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何况王守仁乃是从二品京官,手中又有天子剑,没有雄厚背景的商贾也不太愿意得罪这样的人物,相反心甘情愿的以建学来向其示好。
可谁能想到被王守仁忽悠之余签名承诺后的商贾发现,所谓的乡学、县学完全和想象中的私塾完全不是一回事。
所谓私塾,无非就是几间屋子,再招几个科举无望老童生作为先生授课罢了。
谁想到压根不是那么回事!
王巡学拿出来的乡学图纸,有联排的教学区,有供学童就食的食堂,还有不知所谓的操场……
到了县学,还增加了住宿区和图书馆……
相比起简简单单的私塾,这县学的规制都快赶得上国子监了……
规格的增加自然而然意味着成本的增大,原本以为建一座乡学,就算把笔墨纸砚和请教习的银子全部都算上也就几百上千两银子就能搞定,现在只能呵呵了。
笔墨纸砚看起来不值几个钱,但是以五百学童来计算,而且还是持久消耗品,这银子花的就海了去了。
至于教习,按照王守仁的说法,每处乡学按照五百学童来计算,至少需要各配备十名启蒙教习和算学教习,还要配备一名校长。
当然教习延请不需要商贾烦神,教习的束脩也不需要商贾来出,束脩的银子是每所乡学的校长定期去向皇家钱庄申请,最后汇总结算罢了。
束脩需要多少银子?
如果是乡村的私塾,那么村子里面的大户或者民户集资,一个月二两银子也就差不多了,还真谈不上负担不起。
可乡学还鼓捣出来一个竞争机制……
怎么竞争?
很简单,束脩加奖励。
每一位教习的基本束脩是一两银子,然后乡学每三个月会进行一次考核,按照考核结果决定奖励的多少。
考核又分为启蒙考核与算学考核。
比如一班的算术考试排名倒数第一,那么一班的算术教习就没有奖励,二班排倒数第二,那么其算术教习就能获得每月五钱银子的奖励,连续三个月。
名次每靠前一位,奖励多五钱银子,如果有十个班,那么考第一的班级,其对应的教习,每个月就有五两银子的奖励,外加一两的基本束脩,一个月就是六两!
考试的题目谁来出?
可以是各个学校,也可以是已经在筹备的各县兴学衙门。
兴学衙门的职能与后世的教育局类似。
当然,考核会不会有上下其手,徇私舞弊或者暗箱操作这些事发生,这答案是可以肯定的,但是没有办法,在当前只能寄望于官员的职业操守。
不过也不用太担心,毕竟徇私舞弊的最大原因还是要有利可图,奖励机制是按照教习和班级来定下奖励银子的,钱庄拨出去的银子也是定额,本来就不多还想贪污,那就得看看会不会被举报。
朱厚炜没想到王守仁竟然会玩出奖励机制,这一点他可没说,不过可以想象,有了这套机制在,那些教习为了多拿奖励,必然会卯足了劲去教学,而不是泰然自若的去混日子。
按照如今的进度,在八月前完成南直隶所有乡学的铺设应该不存在任何问题,八月初的时候第一批学童就会进入乡学,从而彻底拉开兴学之大幕。
“派个人去南京,告诉诸明,让其上折子请辞。”朱厚炜合上王守仁的奏章,有些无奈的捏了捏鼻端。
皇帝最大的权限就是人事任免,巩固权力最大的根本则来自于军队的效忠。
没有军队效忠作为底气的皇帝,就是养在皇宫里面,任由大臣摆弄的没牙老虎,而没了人事任命权的皇帝,完全就是个吉祥物。
但是在大明,低级官员任命是吏部直管,皇帝也不喜欢插手底层官员的人事任命,没那个精力也丢不起那人。
但不任命不代表无权任命,比如唐寅的扬州知府,文官再吵再闹也没用,这本身就是皇帝不可违逆的意志之一。
但是高级官员,也就是从侍郎到尚书、九卿这一个级别的官员,大明皇帝还真的很难插手,因为这一级别的官员任命实行的是廷推也就是会推制度。
当然廷推并不是说剥夺了皇帝的人事任命权,因为你不管怎么推,推到最后的结果都要皇帝定夺之后才能走马上任,同样皇帝要是不满意,直接可以驳回重推。
但是皇帝有驳回的权力,却没有直接任命这一个级别官员的权力,因为直接任命叫中旨,被中旨任命的官员也不敢上任,否则会被整个官场所唾弃。
朱厚炜任命王守仁为巡学使,也不是中旨,同样也需要进行一次会推走个流程,哪怕是内定也是一样,至少大臣的面子保住了……
第262章 嘉奖
会推推的是中高级官员,拥有决定权的是皇帝,除此之外便是顶级官员,也就是内阁。
内阁阁员也可以通过会推,然后让皇帝决定官员是否入阁,但是对于内阁成员,就算皇帝再懒,基本上也是亲力亲为。
没办法,内阁的人事任命太重要,作为皇帝的秘书,手握封驳大权,还是和皇帝打交道最多的官员,皇帝岂能不慎之又慎。
放一些比茅坑里的石头更臭更硬,喜欢没事抬杠还是老顽固的家伙进内阁,皇帝还过不过了?
人事任命除了任命以外自然包括夺职,也就是皇帝拥有随时随地让任何官员滚蛋的权力。
但是很显然,这也只是说说罢了,同样对于三品以下的官员罢免,皇帝压根没兴趣管,这也是废话,皇帝都未必认识你,他咋知道你是好的坏的,是能臣还是奸臣。
中低级官员罢免之权同样在吏部,京察、评优这些都是决定一位官员升迁、降职乃至罢免的利器。
但是到了侍郎这一级别,皇帝就不是随随便便说一句你给我滚,官员就得灰溜溜滚回老家了。
想要罢免三品以上官员,尤其是尚书、阁老这一级别的顶级官员,想要罢免他们,那得有充足的理由!
这个理由必须得让满朝上下信服!
顶级官员就算是自己递交辞呈,比如说自己年迈不堪,什么乞骸骨,什么臣有过请求归乡等等,皇帝还得挽留,而且还不是一次两次挽留,三次是基本,十次八次很常见,毕竟都是面子问题,皇帝也是要脸的。
如崇祯那样,当政十几年换了几十个首辅的极品皇帝,别说大明,纵观古今,你也别想找到第二个。
现在朱厚炜想要罢免南京户部尚书诸明,自然是因为他在兴学之事上对王守仁造成掣肘。
可是用户部的税银兴学本身就是朱厚炜的旨意,如此一来,诸明完全可以说是抗旨。
当然,抗旨这玩意在大明并不新鲜,比如内阁的封驳实际上就是光明正大的抗旨。
而且诸明抗旨也不是没有借口,所以想用这个理由让诸明滚蛋根本不现实,让朱厚炜不爽的根本原因是这家伙阻扰兴学!
对于朱厚炜而言,兴学开启民智,乃是百年大计,是大明能否真正崛起的关键,任何阻扰新学兴起的官员都是他不共戴天的仇敌!
你诸明既然要做茅坑里的石头,那他自然要把你一脚踢开。
但是南京户部尚书也是正二品高官,想要诸明滚蛋哪有那么简单,诸明犯了什么错?皇帝凭什么将其革职?
朱厚炜很清楚,他要是下旨给内阁,必定会被封驳,让吏部去办,估计吏部天官会当他的旨意是空气……
也就是说走正常途径去办这事肯定办不成,那就让内廷去办,让太监去告诉诸明,现在皇帝看你很不爽,你该收拾铺盖请辞回老家了。
你上封折子来,然后咱们再玩个三请三辞,君臣惺惺相惜的桥段出来给官场看看,这样大家的面子都能好看些。
甚至你挂了以后,还能获赠一个太傅、太保什么的荣衔,最后再来个褒谥。
当然,你要是非赖着不肯走,那就是不给皇帝面子,那么除非你为官一生当真是清廉如水,还没落下过什么过失,那算你狠。
可要是不是那么回事,那不好意思,别怪皇帝没提醒你,没准下一个身败名裂的就是你。
朱厚炜相信,只要诸明脑袋没抽抽,就绝对没有赖着不走的道理,否则就是自找难看!
“这些捐资建学的商贾应该多多嘉奖。”朱厚炜想了想说道:“朕也算是变相支持王守仁一把,朕就赐幅字吧。”
说完这话,朱厚炜提笔写下‘积善之家,助学之门’八个大字。
“主子这笔力越发雄健,已然不输古之大家。”任兴连忙拍了一记马屁。
“朕也这么觉得。”朱厚炜呵呵笑了笑,对于自己的书法,他还算是比较满意的,任兴这马屁不算是拍在了马腿上面。
“这幅字刻出来送给那些捐了三座乡学的商贾,告诉他们,朕对于他们捐资助学的举动很满意,作为商人,取之于民,能用之于民,才算得上是善商。”
“奴婢记下了。”任兴连忙点头,心里面还在感叹这些商贾当真是走了狗屎运,捐了三所乡学,就能得到天子赐予的善匾,这买卖做的实在是太划算了。
“另外,那些捐了五所以上的商贾可以安排他们进京,朕可以当面嘉奖,还可以交些生意给他们去做。”
任兴再次应下,主子玩的这手,目的太明确了,就是给天下商贾释放一个信号,告诉他们,他们捐资助学的事简在帝心。
如此一来,王守仁再去其它地方兴学,估计都不用他开口,巡学衙门就能被商贾踏破掉门槛……
让诸明滚蛋和嘉奖商贾对于朱厚炜而言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吩咐过了也就完了,随手拿起严嵩的奏章仔细阅读了起来。
清查天下矿藏,听起来这个工程浩大的一塌糊涂,可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原因很简单,这得要从天底下矿藏的稀有程度和贵重程度去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