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唐朝也没料到的是 南诏起来后 便不再甘愿受唐朝的控制,他们趁着吐蕃的兴起,联合吐蕃对抗大唐,成功的从大唐分离出去。
大唐费尽功夫对付爨氏,结果却只是为南诏国做了嫁衣裳。
而晚唐五代之后 南诏虽灭,后来却又兴起了段氏大理 终两宋都不曾再染指云南,直到后来元朝灭大理 明朝再次驻军云南,中原王朝才算重又回到高原 但直到后来清朝时 才算真正对云南实控。
至于交趾越南 更是在晚唐五代时动荡不安,脱离出去。本为南汉控制的交州地区,先是爱州守将杨艺廷攻占交州,南汉平叛无果,只好承认其为节度使。不仅他被交州牙将所杀,杨的部将吴权起兵讨伐,斩杀叛将攻占交州自称节度使,南汉讨伐,吴权击败南汉军,自称吴王,史称吴朝。
吴权在位七年,死后,爆发十二使君之乱。后割据称雄的十二使君之一的陈览手下大将丁部领,扫荡诸雄,战无不胜,人称万胜王。他扫平割据之后,自称皇帝,建立了丁朝,国号大瞿越。只不过老子英雄儿狗熊,丁朝也只维持了很短的时间,二世而亡。
丁朝虽短,但也被后来史学字大多认为是安南脱离中国之始。
丁朝内乱,宋太宗认为有机可乘,能够恢复对安南的统治,于是派兵南下。丁朝杨太后派大将黎桓出兵抵抗,结果黎桓来了出安南版黄袍加身,直接军前被拥为皇帝,建立前黎朝。丁桓称帝后迎战南下宋军,得胜,于是前黎朝稳固。
前黎朝存续二十九年,亡于诸子争位,陷入内讧,最后被大将李公蕴夺位,建立了李朝,此后李朝传续二百一十六年,安南从此彻底脱离中原。
在秦琅看来安南的脱离过程,其实就是林邑脱离的模式,都是趁中原内乱之机,先是朝廷地方将领叛乱,然后是很长时间的动乱混战,最后打着打着,就成了当地土著夺了权建了国了。
而且林邑和安南的脱离自立,其实都是建立在他们纳入中原王朝后,经过了长期的化、经济、技术等的提升之后,才有能力脱离出去的。
从这一方面来讲,这也正符合秦琅之前的那个逻辑思维。
李世民新设立的三都督府,亲王镇守,也只是一个设想,现在来说,朝廷的这三个都督府,还没有半点真正镇守地方,威慑诸夷的实力。
要想让这三个都督府真正有实力威慑诸夷,前提是这三个都督府得有实控权开始。
或者说,秦琅认为亲王们镇守地方,很难真正强大起来,因为朝廷不允许。
这是一种很深的矛盾。
朝廷既希望宗室功臣屏藩中央,又惧怕他们势力太强,尾大不掉,于是在这种矛盾中,可能就会让那些边蛮们捡便宜,有机可乘。
秦琅其实还是希望边地分封的宗室、诸侯们起来的,因为这最有可能促进殖民拓边,汉明传播。
但这也必然会有一个后果,就是有一天,边地的诸侯中,肯定会有一个势力最后站起来的,他们甚至必然会跟中央王朝内战。
但秦琅也认为,不管这个必然性如何无法避免,但他的结果不外乎是新兴的地方诸侯被击败,或者是脱离出去,或者又是北伐灭掉中央,取而代之。
可这三个结果,对李唐王朝来说也许都是坏事,但对于整个中原汉家来说,这或许是好事。
又或者说,这种结果的到来,起码得经历几百年,毕竟以播州杨氏等的经历来看,边地诸侯想强大起来,要越过的障碍太多,需要的时间也会很久很久。
那么如此一来,其实相比起把边地给蛮夷羁糜,远不如给宗室、功臣分封来的稳定的,这说到底,其实就是李唐王朝要面临的一个宁给外贼不给家奴,还是宁给家奴不给外贼的一个选择问题。
区别是给家奴则对整个汉明有好处,给外贼则相反。
秦琅希望自己的封地能更强一些,但皇帝肯定不会乐于看见,朝廷也不会乐意,他们会想办法来削弱压制诸侯,中央与诸侯的博弈会一直持续。
朝廷会需要这些边地诸侯为国家屏藩镇边,而诸侯在拥有绝对实力前,也无法脱离中原朝廷,各方面都离不开,双方会互相需要,又互相提防,只要政策得当,这种纠葛的关系能够一直下去,直到一方的势力打破平衡为止。
就如历史上安史之乱后,各地藩镇割据,可大唐也是靠着平衡藩镇才又得以残喘延续百余年。
“武安州秦家不会成为大唐的敌人的。”
“问题是卫公将来的子孙呢?”
秦琅笑了笑,“就算是我的子孙,我也敢说,二三百年,他们也没这个胆的,更没这个实力。”
三百年,大唐也许都不在了,若是大唐都不再了以后,秦家子孙有了野心和实力,那也是另一回事了。
来恒突然不知道要说什么了,他有些不解秦琅这种孜孜以求的想要做诸侯建封国的追求,直接做个中原世家豪门不比这个强?
说不定哪时候改朝换代,就轮到他们坐了天下呢?
何必非要跑到蛮荒来做个什么诸侯?
秦琅不知道要如何解释,或许这就是他的执念吧,他的思想终究不是这个时代的,一直都还保留着后世形成的那种国家观念。
他觉得这就好比欧洲到了后来,也始终像是战国一样的,你争我打的,可再怎么打,他们始终都是一家子,总千百倍的好过美洲的印地安人吧?
“卫公,我来替你写一封奏章吧。”来恒道。
秦琅点了点头,“也好,我琢磨了许久,还真不知道要如何下笔。”
岭南的战争其实把数十万人口都卷入了进来,几千里之地都燃起了战火,西起南盘江,东到郁水,遍地烽烟。
但是在长安,这么大规模的战争,却没有什么影响。
百万人口的帝都里,大家也就是茶余饭后的顺便说两嘴,这还是因为这场战争的指挥者是卫国公秦琅,否则,大抵说都懒得说一句。
不过又是讨伐一些坐井观天的井底之蛙蛮夷子而已,山沟沟里的一些蛮子的事,有啥好值得提得?
岭南让他们感兴趣的是香料是珍珠是象牙是犀齿、珊瑚,是菩萨蛮是昆仑奴,至于其它的,提那做什么,没理由的掉身份不是。
甘露殿里。
李世民召皇太子、宰相们奏事。
围绕着秦琅的平叛方略,以及对左右溪蛮改土归流之事,皇帝让大家发表下意见。
侯君集迫不急待的站了出来。
“陛下,臣弹劾秦琅居心叵测,心怀不轨,居然要把八个蛮州名为降州为县,实则是要趁机吞并入武安州其封地内,这般赤果果明晃晃的不轨行为,实为谋逆,请陛下立即下旨捉拿秦逆入京审判,严惩不怠!”
第830章 谈州夜
天阴沉沉。
一场暴雨似乎随时将至。
左溪河畔,谈州城东门,左溪蛮垌丁衣着葛衣藤甲,手持长矛横刀,严格的守卫着城门。
自大战起,谈州诸门早就已经封闭。
进城的出城的,没有左溪蛮王扶三的手令都不可能通行。
城内,全城戒严,城上垌丁严阵以待。
自扶三接到卫国公传来的军令,让谈州出兵,扶三领命出兵结果大战数日,最后败撤而回,一连过去多日,城中一片肃杀。
城中,街道肃杀,家家关门闭户,甚至许多家还挂着白嶓,数天前蛮王率数万人在城外与沙人展开大战,结果数战不利,折损了上万人马,城中几乎家家有白事。
“已经这么久了,姓秦的可有派过一兵一卒过来增援?只是一味的催你们出兵出兵出兵,他安的什么心思难道你还看不出来?不过是想让我们斗个两败俱伤,当然,就凭你们也不可能让伤到我们,结果只会是你们成了那牺牲品”
“你们在这前面替姓秦的卖命,跟我们拼命,结果姓秦的在干什么?他却趁机在抢夺你们世代传承下来的家业地盘,左右两溪大小溪垌部落盟数百,姓秦的先前亲自给你们授封了十八个蛮州刺史,结果现在呢,这才几年,他却又出尔反尔了,如今趁机就裁并为八个州了,还全要改土归流,你扶三就算是左溪最大的蛮王又如何,虽然他让你做左州刺史,但是,这刺史却从过去世袭永镇,变成了如今的朝廷命官,流官啊。你这刺史也要考核,也有任期,干的好也顶多干过两考八年,干不好随时可能要被免职或他调,想想吧,值得吗?”
“当初你们对姓秦的万般相信 你还带着子弟垌丁替他打广源侬氏 打水口寨,结果呢 你儿子那个广源州刺史当了几年?如今一切全都要成姓秦的了 一场辛苦打了水漂。”
“你甘心吗?”
“想你也曾是左溪上最大的蛮王,跺一跺脚 这整条左溪数百方圆那都是要震三震的人物,如今怎么却活的还不如一条狗了?这般卑躬屈膝 换来的是什么下场?”
“昨天他给你们划置州县 承诺羁縻,今天又要改土归流,编户齐民,然后明天呢 明天他又会怎么样?”
蛮王的大寨吊脚楼里 句町女王侬三娘子脸上蒙着一块黑色的面纱,坐在那里絮絮叨叨的说着一大通话。
左溪蛮王扶三就躺在他旁边不远的床上。
这位粗壮的蛮王,此时神情有些委顿,任谁被人将一把锋利的匕首架在脖子上,都不会脸色好看。
“你真是侬三娘?”
扶三不再去想这些人究竟是如何潜进他的房间的 可这些人无疑都是一顶一的好手,尤其是拿刀架在他脖子上那人 全身黑衣黑巾,只露出了两只眼睛 可他还是一眼能看出这是个胡人。
他想到了传说中光明教的鹰巢刺客,不久前他去广州拜见秦琅的时候 可是在码头上见到许多风干的尸首 据说都是光明教和鹰巢的人。
那些人的名头他听过 以前左溪也来了一些光明教的大胡子碧眼睛的传教之人,只是一直以来,左溪诸蛮并不是太信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