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宇文护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他吓了一大跳,池尚文这一批官员人数虽然不多,但在大涪朝中的的影响却特别大,能力也十分强。
按照宇文护的想法,等自己彻底控制朝中的局势之后,再想法说服这些人为自己效力。有了这些官声特别好的官员为自己效力,那朝中许多官员也会有样学样,衷心的为自己服务。
可是这些人居然被带出地牢,让宇文护觉得十分意外,他马上到了皇宫,找到了皇帝杨光,责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谁知,一向胆小懦弱的杨光,居然直接承认了是自己下的旨意。当宇文护追问这些人到哪里去了的时候,杨光只说自己给了他们出城的令牌,但目前他们到哪里去了便一无所知。
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宇文护气得暴跳如雷。可是杨光却一反常态,一副温水不怕开水烫的样子,反正人我已经放了,你要怎么样便怎么样吧?
杨光的这一态度,让宇文护反而没有办法了,杨光还是目前明面上的皇帝,自己又不能把他杀了解气。
宇文护被逼无奈,只得将杨光软禁于皇宫之中,并且告诉宫中杨光身边的太监,杨光每次使用玉玺和进出西京城的令牌,都必须得到自己允许才行。
做完这件事情之后,宇文护立即派出大量人手,在西京城外方园一百多里的地方,四处搜索众人的踪迹。
可是当宇文护得到消息的时候,距离池尚文等人被带出地牢,已经有一天的时间了。这个时候再要寻到池尚文等人谈何容易,所以宇文护派出的多路人手,最终全部无功而返。
见皇帝杨光和司徒宇文护都没有对请求杨光禅位的圣旨,做出任何回应。朝中众多官员都在揣摩宇文护的意思,好些人认为,这是宇文护已默认此事,只是需要更多宫员发声,才好顺水推舟坐上皇位。
在这种想法之下,又有许多官员行动起来,它们纷纷向朝廷上书,要求大涪皇帝杨光禅位,让德才兼备的司徒宇文护登基为帝。
但朝中还有一部分忠于杨氏皇族的官员,这时也终于忍不住了,上书朝廷指责这些投机行为,让朝廷惩治这些以下犯上的臣子。
这样一来,持这两种观点的官员,在朝中争得不可开交,使得这几日的早朝都变成了一场场闹剧,最后宇文护不得不暂停早朝。
朝廷中发生的事情,传播速度向来都很快,没过多长时间,这件事便传遍大涪各地。
一时间,朝廷的乱局就像有传染似的,很快带动了大涪各州各府,甚至是边关的驻军。
这些大涪各地的官员和驻军,也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有的表示支持宇文护登基,还有的则开始声讨宇文护,认为他是窃国的奸臣。
遂州刺史王琪,公开宣布,从此后不遵朝廷旨意,号召大涪所有臣子“清君侧,除臣佞”,还大涪河山于皇帝。
有人带头,很快便有人跟从,好些在各地的朝臣纷纷站出来。
东南的东羌族,羌王朵兀宣布,不再遵从朝廷旨意。
临海的红岛府,定远将军廖力生宣布手下五万大涪将士,不再遵从朝廷旨意,呼吁大家起来声讨宇文护。
西河都护府都护陈国抗,表示不再遵从朝廷旨意。
梓州东山县县令、红远县县令、白山县县令,三县联合发声,不再遵从朝廷旨意……
就这样,陆陆续续有好些地方官员发表声明,表示暂时自治,不向朝廷缴纳赋税,不再遵从朝廷旨意。
与此同时,也有好些官员发表声明,要遵从朝廷指令,斥责这些企图“谋反”的各地官员。
最初的时候,分属两派的官员,还只是各自发声,纷纷站在正义的立场,指责对方叛逆的行为。
但随着局势越来越恶劣,终于有人开始行动起来,开始出兵攻打与自己政见不同的地方官员。被攻打的一方当然不愿束手就擒,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涪好些地方都发生了不大不小的战事。
这时再说云州,云州的战事持续了一个多月,双方都出现了一些损失。按照于鲜最初的想法,三十万大军可以很快地攻陷云州,自己便可以成为为楚国开疆拓土的功臣。
谁知道这战事并没有如他所想,进入了僵持阶级,这让于鲜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想要退兵,又恐朝中上下耻笑,想要进攻,却犹如狗咬乌龟,无处下口。
正在于鲜左右为难的时候,一份楚王赵元让所颁的旨意,送到了于鲜手中。圣旨的内容只有一样,命令于鲜中止攻击云州的行为,马上班师回朝。
于鲜不知道的事,楚王赵元让知所以下旨让他撤兵,就是和大涪的乱局有关。
楚王赵元让也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在于鲜进兵云州之时,赵元让就让人暗暗做好准备。等于鲜攻进云州的时候,就发动自己这么多年来,在大涪收买的大臣,让他们逼宇文护自立,造成大涪乱局,让他没有精力对付在云州的楚兵。
第三百五十四章 于鲜退兵
可是让赵元让没有想到的事,居然有人跟自己的想法一样,他觉得时机还没有成熟,便没有让他安插在大涪的官员开始行动。已经有人抢先行动起来,使大涪遇上了前所未有的乱局。
虽然只是早一段时间让这一切发生了,可是对于赵元让而言,用处却大相径庭。相差短暂的一段时间,使得赵元让一切计算都落了空。
而这时候,前方的于鲜迟迟没有攻破云州,面对这样的情况。赵元让思前想后,在和朝中一些大臣进行商议,终于制定了隔岸观火的策略。
先让于鲜从云州撤兵,任由大涪继续乱下去,甚至在关键时候再添上一把火,总之就是让大涪越乱越好。
然后楚国再站在“友好邻邦”的地位上,游离在支持宇文护和支持杨氏皇族两者之间,眼见哪一方快要支持不住,便适当的给予一定支持,并从中捞些好处。
在赵元让的计划中,这双方闹得越凶,打得越惨对自己越有利。最好在双方的争斗能够持续十年八年,最大程度的消耗大涪的国力。
而楚国,则在左右逢源的同时,努力发展自己的国力。等大涪双方打得筋疲力尽,两败俱伤之时,楚国在派出雄兵,那时便可以轻松的拿下这个和自己敌对多年的国家。
于鲜虽然在云州边境作战,但是消息并不闭塞,大涪朝廷发生的事情,他多少也有一些耳闻。
所以当赵元让的旨意传达到前线的时候,他很快明白楚王的意图,开始制定撤军计划。
守在罗汉岭上的云州士兵,这几日来疲惫不堪,不知这于鲜吃了什么药,已经有二十多天没有发起强攻的楚军,这两天突然发起攻击,并且是一副不攻下城关,誓不罢休的态度。
面对楚军疯狂的进攻,作为这里统帅的郭龙,却一点着急的意思都没有。甚至十分悠闲的在城墙上来回走动,看着双方士兵激烈的打斗,他甚至连指挥都懒得前去指挥,倒是他的副帅朱晨安,一直拼命的指挥着,嗓子都喊哑了。
楚军两天疯狂的进攻,使得城关上的守兵疲惫不堪,但是幸好指挥官们提前预测了各种突发情况,针对每一种情况都有详细的预案,所以楚兵攻势虽然凶猛,却没有取得实质上的进展。
这一天夜里,刚到二更时分,于鲜突然下令,大军马上收拾行装,向楚国的方向撤离。
于鲜让手下将士将所有的马匹嘴都绑起来,同时又让人将马匹的四蹄全都包上布块。这样便可以完全控制马匹发出的声音,避免关上的云州士兵,发现他们撤离,在队伍的后方进行袭扰。
除此之外,于鲜还要求所有楚军士兵,尽量不要发出声响,也不点起火把。甚至连建在营地上的帐篷都没有收拾,想用这些帐篷来麻痹城关上的云州士兵。
做完这一切之后,于鲜亲自带领手下楚兵,开始往楚国的方向连夜撤离。
许多楚军将士都没有想到的是,罗汉岭城关后面的云州士兵,这时候居然都没有睡,他们此时正全副武装,站着整齐的队型,显然是准备有所行动。
原来,经验丰富的老帅郭龙,见于鲜突然发起猛攻,便想到敌人可能会趁机撤退。于是便让人随时注意观察,借助杨云制造的望远镜,关上的士兵,终于发现楚军撤退的行动。
得知这一消息之后,郭龙十分高兴,让手下士兵做好准备,在敌人撤退的时候,在他们的后面狠狠地攻击一下,让首尾难以兼顾的敌人吃上一些苦头,出一出被攻击一个多月的恶气。
当负责观察的士兵前来报告,说楚军大营已经恢复安静,郭龙心中高兴。他让人打开关门,亲率手下士兵,趁着夜色悄悄地出了关。
郭龙率领大约一半的守关云州士兵,朝着楚兵撤退的方向快速追赶着。
云州士兵在郭龙的带领下,很快到达楚军建立的营寨,只见营寨中虽然灯火斑澜,但是却异常安静,看样子里面已经没有人了。
“这于鲜还有些小聪明,故意将这些烛火全都点燃,造成一副营中还有人的假象,要是一般人还真被他骗了。”郭龙笑着说道,然后准备穿过营寨,朝楚军撤离的方向追去。
这时,忽然听见周围传来一通鼓响,紧接着四周立即变得灯火通明起来,一大群全部武装的楚军将士,呐喊着从四面八方冲了出来。
“遭啦,我们上当啦,赶紧撤退。”郭龙一看这情况,赶紧组织人向城关的方向撤退。
可是这时撤退已经晚了,在灯火照耀下,全副武装的于鲜带着楚军士兵从四面八方杀了过来。
要是换作一般的士兵,遇到这种情况可能全都乱了。但是云州士兵这些年在郭龙等人的强化训练下,早就对各种突发情况有了应对方案。
所有士兵在各级将领的指挥下,一部分负责突围,一部分负责阻拦敌军,有条不紊的向包围圈外冲去。
云州士兵努力的向外突围,但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