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自己拼死作战、努力地拖住敌兵,为的仅仅只是图一个客死他乡的可能?
一想及此,所有人都陷入了极度的迷茫。
忽必烈在饶州留下这些人,是希望他们可以拖住尽可能多的权国军队,以减轻辎重营的压力。然而,权国军队却根本连攻城的意图都没有。
前方的辎重,危矣!
饶州西南,不足百里之处,李恒的两万人马与辎重,还未完全离开鄱阳湖区,就被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文天祥部缠上了。
这两个人,似乎已经成为了一对生死冤家。
元军南渡长江,临安投降之后,在江西散尽家产招集义兵的文天祥,第一战就败于李恒之手。此后转战江西经年,空坑一战再次被李恒彻底击溃,家人亲友大多落于其手中。招降被拒后,文天祥的家人全都死于李恒刀下。
两人可谓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然而,覆灭在即的文天祥,却以李恒难以想象的速度,在赣南重新崛起。抚州一战,文天祥再度受挫。
没多久,这家伙又充满着斗志,出现在了李恒的面前。
斗志,李恒觉得自己并不缺,也绝不会弱于这个屡战屡败的文天祥。可是对手的兵力,从两万打到几乎只剩一个孤家寡人,然后不过数个月就又凑出近五万人马。抚州之战损失了一万多,这才多少天,又被他补足了!
而自己,初入江西时,麾下十万主力,现在却只剩下了两万辎重兵。
这根本就不是斗志可以解决的问题。前路无望,后路无援,军中上下弥漫的这种绝望情绪,又该如何破解?
相对于李恒,文天祥军中,此时却充斥着完全无法扼制的汹汹战意。
按张、丁两位参谋的意见,只要拖住李恒的辎重营,让这批粮草辎重无法顺利运抵潭州,便可完成此战目标。
但是,这个最稳妥的军事方案,被文天祥直接否决。
也许是想再一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指挥能力;也许是为了一雪空坑之败的耻辱;也许是为了彻底激发出这些宋兵胸中已经剩下不多的血性。甫一接战,文天祥便将五万士兵全线压上。
没有任何计谋、不讲求任何战阵配合、甚至不给自己留下任何退路。
一路硬刚。
还好,这支宋军的兵力毕竟远远多于元军。
还好,宋军的兵甲装备远远胜于元军。
还好,已经西撤的忽必烈,并未再派出骑兵回头接应。
让张、丁两位参谋尤其感到痛苦的是,他们俩得费上全身的精力,才能摁住拔剑准备跟着士卒冲杀的文天祥。
很难想象,自大权国军队跟随元军南下之后,最激烈的战争,竟然都是由文天祥主导的。
此战一口气厮杀了整整六个时辰。
在文天祥部付出近两万人伤亡的代价、李恒战死之后,元军终于崩溃了。余下数千人,溃散于茫茫夜色之中,不知去向。
这些人,已经不足为惧。
六天之后,一路狂奔的忽必烈,终于进入了潭州。
半路上,为了应付又一支突然出现的大权国军队,忽必烈再次分出了五千人马。最终与他一起进入潭州城的,只剩下了三万五千人。
荆湖南路十万元军,有三万被张世杰缠在了衡阳,一万作为前锋已经向湘西开拔。加上忽必烈的人马,潭州现有总兵力,连十万都还不到。
忽必烈终于明白了,自撤出临安开始,自己便落入了权国军队的圈套。
他们这是在采取一切的手段,将自己的兵马进行切割,再分而食之。
然而,这却是一场阳谋。
哪怕自己可以将所有人马全部撤至潭州,潭州也根本没这么多的粮草,可以支撑二十万大军所需。
潭州,势必守不住了!
可是,没等忽必烈做出继续西撤的决定,湘江之上,又出现了无数的战舰。
浩浩荡荡,一眼望去,根本看不到尽头,更不知到底有少船只有多少兵力。
而紧随着元军主力,从临安一直追击而来的四万权国军队,也已经逼至潭州。
元军上下,无论将官兵卒,无不勃然大怒。
这权国,欺人太甚!
从中原到江南,从临安到潭州,如影随形、死缠烂打。摆不脱、甩不掉,却又总是不肯摆开阵式进行公平的对决。
而且还总是利用宋国兵卒,来消耗自己的兵力与士气。
在所有的元军士兵看来,这是一支天下最无耻、最胆怯的军队。可是,他们又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一支他们最难以战胜的军队。
潭州终将不可能守得住,但是若不在此与权军主力一战,并将其重挫,他们是不可能平安撤至两千里之远的大理。
这一次,权国军队成功地激起了潭州近十万元军的滔天怒火与踔厉的斗志。
第1069章 决战潭州
乌云压顶,西风瑟瑟。
距离潭州南城还有十五里,李毅中便接到前锋军队来报:阿里海牙率领五万潭州元军,已经出城,随时可能向权军主力发起进攻。
这是准备趁己立足未稳之时,以逸待劳来寻找制胜之机?
缓缓向前移动的帅旗之下,李毅中陷入沉思。
虽然早已经被任命为中原野战军的军长,但这其实是李毅中第一次统领如此规模的一场战役。而且还是权宋兵力混杂、水陆联合的作战。
有那么一点点的紧张,但更多的则是一种自豪。
大权国所有的高级将领中,自己的领兵经验虽然最为匮乏,但是自己的行事却一向最为求稳。
潭州之战,若胜,从此天下靖平;哪怕不胜,无非是再艰苦几年。最怕的是,在这一战中将南下的权军主力消耗殆尽,那将会引发一连串无法预料的恶果。
元军或将从容离开潭州西去,或将重整军心,甚至各地处于犹豫之中的宋军都会被元军重新招入麾下。
而江南生产的恢复,将会被无限期延缓,这对于大权国来说,是无法承受的代价。
“内河水师到哪了?”骑在马上,一身戎装的李毅中,遥望着湘江上的片片帆影问道。
“第一支二百艘战船,距潭州八里。最后一支战船,还在二十里之外的下游处。”
“告诉权承智,行进速度不要太快。水师前军,不得超过我的位置。
让他们先卸二十门火炮下来,在此地上岸。”
“是!”
“让前锋齐福,距潭州城十里处安营,收罗前锋,暂避敌锋。从中军调两个团上去,挡住敌兵的第一轮冲击。缠斗为主,不得恋战!
通知后军全速前进至前军位置,协助阻敌安营。”
军令被迅速传达至水陆全军各部。
潭州接敌第一战,便打得无比激烈,这让李毅中多少感觉到了意外。
别说安营,在元军疯狂般的冲击之下,前军几乎崩溃。
凭着迅速组装起来近百架弩砲支持,齐福才终于稳住了颓势。但是,在城前十里安营的任务终究没能完成。
夜色渐临,元军终于退回潭州城,留下一地残骸。
一天的激战,让未经歇息的权军上下,都感觉得到浓重的疲惫。
还好,大将未慌,士卒未乱,进退也未曾失据。首战伤亡二百余人,也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但是,李毅中却不敢让全军休息,没有营寨,首先要防备的就是敌军的夜袭。
还好,湘江之中,还有水军可以调用。
疲惫不堪的部分陆军,被移到船上休息。从船上又调了些宋军与海军陆战队下来,沿着江岸,彻夜灯火通明之中,开始搭建营寨。
果然,一个晚上,元军便派出三批队伍在外围,伺机而动。
但是,哪怕距离权军临时营寨外围二里之地,依然有明晃晃的火把,彻夜点燃。
元军只能无功而返。
第二天,天未透亮,元军骑兵又隆隆而至。
此时,李毅中已经将中军大帐移驻江边。一个晚上的时间,不仅在江边搭起数十座栈桥,还在临时营寨之前,挖出无数条纵横交错的壕沟。
既然不让建营,那就放弃。伐木为墙,这个难度不小,但是挖沟掘洞,对于所有大权国士卒来说,都属专业。
而且看似杂乱无章的壕沟,却让来袭的元军,无论在哪个位置,都不得不面对至少来自三个方向的弩箭打击。
一个照面未到,元军便倒下了近百骑。
壕沟之中,两人一组、一盾一弩的权国士兵,根本无惧元军骑兵射来的箭矢。
元军骑兵暂退,下马,换成步兵。每人手持一盾,如漫山遍野的蚱蜢一样,向江边扑来。
硬弩,挡不住他们。
连弩,也挡不住。
爆炸的陶弹、轰鸣的火炮,可以直接轰死、轰伤一部分士卒,但大多元兵,熬过最艰难的百余步距离后,直接跃入壕沟,与权国士兵贴身博杀。
战场之上,响起一片片的怒吼与惨叫。
壕沟宽不及米,迎接元兵的或者是怒射而至的弩箭,或者是银光飞闪的兵铲。在这种别别扭扭的环境之中,铲子可比刀枪好用太多了。
跃入壕沟的元兵,基本上是有去无回。可是趁此机会,地面的元军已经铺天盖地而至。权军士兵,只能且战且退。
所幸对于权国军队来说,进攻也许并不是他们最擅和的,撤退战术的使用,天下却是无人能及。
退而不乱,逃而不散。每一支小队的撤离,必定会有另外一支小队在侧边防护,以挡住敌兵借机掩杀。每个人在往后突奔百步之后,一定会回过头,持弩杀敌,给其他人的撤退创造充分的条件。
“轰!!”
江边战船之上,同时吐出数十枚炮弹,落在战场之上,如地动山摇。
如潮而进的元军,似乎被一把巨大的砍刀,活生生地切成了两半。中间是残肢断躯与四处飞溅的血肉;后头是满脸骇然、立时顿住脚步的士卒;而前方,正在与权国士兵酣战的士兵,阵势为之一滞。
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