的做到完善。
他有预感,也许南京府立国的时间,不会等太久了。这个契机,应该就是在这场蒙宋之战结束的那一刻。
对于蒙哥准备发动的这场大战,宋国显然也有所感觉,开始四处调兵遣将。
只是,出乎赵权意料的是,先动的却是沿海制置司。
从右相位上被贬的吴潜,就任沿海制置使、判庆元府。
吴潜除了接管原有的定海水军,又在长江口部署许浦水军、在临安外围部署金山水军与澉浦水军。
澉浦、金山都统司水军,设立于孝宗时期,最多时拥有水军五千人。之后日渐萎缩。
绍定年间,吴潜曾在嘉兴知府任上重建两支水军。如今又回到了吴潜的麾下。
半年多的时间,吴潜单单在浙江沿海,便布置了四支水军,共有战船千艘、将士三万人!
这兵力,甚至远远超过了南京府拥有的所有水陆军队。
在赵权看来,这是一支足以横扫天下海域的水师。可惜,宋国人只会把这样的一支兵力,布置在浙江沿海。
那么,宋国人在防什么?
这让赵权很难以理解。
蒙古人现在即使有水军,也是在内河晃荡,根本不具备出海的能力。
益都李璮吗?也不可能有从海上攻击宋国的实力。
难道说,在防备自己的水师?
似乎也不像。无论是渤海海军、黄海海盗军或是李勇诚如今的“大条陈”水匪,都从来没有流露出对宋国一丝一毫的敌对情绪。
而且,宋国也根本搞不清楚,这几支海军的真正实力。
如果要防备的话,可能第一时间就会先把浯州屿给端了。
那么,剩下唯一可以解释得通的原因,就是这几支水军的目的,是为了在事不可为时,帮助皇室从海上逃离临安。
一如当年的赵构。
陆地上打不过,可能逃不了,逃到海上就肯定是安全的。
这大概是宋国能为他们水军安排出的最佳战斗方式。
对这种判断,赵权很无语。
但又能怎么样,难道说,他去给宋国皇帝写个海军使用的说明书?
只要不是针对自己辖下的海军,赵权本来也无所畏他们到底如何布置。但是这一番动作的结果,却是把北线航路重新彻底封死。
这一封,可就麻烦了。南北货物再一次断绝,刚刚发展中的耽罗岛贸易中心交易量,将会少掉一半。
而且,需求量继续膨胀的砖茶,一旦断货,会给南京府带来巨量的损失。
没办法了,必须另辟蹊径。
赵权将目光锁定了琉球,这次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
好在,石见的战争已经基本告了一个段落,渤海军在石见如今以防为主,所有对外的攻伐,全部交由那些僧兵自己去执行。
这些狂热的僧兵,为此而感动不已。
他们现在完全相信,南京府不会无故去抢夺他们的国土,侵占他们的势力。他们此后,是为了日本皇帝而战,是为了自己而战!
这种感觉,真的很神圣。
腾出人手的渤海海军,向黄海海军补足兵员与战船,汇同取得澎湖之战胜利后的李勇诚部,凑出八艘大船、一千水军,向琉球展开攻击。
还好,这一场战争,除了海路远了些,没有其他的麻烦。
统治琉球岛的国王,是舜天王朝的义本王。但是实际掌权的却是英祖。
三万多人的一个小国,却经历了十多年的内战,英祖成为义本王的摄政,不过一年多时间。
整个琉球能组织起的抵抗力量,甚至比澎湖还弱。
一战而下。
数百兵上岛,直接斩杀了义本王与摄政的英祖。而历经内乱的岛民,根本没有任何的反抗之心,反而有许多人为此而欢呼。
这让李勇诚很不爽,早知道应该先打琉球了。
从泉州过台湾岛北端,再经琉球群岛一路北上至耽罗,总的海程多了数百里,但是利用外海的一条洋流,北上的行程反而快了两三天时间。
而且沿途可以提供补给与避风的岛屿更多了。
权宋天下
第九百一十二章 海州之战(1)
这边航线的事情刚刚搞定,蒙宋之间的战争也终于正式爆发了。
完全出乎赵权意料,这第一战,竟然会是先从淮东打响!
早在宋国收到蒙哥准备亲征的情报时,贾似道就开始在淮东着手大力整顿防务。
当时,赵权还曾暗自嘲笑过贾似道,觉得他看不清蒙古军的主攻方向,防守上有些南辕北辙。
但是,赵权心下也有些疑虑,在他看来,贾似道在淮东一定是与李璮达成了某种默契,双方不可能进行真刀真枪的实战。
他还以为,贾似道的防务只是做做样子。
正月伊始,贾似道先是征集民船渔民五百余人,组建定海水军,驻防在海州不远处的云台山岛。同时扩建海州月城。
而后,在扬州以北七里处,修建宝佑城。在清河口和五河口两地,修建堡寨。在淮水两岸,增建一百二十余座烽火台。
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贾似道共动用了军队、民夫五万余人,花费楮币近二千万缗、米十五万石。这些钱粮全由两淮各项税收节余支出,甚至据说贾似道还从自己腰包中掏了不少钱粮出来。
但是的确没有从宋国朝廷另行拨付钱银,单就这一点来说,贾似道的生财能力在宋国可算首屈一指了。
蒙古中路军霸突鲁主力未动,前锋一到河南,就分成两支。
其中一支与李璮的益都兵配合,直攻扬州。
贾似道似乎未卜先知,让来援的镇江都统夏贵在白马庙成功设伏,击溃此路蒙军。
同时,贾似道趁胜出兵海州,败益都军,俘其统帅。
贾似道凭借此功,以两淮制置大使身份,兼任两淮安抚大使,成为两淮前线上的最高统帅。
而夏贵也得升迁,成为吉州刺史、带御器械,兼镇江都统兼知怀远军。
霸突鲁另一支前锋,与驻扎在唐、邓两州的史枢、史权,攻打襄樊。被襄阳守将,京西安抚副使高达击退后,双方在这个区域陷入拉锯之战。
与此同时,宋国令吕文德为湖北安抚使,兼常德等地镇抚使,镇守常德;令向士璧为湖北安抚副使,兼知潭州,镇守潭州。两人呈犄角之势,以防备自南向北攻打的兀良哈台部。
最激烈的战场,无疑是在四川。
在窝阔台去世之前的最后一次攻宋之战中,成都被蒙军数次占领,而因此完全破败。宋军被迫收缩防线,扼守嘉定府、叙州、泸州等岷江、长江重镇,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防御体系。
此后,蒙军放弃成都,但宋军已经无力修复成都的防务。
余玠接掌四川军政之后,采纳播州冉进兄弟建议,把合州州治迁到钓鱼山,修筑钓鱼城。又以钓鱼城为中心,在青居山、大获山、云顶山等地修筑十几座山城。采取守点的策略,在嘉陵江、涪江、沱江、岷江沿线利用有利的地形,进行层层设防。
然而,突然暴病身亡的余玠,令四川的防务立时出现漏洞。
金国降将汪世显之子汪德臣,作为蒙古西路军前锋,节制川北所有屯戍之兵,自利州城南下,先攻苦竹隘。
汪德臣先是俘获了向苦竹隘供应军需的宋国提辖崔忠等人,通过这些人招降苦竹守将南永忠。
而后,再陷阆州,攻破隆庆府,知府郑炳孙自尽而死。
又破大获山城,城守王惟忠弃城而逃。
一直打到了合州,才被守将王坚、曹世雄尽力阻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