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掩耳盗铃?
朱厚炜叹了口气道:“本王就藩,皇兄赐田二十万亩,可这田税想要收上来还得几个月的光景,本王让你开源,却苦无资本,总不能让本王厚着脸皮让官府先垫资吧,这不,本王召集府内大商欲先行拆借一二……”
徐祯卿二人总算知道永王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了,敢情是借着王府开源行商的名头来勒索商贾!
当真是好手段,当真是无耻之尤!
商贾们自然也听明白了,可他们能如何?永王要找他们‘借’银子,他们借不借?
借的话要借多少,这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啊,可要是不借,在湖州地界上,他们的生意还做不做了?
一众商贾念头百转,却又一个个都选择沉默,他们首先要确定永王打算借多少,然后再谈后文。
“王爷!”徐祯卿的话音当中已然蕴起一缕怒意道:“王爷就藩湖州,皇室从户部支五十万两百银以作王府开支,此事人人皆知,王府想要开源,此无可厚非,可却以需垫资为由找商贾拆借,岂非荒唐,说出去也损皇家颜面。”
朱厚炜摇头道:“王府上下有数百口子吃饭,本王还有三千亲卫需要养,这些都不说了,就说这五十万两银子,其实本王只拿到十万两……皇兄手头也紧,因此在本王出京的时候借了本王四十万两,约定两年内清还,本王身为圣上亲弟,皇兄有需求,本王岂能坐视,这京城到湖州这一路上,十万两银子用去多少,如今还能剩多少?”
徐祯卿差点没被朱厚炜这话给噎晕过去,永王就藩,户部支的银子被皇帝挪用了?
这怎么可能?
呃……好像也确实有可能,今上行事不羁,让群臣根本无法揣度,他要是真出手截留藩王银子,永王会拒绝?
这事委实有些离奇,可徐祯卿偏偏无法验证,难道让他上书询问?
事实上朱厚炜也不怕徐祯卿去追根问底,他那位在史书上留下赫赫名声的皇兄,这天底下估计没谁比他更了解。
如果真有大臣指责他截留永王就藩银子,正德帝十有八九会认,哪怕没干过也会认,而且认了以后还会耍赖,再找户部要银子还钱……
说不准还会派人来湖州找他要分上一杯羹……
反正正德帝不管做出什么事都不会让朱厚炜感到丝毫意外也就是了。
现在朱厚炜看着徐祯卿和李梦阳一脸便秘似的难看表情,顿觉胸中快意,也不理会二人,径直看向众商道:“王府开源打算开家酒楼,要用的银子其实也不多,五万两吧,诸位大商如果愿意拆借个三四千两给本王,本王足感盛情。”
众商闻言无不狠狠松了一口气,先前永王说出那番话的时候,众商以为今天必然要被割肉,估计没个两三万两银子孝敬王府都别想过关。
可现在仅仅只是三四千两银子,那算个啥,就算舍出这几千两银子和永王府打好关系也是千值万值啊。
心中有底,商贾们的表情顿时一松,彭泽躬身道:“王府家大业大,开源节流乃应有之意,草民愿捐纳三……不,五千两银子……”
“慢着。”朱厚炜直接打断彭泽的话头道:“不是捐纳,本王要是接受你们的捐纳,岂不是成了仗势欺人,本王是借,既然是借,自然就有还!大伴。”
任兴连忙上前,从怀里掏出一沓文书。
“这是永王府的债券,上面有本王的签名和印章,每张一千两,一共五十张,诸位可自行认购,一年后可以凭借此债券来王府兑换本息。”
这下众商傻眼了,永王问他们借银子,不但会还钱还有利息?
徐祯卿眼里则满是不屑,这算什么?当了biao子还要立牌坊罢了!
时限到了,在场的商贾谁敢来王府让永王还清本息!
第13章 封驳和中旨
朱厚照最近烦透了,朝中大臣就跟苍蝇似的整天在他耳边聒噪,就差恨不得把他绑在龙椅上面再封住嘴了。
不过今天朱厚照的心情看起来还不错,为此甚至在午膳的时候还多用了半碗米饭。
“操练亲卫,还派了洪济当监军教亲卫认字。”朱厚照嘿嘿直笑。
皇家无亲情,兄弟阋墙甚至你死我活的事在史书上面简直多如牛毛,然而朱厚照和朱厚炜两兄弟从小一起长大,感情自然不是一般的好。
而且朱厚照自认很是了解自己这个弟弟,朱厚炜性子比他沉稳的多是不假,可同样不喜政事,反倒喜欢和那些满身汗臭味的铁匠打交道,为此和他一样没少受过朝中大臣的编排。
难兄难弟可谓是同病相怜。
要说朱厚炜有异志想造反,那纯粹就是扯淡,朱厚照自己都第一个不信,而且话说回来了,如果自己亲弟真对大位有兴趣,朱厚照觉得自己完全可以让让,而他自己反倒可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当个闲散王爷对朱厚照而言总比当皇帝被一群苍蝇围着强的多吧。
史书上记载大太监张永告刘谨谋反,人家朱厚照直接说出让刘谨反去,这天下刘谨想坐就让他来坐的话,要不是张永回了一句刘谨成了皇帝,陛下怎么办的话来让朱厚照幡然醒悟的话,没准最后死的忒惨的就是张永了。
由此可见朱厚照的神经有多大条,也能看得出这娃被大臣折磨成了啥样,太监要谋反他都不当回事,更何况是自己亲兄弟……
如今的刘谨还没到干掉刘健、谢迁进而权倾朝野的时候,闻言也笑道:“永王和主子可是一母同胞,他怎么可能会反主子,更何况永王练的是自个的兵马,也没扩军征招……这些大臣就喜欢扑风捉影离间主子的骨肉亲情。”
朱厚照很是赞同的点了点头道:“朕这弟弟喜好铁石,对于军伍从不上心,他突然想到练兵,没准真的是浙江地面上不太平,可是这倭寇大多都是些沿海渔民为匪罢了,何足为患,不过厚炜既然想练兵,要不去旨给他增设两卫?”
刘谨无语,自永乐帝靖难,汉王谋反之后,大明历代帝王都对藩王防范甚深,要不是封地确实需要兵马护卫藩王安全,估计当皇帝的恨不得把藩王的兵马尽数削了才能安心。
自家这位爷倒好,还要给永王增兵,永王就算没有反意,可一旦实力强盛谁敢保证一定不会滋生野心?
刘谨是什么人?他可是从朱厚照小时候就陪伴其长大的贴身太监,这天底下就没第二个人敢说比他还了解自己这位爷。
说白了,自家主子就是头顺毛驴,你顺着他,自然是万事大吉,可你要是左谏右谏,他只会对着干,你要说给永王三卫兵马不行,那没准这位爷就能允许永王增兵十万!
还能美其名曰打海盗平倭寇之用……
“主子英明,最亲还是自家亲兄弟,有永王在湖州,小小倭寇,岂敢猖獗。”
朱厚照很高兴,于是说道:“拟旨给永王,就说让他扩编三卫,肃清倭患的事朕就交给他了。”
刘谨心惊肉跳,在大明藩王无诏不得离开封地,永王的封地是湖州府,也就是说永王没有旨意是不得离开湖州府城半步的,若是离开形同谋反,不过永王是今上的亲弟,那就算去湖州府下辖的州县问题也不会太大。
可主子却说把肃清倭患的事交给永王,而且还是明旨,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只要哪一个地方出现了倭寇,永王就能前往哪里征剿,那这活动范围可就大了,至少福建、浙江、两广等沿海地域都可前往。
这旨意要是发出去,朝廷不翻了天才怪,估计朝里的大臣不要说是哭谏,恐怕死谏都不稀奇。
“主子,这旨意只怕内阁会封驳……”
朱厚照想骂人,要知道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他的旨意就是天宪,然而在大明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在大明,皇帝的旨意有时候就是放屁,因为圣旨要具备法律效力,需要司礼监盖上皇帝的大印然后送到内阁加盖内阁的印章才算数,内阁要是觉得皇帝的旨意不妥,就能行使封驳之权。
什么是封驳?简单点说,就是旨意是扯淡,内阁不通过,发回司礼监重拟……
朱厚照要给永王三卫兵马真要说起来还不算破坏祖制,因为祖制就是亲王可以拥有三卫兵马护翼,这也是太祖时代分封诸王镇守天下的初衷,只不过到了永乐时期,为了防止后世有人效仿他自己再来一出靖难,所以对各王兵马进行了削减,但并非是明面上的。
可藩王无诏不得离开封地可是真儿八经的祖制,朱厚照想要永王肃倭,就是明目张胆的破坏祖制,这样的旨意发到内阁要是能通过才叫有鬼。
不过内阁有封驳,皇帝也可以下中旨,所谓中旨就是皇帝的旨意不通过内阁直接发给接旨人,不过中旨同样会被抵制。
比如大明的高级官员想要上位需要六部九卿公推,也就是备选的几个人由六部九卿来投票,得票高的就会被推荐给皇帝,最后多半能成为新的大佬。
这是正常的程序,也说明人事任命权还在皇帝手里,可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比如皇帝看好一个好基友,想让他当吏部天官,但会推的候选人名单里面没有怎么办?
那么会推之后递交上来等批示的人选就会被皇帝否决,然后下旨意给内阁告诉阁臣,这位好基友可以胜任天官,但内阁觉得这家伙不够资格,于是把皇帝的旨意封驳。
这时候皇帝就可以下中旨,直接给好基友让他接任吏部天官,好基友也确实可以坐上这个位置,因为皇家最大的权利就是人事任命。
但是基友再好也未必敢赴任,因为只要他赴任,就铁定会遭受到官场上所有官员的鄙视和不屑,就好像他这个天官是通过谄媚皇帝得来的一样,就算坐上那个位置也别想开展工作。
由此可见,皇帝的中旨对于文官而言就跟废纸没多大区别……
第14章 飞英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