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里虎这支骑兵是真定军内真正的精锐所在,都是跟随别里虎父亲塔察经历多年征战的悍卒。其中大部分是真正的蒙古人,只有少部分回回人与唐兀儿人,一个汉人都没有。
别里虎部实际上并不隶属于史天泽,这支部队在真定军中便享受着超然的地位。正常是不会让他们充当前锋冲击的任务。
赵权对于今天与宋军的作战,突然间有些期待起来了。
“轰”的一声,真定营寨门口如雷炮响。营寨阵门大开,数支人马如出闸洪水,从营内奔涌而出。
最先出营的是别里虎部五百骑兵,个个身着轻甲。一出营寨便形成一条宽约两里的单排横流,一边整队一边催马加速,直接冲向忠义军营寨。
真定军营寨门口与宋忠义军营寨不过四里的距离,不一会这支横队便进入百步之内,五百个人同时搭弓望天而射,五百支箭映过朝日的阳光,直铺宋军营寨而去。
此时,忠义军两排拒马之后只有百余名值守的宋兵,仓促之间来不及结阵,只能各自手忙脚乱地举盾抵挡。三轮箭幕过后,能站着的就没几个了。
第一百零二章 寿春之战(5)
这时宋军营寨内才响起各种号角与擂鼓声,慌乱而凄厉。随后人流杂乱地从营寨涌出。显然,宋军没有料到前些日子磨磨蹭蹭的真定军,竟然会在天未大亮的时候,连阵势都不摆直接就向他们发起了进攻。
五百骑兵各射出三箭之后,离拒马已不到五十步。他们犹如撞在岸礁的浪花一样,突然滑向两侧,以一个完美的拐弯平行掠过拒马,绕回真定军阵地。
紧跟在他们身后的,是第二批的五百蒙古骑兵,伴着“啊呜啊呜”的呼喝着,如一条微微起伏的波浪,再向宋军营寨拍去。
这一批的蒙古兵一直冲到拒马前五十步的时才开始放箭,三箭之后,刚从营寨之中冲出来的宋军又倒下了数十个。
第二批的蒙古兵纷纷收起弓,放缓马速,直到拒马前二丈处,突然一齐掉转马头,同时往后抛出套索,如一片骤然而起的乌云向营寨前的拒马裹去。
站在战场边缘的赵权,看得目瞪口呆,心里发出一阵阵的惊叹:这生活在马背上的蒙古人,果然是不一样啊,纵马前冲、加速、出箭、勒马转头,抛出套索,所有动作一气呵成。关键不是一个人在完成这套难度极高的动作,而是一整排的五百个骑兵!那一瞬间,赵权感觉到自己看到了在草原上凛冽寒风中漫天俯冲的大群雄鹰,苍凉而雄壮。
战场上的被抛出的五百条套索,大部份都套在拒马伸出的木杈上。已掉转马身的蒙古兵发出一声声呜呜呀呀的吼叫,同时催马发劲,宋军营寨前的第一排四百个排杈立时被拉走了三百多个。战场上一片烟尘自地而升,直向战场中央滚滚而来。
烟尘未尽,真定军的第三批骑兵又开始启动,绕开回奔的蒙古骑兵,向忠义军营寨飞驰而去。
一阵阵慌乱过后,宋军终于在营寨门口摆出了阵式。盾兵在前,枪兵随后,弓箭手搭弓开射,五片稀稀落落的箭云从五个营寨处飞射而出。
真定军的第三批骑兵是史枢部下的骑兵,这次出动了整整一支千人队,挤成弯弯曲曲的一排,他们身着皮甲,手执角弩,但并未出箭,只是低头尽力催马而行。
马队到了距营寨拒马前三十步处,同样放缓马速开始调头,但这批马队的气势与刚才的蒙古兵显然有不小的差距,动作或快或慢,或急或缓。有些人甚至控制不住马速而在那转着圈。身后不停有箭飞来,不过宋弓兵此时还处于营寨门口,距离真定马队超过百步,弓箭的杀伤力不大。而半夜突如其来的西北风,使宋军的射出的箭矢被风刮得软弱无力。
忠义军营寨中,突然同时飞出二十多支弩箭,直贯入真定军马队,十余骑军士直接落马。还好这射程超过两百步的床弩,宋军的配备不算很多,而且射过一轮后,还需要时间重新给弩上箭。
调转过马头的真定骑兵,角弩向后,有些直接向宋军射出弩箭;有些则射出带着钩头的箭索,钩住拒马;还有少部分人像蒙古兵那样抛出索套,但大多落空。不过这次出动的骑兵较多,当他们开始打马回转时,剩余的大部分拒马还是被拖动了。
又是一团烟尘被裹离忠义军营寨。
赵权透过滚滚的尘土往忠义军营寨望去,寨前原来密密的两排拒马,如今只剩下不足百个,大多数是在首尾两端。中间的三个营寨,就像被脱了毛的猪一样,光溜溜地呈现在眼前。
真定军的第四支骑兵又开始出动。五个百人队结成五个小方阵,自南而北,直接从忠义军营寨门口横扫而去。
失去拒马防护的宋军,勉力地在寨前结阵。战场上的烟尘已经严重扰乱了他们的视线与判断。阵形还未完成,真定军的骑兵已从肋部直插而入。战场上顿时响起一阵阵的惨叫,这些惨叫往往只发出一半,就被淹没在铁蹄之中。
同时被淹没的,还有让人寒毛直竖的骨头断裂与破碎声。
无法结成阵形的宋军开始大乱,离营寨较近的直接窜回寨中,五个寨门顿时被堵成一团。有些抱着头在地上努力打着滚,以躲避骑兵的铁蹄;有些还在奋力持枪击杀。
但失去阵形防护的步卒,面对骑兵的冲击,无异于以卵博石。
最惨的是那些还未被撤回去的伤兵,站不起跑不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只只飞跃而起的马蹄直接踏入自己的身体。
断肢残肉,四处飞溅。
真定军的骑兵一直冲到护城河边上,顺着护城河自北向西拐了个弯,又回到战场中央。每匹马的四个蹄子上,都是血淋淋的一片,带着许多的碎肉。
几支骑兵就这样轮流地在忠义军营寨前扫过。三轮过后,宋军营寨前连个能呻吟的士兵都没有了。剩余的拒马也被跟上前的步卒趁机清理干净,寿春西城那段正在修补的城墙完全暴露在真定军的面前。
躲回忠义军营寨的宋军只能据寨而守,只要有人探出头来,便会召来十数支飞箭。只有从营寨之中射出的床弩才能对真定军些许杀伤。
真定军中军望楼上,同时扬起两支方旗。旗手左手红旗在前,右手青旗随后,一起向着寿春城方向挥动。这是令邸琮与史格的步卒发动进攻的信号。
已经候在营寨之外的步兵方阵,在第一排盾兵的掩护下,随着阵内的鼓角之声,向着寿春城墙滚滚而去。
偏西的北风,扫过城墙,寿春西门楼上的旗帜猎猎作响,几欲随风而去。城楼上开始射出一波波的箭矢。但是被风一刮,未及真定军身前,便不知所踪。
站在城门上的赵胜脸色愈发的苍白,双眼赤红如欲滴血。
他已经整整两个日夜未曾合眼,全身抖得厉害。也不知道是被龟缩于堡寨之内的忠义军激怒,还是因为看到忠义军溃败而产生的些许慌乱。
第一百零三章 寿春之战(6)
赵胜狠狠地咬开自己的舌尖,用传来的刺痛与嘴中的血腥味努力地让自己保持着清醒。他一把推开挡在身前的亲兵,整整已经有些零乱的衣甲,发出一串急促的将令。
“打出旗语,督促忠义军出堡作战!”
“城墙修复再增加人力赶工!”
“大人,”说话的是一个身着青衣儒衫的文士,这是已经跟着赵胜十多年的幕僚许文用。能让赵胜看上并长期留用的幕僚不多,许文用是唯一一个跟了他这么长时间的人。
“军士数日修城,不眠不休,再这样下去,卑职怕他们无力御敌,一旦……”
赵胜抬手止住了他的话,说:“你考虑的有道理,把城中守军分成三批,一批开始抓紧休息,一批继续修城,一批负责守卫。”
许文用有些犹豫,寿春城中的守军,总共才五千人,要分守四门,还要日夜修葺破损城墙。因疲惫懈怠遭罚的士卒与日俱增,军内的不满情绪渐起,再这样下去,不用贼敌来攻,守军可能自己就先累垮了。
没等许文用继续劝阻,赵胜接着说道:“让韩翁再调一些兵过来协助守城。”
韩翁是安丰军的通判,四个城门,赵胜一直亲自镇守最有可能受敌直接攻击的西城,其他的东、南、北城全交给韩翁负责。
“其他三个城墙留一半人就好。”赵胜接着补充道,“调鹅梨砲过来。”
鹅梨砲,其实就是小型抛石机,但不同于其他动辄三五人甚至更多人才能操作的弩砲或是抛石机,鹅梨砲只需一个军士便能操作,抛射的是鹅梨大小的石块。虽然射程不到百步,但胜在简单方便。
这是杜杲之子杜庶制作出来的守城利器。赵胜原本有些不屑于使用,但如今情况紧急之下,也顾不得许多了。
城外,五队真定步卒,各拥着一辆填壕车,向护城壕沟冲来。
“咻”的一声,三支巨弩破空而去。这是架于城门之上的三弓床弩,一次可发三箭,射程近两百步,算是寿春城目前威力最大的弩箭了,但是只有这么一具,而且安装、施放都很麻烦。
虽然真定军已至床子弩的射程,但狂风之下,弩箭虽强还是被吹离目标,没给敌军造成任何的损伤。
赵胜紧握的拳头虚空一捶,喝道:“瞄准些!其他弓箭手准备!”
墙垛边立起一队弓手,搭弓上箭,作势欲发。
不一会,真定军的步卒已到城前壕沟边。前方的盾牌闪开,露出蒙皮填壕车,开始往壕沟里填土。不待赵胜下令,城门上箭雨倾泄而出,然而侧面而来的风刮过,箭雨被风吹得飘飘扬扬,完全偏离方向。偶尔有几支射中的也基本被盾牌挡住。
城下真定骑兵贴着壕沟处,开始往城上射箭,遭遇着同样的风,连一支都未能上墙。
“咣”的一声巨响,二十多个弩兵围着三弓弩,终于又上好三支踏蹶箭,一个士卒举着一支铁槌对着板机猛地一敲,三支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