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去,杨一清沉着脸怒道:“全卿这是要做甚!”
杨一清不能不怒,抬棺死谏,就等于是指着皇帝的鼻子骂昏君,以嘉靖帝之强势,陆完下场几乎已经可以预见。
几年共事,内阁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动,可以说内阁同僚之间的关系处的还算融洽,杨一清自然不希望陆完直挺挺的往绝路上走。
“首辅大人说笑了,下官今日抬棺上朝,自然是为了谏言君王,以匡社稷!”
“荒唐,荒唐。”杨一清跌足道:“全卿此举,要置陛下于何地,置天下臣民于何地!”
“首辅无需再劝,下官心意已决,今日不成功便成仁。”陆完铿声道:“天子设盟,其意已是昭然若揭,身为儒家纯臣,在道统危亡之秋都不敢挺身而出,孔圣之学,只怕断矣,陆某今日便以这一腔热血来惊醒天下士族,护儒家道统,虽万死亦难辞!”
又有几位大臣苦苦相劝,但是陆完丝毫不为所动,众臣也只能徒呼奈何。
就在这时,钟响,宫门解禁……
第507章 本质就是忘本
杨一清等重臣劝不动陆完只能无奈放弃,随后进入宫门。
陆完携棺上朝,但是棺材不可能被抬进宫,否则就真成了笑话,于是棺材被留在承天门外,意思很简单,如果陆完死了或者被判死,直接拿这棺材装了尸身回家也就完了。
宫外发生的事自然早被禀告了朱厚炜,得知陆完竟然要死谏,朱厚炜先是一愣,随即只是一声冷笑道:“死谏……没想到大明还有这等铁骨铮铮的纯臣,这是想把朕钉在历史的耻辱柱子上面永难翻身呐,也好,有些事藏着掖着终究不是好事,外朝想摊牌,朕便满足了他们的心愿。”
任兴忧心忡忡道:“陛下,陆完此举对陛下的名声……”
“名声?”朱厚炜洒笑道:“朕登基以来,改革举措不胜枚举,如果什么事都瞻前顾后要名声,这些改革能办成几件?
在朕眼里,被理学毒害的儒家正在朝着不归路上越滑越远,现在还有的救,要是再不整饬,只怕再过几十上百年,儒家的正臣直臣恐怕只能用凤毛麟角来形容,而当那些蛀虫充斥朝堂天下之时,大明离亡国之日也就不会太远了。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对付不要脸的就只能用比他们还不要脸的方式才行。
陆完要死谏,这事要是放在几年前,朕没准还会顾虑重重,甚至投鼠忌器,但是现在,他要求死,朕成全他便是!”
任兴苦笑,历史上哪一次改革不伴随着腥风血雨,可以说,嘉靖朝的随便一项改革如果换一个朝代,那不杀他个人头滚滚,血流成河都不可能,但是在嘉靖朝就这么润物细无声的把办成了……
那么多项大改,嘉靖帝杀的人加起来也没过万,现在回过头去看看,只能用四个字不可置信来形容。
任兴也是内书堂出身,学识乃至见识比起外朝官员来绝对不会差多少,在他的理解当中,皇帝想要改革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推一个大臣出来主导,那样的话,改革成功了是皇帝的功劳,改革失败了,也会由主导改革的大臣来背锅。
至于遏制官员势力,同样也很简单,要么大力扶持勋贵,要么扶持宦官,有这两个天然和官员对立的势力存在,臣子想要限制皇权谈何容易!
但是嘉靖帝没有,他什么事都是亲力亲为,可撸袖子自己下场固然百无禁忌,可一旦面临如今这样的局面,就算是帝王也难免会束手束脚。
这倒不是任兴觉得皇帝不赋予自己权力,以至于让他没有前辈那样的风光,事实上如王振、刘谨那样权倾朝野,最后却要拿自己的命来换也未必值得,只是任兴觉得身为天子贴身大伴,在这样的关键时候没办法替天子分忧,实在是有些自责。
“想那么多做什么?”朱厚炜看出任兴的心情低落,笑道:“自从朕锐意革新的那一刻起,朕就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大明盟治国牵扯到儒家治天下之根本,这个时候如果儒家还没有人跳出来,说实话朕会很失望,也会觉得后面的大动作没有挑战性,好了,别苦着张脸,准备上朝。”
“陛下说的是,是奴婢多虑了。”任兴脸上的忧色散去了不少。
辰时,群臣聚于大殿,恭迎嘉靖帝圣驾。
“升朝!”
“臣等叩见吾皇,吾皇圣安。”群臣大礼参拜。
“朕躬安,诸卿平身。”
“有事启奏……”任兴公式化的念词刚说一半,后面一半便被生生咽了回去,因为皇帝叫了平身,群臣也都平身了,但是出了个例外……
陆完还直挺挺的跪在那没动弹……
“陆爱卿。”
“臣在,臣有本启奏!”陆完说完,便将一道奏折双手举过头顶。
任兴将奏章取过,交给朱厚炜,等到朱厚炜看完,随手放在了一边道:“陆爱卿认为朕组建大明盟,乃开历史之先河,也从未听闻史上有君王建盟之先例,因此让朕取消大明盟,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杨一清心里面沉叹,他太了解嘉靖皇帝了,组建大明盟,发展天下人为盟员,这样的事绝对不可能是皇帝一拍脑袋就热血上头想出来的。
这种事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权衡之后得出的决断,也就是说,想要皇帝把深思熟虑过的大政给废了,几乎没有半点可能,要是废此政,嘉靖帝等于是自己抽自己的脸,必然会沦为天下利益阶层的笑柄。
所以杨一清根本不看好陆完死谏,也认定其这是在自取其辱,奈何陆完身在局中却不自知罢了。
但是身为内阁首辅,杨一清这个时候就算再怎么不愿意,也知道自己必须站出来,稍微努力一下。
“臣以为陆院此谏不无道理。”杨一清硬着头皮说道:“臣以为组建盟派并无意义,臣等知晓陛下成立大明盟之初衷乃是用心良苦,是想要各行各业的人才能够同心协力治理天下,然而军士粗鄙,商人逐利,匠人亦不通教化,天下间除了士族之外,谁能明圣贤之真意,让这些人入官场理政,只怕天下乱政之日不远矣。”
“臣等附议。”
“臣等附议。”
一个接着一个,满朝堂的官员乃至在殿外的官员尽皆附议,却已是跪了满满一片。
这次朱厚炜没有喊平身,而是冷笑道:“杨爱卿说的好啊,说的真好,那么朕倒想问问满朝诸公,军人粗鄙,是谁护佑你们平安,商贾逐利,没有商贾何来天下繁盛,匠人不通教化,然而在这天下,是谁让诸位丰衣安居。
读书人看不起所有的非士族阶级,却不知道社稷乃是一颗大树,士农工商皆是这棵大树上的枝叶,没有他们的付出,读书人哪来的机会安心读书,指望士族拿起刀枪去抵御外敌吗,指望读书人自己去制造商品物件,去种粮食,自给自足吗?
儒家传承数千年,本质乃是教化天下万民,知礼仪,明荣辱,然而时至今日,儒家还是以前的儒家吗?
在朕看来,儒家看不起一切非士族之阶级甚至看不起无功名之读书人,其本质就是忘本!”
第508章 驳斥
“陛下此言,臣不敢苟同。”杨一清肃然道:“陛下曾经说过,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天下没有万年不变之成法,该改变的事物都需要顺应时代而改变,在臣看来,儒家传承数千年,之所以改变,也是因为顺应时代而变,数千年间,儒家前辈名臣辈出,治理天下之政,虽也有奸臣于世,但瑕不掩瑜,陛下组建大明盟,想要以各行精英充斥官场,已然是在否定数千年间儒家为王朝社稷做出的努力,臣对此深以为憾。”
朱厚炜笑道:“杨爱卿不愧是一代名臣,这话说的倒是没错,但是朕同样也不以为然,自汉武帝时,大儒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和天人合一理论,并且改变儒家契合皇家治天下之理念后,百家被黜,儒家从此以后便把持了朝堂的话语权。
自那以后,儒家一家独大,天下之政再无别家学说立言之地,然而一家独大也意味着狂妄自大,自那以后,儒家再没有给天下各业翻身的机会。
按理来说,儒家把持官场,行一家之言而理天下政,都是读圣贤书长大的儒家人,这胸中当有浩然正气长存,正人盈朝之社稷,又岂会有国祚覆灭之隐忧。
然而事实上呢?在儒家治理下的王朝社稷,长的也就如大汉四百年江山,甚至可以说汉之国祚在王莽篡汉立新之时就已经亡了!
王莽是什么人?难道不是儒家的读书人!
当然儒家不会愿意将亡国的罪名加在自己头上,因为在儒家眼里导致社稷危亡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宦官专权、外戚专政、藩镇割据、武将窃国等等。
反正罪名都是别人的,不是儒家的,但是朕就在这朝堂上问问诸位爱卿,问问这满天下的儒家官员,治理天下,替天子牧民的是谁!是不是儒家!
吏治腐败、贪腐横行、尸位素餐、不懂不问政事,不理民之诉求,以至冤案频出,百姓民不聊生是不是儒家的过错!
结党营私,党同伐异,为了一己之私利,不顾社稷苍生的是不是儒家的锅,士绅勾结,酷虐百姓,兼并土地,这其中官员又占了多少!
这些官员是不是儒家,是不是士族,是不是读书人!
皇家赋予了儒家读书人治理天下的权利,是要让你们去治民,不是去拿着自己的官位作威作福,以为自己高高在上,然后不可一世看不起天下人的。
满天下的读书人都觉得朕苛待读书人,苛待儒家,可谁知道朕真正的初衷是什么?
朕的初衷就只有一个!
让大明社稷传承万代!真正的永世传承,而不是耍嘴皮子似的传承!
满朝公卿谁敢站出来,说儒家治理的天下才能传承万代!
当然,你们可以不负责任的表态,毕竟谁也活不到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