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万新军,战力应该不强。
但是东平军与真定军的两万汉军,可是久经沙场的老卒。
尤其是真定军。
中原所有的汉军中,赵权最了解的就是真定军了。但是对大权国军队最为了解的,同样也是真定军。
忽必烈,明显是有的放矢。
赵权努力地压制着心里涌出的一股不安。
真的要与真定军在战场上,见个生死吗?
退缩,是不可能的!
赵权担心的是,自己听到真定军都会心生不安,那么其他将士,会不会有一样的情绪。
包括辛邦杰、李毅中、丁武,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与真定军一博生死吗?
战场上,一旦有这种犹豫的情绪,必将引起全军的溃败!
看着沉默不语的赵权,众人脸上都掠过一丝诧异。
“国主……”
赵权摆了摆手,说道:“临战应敌,总指挥是辛将军,你全权负责就好!”
“是!”辛邦杰抱拳而应,神色之中没有半分的犹疑。
赵权轻轻地松了一口气,却见权承仁在身侧不安地扭着身子。
赵权瞟了他一眼,“怎么了?”
承仁哼哼了两声,没敢开口。
“不想跟我了,想去领兵打仗?”
“不,不是不想跟着国主,只是……”
赵权呵呵一笑,“行啊,想领兵,是好事!有啥不好意思的!”
权承仁腆着脸,频频点头。
“我可以放你走,不过用不用你,是辛将军说了算。但是在此之前,我先问你,你怎么看忽必烈的此次出兵?如果你上了战场,准备怎么打?”
权承仁收起脸上的嘻笑,对在座诸公抱拳一礼,肃然答道:“忽必烈派出三路五万兵马,直指榆关走廊,但是属下以为,此举并非想与我军直接开战,而是希望堵住我军进入中原的意图。”
“噢?”赵权眼睛微微一亮,“继续!”
承仁不由自主地挺了挺胸膛。
“榆关走廊虽然逼仄,但是我军想进入中原,榆关走廊是最近也是最便捷的一条道路。忽必烈自然得对此有所防备。
只是对于忽必烈来说,在海阳守住榆关走廊的南端,不如北上直接钉住锦州。
这样,哪怕我军出击,他们也能缓缓南撤,给燕京、顺天争取出更多的时间。”
“所以,你觉得忽必烈此举,是以攻为守?”
“是的!”承仁坚定地回答道:“当然,五万兵马全部进入榆关走廊,如果有机会,我想他们会争取先攻下锦州,以掌控局部的主动权。”
赵权在心里,暗暗点头。
看来这些年跟在自己身边,权承仁起码在眼光上还是有不少的长进。
“如果让你领兵,你需要多少人?准备怎么打?”
“一万兵,守锦州。放他们进来!其他的,借助渤海海军运输兵力,从榆关走廊的中部与南部进行突袭,令其首尾不得兼顾。待敌兵溃散之后,自可追而歼之。”
赵权眉头微微一皱,却并未说话,而是把眼光望向辛邦杰。
“没问题,国主既然愿意放人,我可以许你连长一职。”
权承仁脸色一垮。
军部如今已经完成了对将官军职的初步改制。
五人之长,为伍长;两伍一班,长官为班长;三班一排,长官为排长;三排一连,长官连长。
再往上,都实行三三制,即三连一营;三营一团;三团一旅;三旅一师;三师一军。军长一职,又分为上将军与少将军。
大乌泰去世之后,大权国内,如今唯一的上将军只有辛邦杰一人。
这其中,连级长官,不算炊事班与临时配备的辅兵,手下不过90人。这比他现在的侍卫队还少。
“还嫌弃上了?”辛邦杰低声一喝。
“不,不,没有!谢过辛将军!”权承仁低首一拜,满脸委屈。
辛邦杰冷冷一哼,“你知不知道,此次真要让你领军,第一个被斩的,一定是你!”
“啊?为啥呀?”
“不明白?”
承仁茫然地摇了摇头。
“现在什么季节了?”
“马上十月份了……”
“渤海,冬季会结冰吗?”
“正常的时候,旅顺沿海终年不冻;锦州海域,结冰时期大约在十月份底;榆关走廊外海,越往南,结冰期……”承仁正说着,突然哑口。
是啊,冬季即将到来,渤海会结冰,那根本就没办法通过海船向榆关走廊投入兵力。
赵权笑吟吟地看着承仁。
承仁抓耳挠腮,突然醒悟过来,“不对啊,咱们可以……”
“好了!”赵权抬手摁住承仁,说道:“就按辛将军说的,想去,给你一个连长。不想去,回来继续窝我这,也行!”
权承仁虽然跟在自己身边已有数年,从身份地位上来说,已远远超过一个连长。但毕竟从未正式在军中领兵作战,给他太高的职位,的确未必合适。
军中有军中的规矩,凭着军功一步一步往上爬,这才是正途!
承仁只好泄气地闭上了嘴。
“辛将军,此战,你准备由谁来领军?”
“洪福源!”
所有人都是一怔。
洪福源,曾经是南京府最主要的敌对势力之一。
当年赵权随着东真军,从北高丽战场北撤回南京府时,被洪福源阻在五老山城,差点全军覆灭。后来,洪福源又先后被斡赤斤与忽必烈怂恿,与南京府为敌。
好在此人不善经营,始终并没有给南京府带来实质性的伤害。手下数十万的高丽移民,最终却被南京府几乎蚕食殆尽。
十一年之前,在陈耀的逼迫之下,洪福源彻底放弃沈州横岗,投附南京府。使东真军得以横扫辽西,令也速不花也不得不离开辽阳迁至高州。此战之后,东北全境被纳入南京府辖下。
这一年,是南京府打下东北基业的开始,也是大权国得以立国的根源。
正因为如此,那一年才被大权国定为“华夏元年”。
权宋天下
第九百四十八章 榆关走廊(2)
一个受蒙古国任命的沈州军民总管万户,自那时起成了东真军的代理百夫长。大概觉得没有了退路,也无人可以投靠。洪福源自此倒是跟换了个人似的,一心一意为南京府领兵作战。
凭着对辽东与北高丽的了解,洪福源出山入林,花了五六年时间,几乎肃清了这一带的所有山匪。以此战功,得升千夫长。
此次军职改制,洪福源成为了大权国东北野战军的一位旅长,可领2500战兵,算是又升了半级。
洪福源领兵作战的能力,已经在战场上得到了证明。可是,面对与中原汉军的第一战,用这样的人来领兵,能放心吗?
他,毕竟并非东真军的嫡系。
赵权却是微微颌首,他大概能明白辛邦杰为什么要使用洪福源了。
权承仁则是一腔的委屈,自己第一次出征,顶头上司却是一个曾经被东真军打成落水狗般的家伙。
不爽!但是却不敢表现出任何的不满之意。
大权国成立之后,对军队编制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全军分为海陆两军,原东真战兵全部转为野战军或海军编制。
独立成军的,有丁武的踏白军二个团1500人,以及炮兵团近千人。
青海的西北野战军与太行山的中原野战军,只有番号,数量上其实远不够单独成军;高丽野战军现有两师一万五千人,以及近三万的辅兵。
大多数的战兵,都集中于东北野战军。总数两万五,一军三师,军长为少将缪风。
此次,迎接中原汉军的第一战,便是隶属于东北野战军的第一师第三旅,旅长洪福源。
除了麾下的2500战兵之外,洪福源能调用的兵力,还包括锦州城防军在内的两万辅兵。
自愿调入东北野战军参战的权承仁,如今便正式成为洪福源麾下的一个连长。
加上亲兵,权承仁总共有一百个可以直接调用的手下。
看着并立在自己眼前的这些人,承仁不由地皱了皱眉。
这些人,都是从各团、各营抽调而来,大多数入伍不超过三年,成为战兵也只有近一年的时间。
不能说这些人没有战力,但显然是洪福源手下,战力最弱的一群士卒。
或者说,是被各团、各营最看不上的那群人。
承仁不爽,却依然只能接受。
凭着承仁现在的能力,如果可以,他完全能够马上召集出一支三五千人的部队。但是现在所有的士兵,都由军部统一调配,想以自己的意愿成军,完全不可能了。
所以,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去深入了解这一百个陌生的士卒。
还好,虽然承仁不认识他们,但是每一个人起码都认识权承仁。
同吃同睡,这是正常。同操同练,也没太多意外。让这一百个士兵很不习惯的是,每天辛苦操练之后,晚上也不得休息。所有人都得被集中起来学习一个时辰,而且还是这位连长亲自授课。
成为战兵,习文识字,是最基本的要求,但也仅限于此。会讲汉语、看得懂文书情报与一些粗浅的地形地势图,对这些人来说,已经足够了。
当然也有人知道,大权国军中,想要升迁,除了战功,文化考核是一个根本躲不过的槛。
加上当了赵权数年的侍卫长,承仁自有威严在身。大伙儿也只能天天晚上忍着疲惫不堪的痛苦,熬夜苦读。
时间,过得充实而疲惫。
一个月倏忽而过。
这夜课后,三个排长一直待其他士卒走后,依然不肯离去,犹犹豫豫地看着权承仁。
“有事?”
三个人相互推搡片刻,二排长李亦安小心翼翼地说道:“连长,咱们,这样天天一边训练一边上课,还得多久啊?”
“怎么了,受不了了?”
“不是啊,上课当然重要了。可是,连长,现在咱们是在前线啊,是不是得准备开始打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