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段话说的其实正是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率兵击败,最后以五千残军退守会稽山上,派使臣向吴王称臣求和之事。当时吴王准备答应越王的求和,但吴国大臣伍员劝说当趁机将越国连根拔起,既然战胜了,就要灭掉他,不能再给他们机会。
但是吴王不听,于是伍员出来后便对人说,越国用十年时间休养生息积聚财富,再用十年时间教训和训练人民,二十年之后,吴国的宫殿怕是要变成沼泽了。
而事实上,越王勾践后来卧薪尝胆,最终果然大败吴军,反攻复仇。
李世民摇头。
“二十年太久,甚至十年都太久了。”
“陛下还这么年轻,二十年后,也还不到五十!”
“观音婢,你知道怀良是怎么说那些佛道的吗?他说相比起突厥这些外强实弱的外敌来,如今极为膨胀的释家,其实才是真正的心腹之患,对于这样的心腹之患,必须得早治。这就如同汉代时的七王之乱一样,拖的越久祸患越大。也只有早日除掉这些脓包,才可能减轻负担,迅速生聚。”
“怀良所虑是好的,只是他人太年轻,行事难免过于激进急躁,就怕事急反生乱,当下还是当稳为上。”长孙皇后一下一下的为丈夫揉捏着腿,一边提醒他。
李世民也隐有些这样的担忧,但终究还是对秦琅一向以来的优秀表现所说服,或者说他内心也不愿意继续如眼下这样的局面。
他希望早日破开眼前的迷雾,能够再次战马,痛痛快快的北伐突厥,开疆拓土
清晨时分。
秦琅带着圣旨来到镇抚司,张亮打着哈欠迎接。
“陛下敕旨,镇抚司接旨!”
张亮赶紧收起笑脸,迎接圣旨。
皇帝赐旨,镇抚司率左右金吾卫协助转运司办案。
“请立即封闭长安九门,立即封锁盘查诸寺,现在开始,全面执行沙汰僧道诏!”
这道太上皇退位前的诏令又被秦琅拿了出来,这上面三省经手官员俱署名盖印,最后还有皇帝李渊的玉玺,甚至尚书省尚书令还是当今皇帝的名字。
“这道诏书不是停了吗?”
秦琅笑了笑,“张公何出此言,是谁停了这道诏令,可有敕旨公?”
张亮愣了下,“三郎,你跟张叔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都是太上皇退位前发的诏令了啊,之前都已经停了。”
“没有的事可莫乱说,这是太上皇退位前的诏令没错,但也是经过了政事堂诸相,和三省的,这可是道合法制书,既然无敕旨制书撤除这道诏令,这道诏令依然有效合法。之前没实行,那是各级衙门办事不力。”
对于捡破鞋的张亮,秦琅不喜欢,但也不能说就讨厌,不管怎么说,他也还是瓦岗出来的,也曾还是秦琼的兄弟,起码在现在的朝中,张亮属于山东军功新贵派的,是自己人。
他轻声对张亮一番交底。
张亮顿时了然。
“原来如此,好说,我镇抚司自然全力配合。”
转运司衙门虽然权力不小,但主要管的还是财权,而镇抚司不仅有监督权,重点是他们对京城的治安这块很强力,有一万五千人的金吾卫,又还有诏狱和九门金吾监狱。
镇抚司全面出动,一时间京师大大小小的佛寺被团团围住,道观那边倒是好的多,毕竟他们势力不如佛教,这次也不是重点打击对象。
挨坊挨寺封寺,宣告沙汰僧道诏令。
各寺僧人被聚集起来,先查验度牒,对于没有度牒的直接先带走,暂入金吾狱,这些人查明身份之后,确认无案底就将直接送去边地安置移民垦荒,运气好的说不定还能配上一个尼姑成家。
就算有度牒的也要考试,只是这一次考试内容严格,相比起上一次考试的随意,这次不但得能通读三经以上,而且还得对经有很好的解读才行。
甚至还得能写。
能通经能抄经还要能解经,还得是三经以上,这考试条件直接就将大把的僧人打落下来了。
通过的直接先送去了平康坊镇抚司衙门,这些人将统一起来,再考一次,最后选出一千人出来,送入宫中参与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佛门殿试,最后再选出三百人来授给袈裟禅杖度牒,于长安城外敕建报国护国卫国三寺住寺修行。
其它的所有僧人,都将统统强令还俗。
年长者送回原籍,年轻者直接移民边疆垦荒屯田。
鸡飞狗跳的一天。
第二天,一千名选出来的有修为的得道高僧,被羽林军送入宫中殿试。
这一千人,都是起码五十岁以上者,年纪较大,完全是按秦琅的要求选择,一来年长者确实修为更高些,二来也是为了不让那些青壮者继续为僧。
皇帝亲自主持的这场殿试,其实非常简单,出了一道策问题目,题目就是如何成佛。
这个题目可以说简单又可以说复杂,反正各有各说,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每个僧人做一千字的策论。
最终由宰相们先选出三百人,然后再由皇帝从中选出三位最好的,授予他们报国、护国、卫国三寺的住持之位,然后这次的殿试就结束了。
其实能参与殿试的和尚们,个个都还是有些真本事的,不管学习的哪些佛经,也不管他们是哪一宗派的,肯定各有领悟修为,但不管策论如何,最后只选三百人。
故此结果其实并不是太重要。
“传令给秦琅,这名单上的三百高僧留下,其余长安各寺僧人,全都还俗!”
对于尼姑,这次一个都没保留,全都强令还俗,没有理由,就是命令,长安城也暂时不再设尼姑庵。
长安僧人虽众,可皇帝直接把天子六军都调动起来,全城协助秦琅处理这些佛寺僧人们。
这种时候,就体现出天子亲军的优势来了,这北衙六军,对皇帝的忠诚度是极高的,执行命令起来雷历风行,毫不拖泥带水。
而秦琅也马上给长安的勋戚贵族高官豪族发了邀请贴,称三天后将要举行一场规模盛大的拍卖会,邀请他们出席。
所有接到请帖的人家都知道,这次要拍卖的是什么,是无数原本属于诸寺的寺院田宅商铺作坊碾房奴隶等,都是些好东西。
如今,正等着他们去分食!
第244章 除夕
长安城如今很热闹。
各地刺史、都督们入京朝集,四方的藩使胡臣也纷纷赶着骆驼、牛马来京。这些人是受大唐邀请来参与正旦大朝会的,当然明面上宣传是四面八方的藩使胡人们主动前来朝贺,并带上了许多特产贡物。
实际上秦琅很清楚,所谓进贡,其实是贸易。
这是一种特殊的官方贸易,正式名称应当是朝贡贸易,以朝贡为名实为贸易,这些胡人夷人带着各自的货物,以外国使节朝贡的名义前来,朝廷收下他们的贡物,然后回赐给他们更多的财货。
比起民间的贸易,这种贸易相对而言利润更高。
朝廷看似是花钱买面子,其实也不是那么简单,对朝廷而言,其实是用行政手段,垄断了一些重要的国际货物的贸易。朝廷虽然看似花了高于市场的价格买下了胡人的贡品,但实际上这些都算是稀罕土产商货,朝廷独家买下后,既可用于赏赐,更可用于出售。
朝廷最后并没亏,甚至还能大赚一笔,还不用担什么与民争利的不好名头。而另方面,胡人番商们这趟交易比平常赚的更多,还能免除关税等,自然也是十分高兴,以后自然愿意再来。
于是乎,朝廷里子面子其实都赚到了。
除了地方入京朝集的官员们,各方的胡夷使节商人,今年京城还赶来了许多士人。
比往年要多不少,虽然大唐年年春开科举考试,但进京的生徒、乡贡数量不多,因为录取的也少,考中了的也不能马上授官,故此科举只是如今那些没有门荫没有关系的读书人的一个出身途径而已,并非上选。
可今年科举要改革了。
年前各道州已经实行了新的考试制度,先在地方上进行考试,考中的称为举人,今年录取的举人数量更多了,这些举人拥有入京参加省试的机会,诏令明确宣称今年科举要录取的人数更多。
而且转运司甚至已经奏请皇帝,要在新科录取士子中选取一百名士子,或留京中转运司任职,或派往各道常平司任职,这些新科录取士子只要参加转运司的考试,便取前一百名,录取者,分三甲授官,一甲三人授正九品下,二甲七人授从九品上,三甲九十人皆授从九品下。
品级倒是不高,但相比往年科举进士,其实已经大有提高,毕竟之前科举每科录取往往不过几人十余人,录取后还要参加吏部考试,就算考过了,也得待选,而有的时候可能一待就是几年都未必选中放官。
而现在光一个转运司就要选一百人,录中就能实授,起码是从九品下的官阶,这可是相当有吸引力了。
故此今年各地举子纷纷赶入京中,就是想要抢个官职。
李世民很好面子。
他下旨让鸿胪寺在原大兴善寺所在,赶建了四方会馆,为各国都修建了使馆以安置各方使节。
又在平康坊的几所寺观改建了考试的新贡院,和供士子们居住的四方学馆,虽然四方学馆最多只能容纳一千名士子,没赶上的也只能在附近租房或住客栈,但皇帝也还是很有诚心仁意了。
本来李世民还计划要包这些藩使胡商们在京的吃喝花销的,结果魏征喷他说想当杨广第二吗?
当年杨广打通西域,重开丝路,为了胡商前来中原贸易,命令沿途的客栈饭店不得收胡商的钱,还让人在大冬天把京城的枯树用丝绸装饰。
其实以秦琅现代人的眼光,倒是能够理解一些杨广的想法的,南北朝时代,丝路阻隔多年,杨广好不容易打通了西域,重开丝路,想要吸引胡商前来,繁荣丝路贸易,这确实是一个很了得的国家战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