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有考官看完了都心塞塞,谁家不是妻妾成群,孩子一堆,而文祯郡主这里面也不是通篇说的瞎话儿,是非常详细的解析了每一个关键词的利与弊,还附赠了一些例子,让这些人满满的代入感,又认同,又让他们糟心。
文祯郡主一介女子之身真敢说话啊!
接下来涉及到经商,商人的税收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士农工商大大的贬低了商人的地位,如果没人经商,没有税收国家富裕谈何而来……鼓励女性工作,提高商人地位……
这洋洋洒洒好几张纸,观点之奇葩,语言之辛辣,说它好吧,与在座诸位的政治观点都不一致,还有可能触及很多人的利益,但若说写的不好吧,那文祯郡主所提出的观点都是核心问题的解决方案,所以这些阅卷考官们都很头疼。
给她评优,又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不给她评优,若是人家皇上觉得郡主说的对怎么办?
总之这篇策论让他们十分纠结,只能放在一边再对比看看。
结果还不到半天时间,居然又挑出了两篇与之相同观点的策论,其中心思想不变,只是书写的文风有些变动。
这两人也不是别人,正是池金鳞和李世勋。
当李阁老看见自家孙子的策论后,不禁有些感慨,果然是年轻人的天下了,在他们眼中这些观点非常有违伦常,简直大逆不道,可人家说的不对吗?古有表彰忠贞之意,设立贞洁牌坊一说,可这一条却是与国家希望增加人口的问题相佐的思想。
虽说举例有些危言耸听,但若是女子守寡、沉塘,溺死,上吊……将来新生儿中还会有多少女童,男人三妻四妾,可有的人却连媳妇儿都娶不上,这样恶性循环之下,不仅国家人口只减不增,还容易引发犯罪,那些讨不到老婆的人去欺负其他的寡妇或者有夫之妇,代价可想而知。
如若生育子嗣不能得到重视,天下女子都不生育怎么办?有压迫便有反抗,这些激化矛盾的行为十分不可取。
李阁老明白这些孩子说的只是极端情况下,毕竟千百年来都是如此,可他就忍不住会向着孙儿所写的那般去思考。
一来二去,李阁老觉得自己心都快要蹦出来了,好像真的有些可怕。
有些东西是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
再说田地问题,地主有地,百姓无田,年景好的时候除了交租,还有盈余,这便是丰收的年景,若轮到大灾大旱,颗粒无收,这些农民将会如何呢?
其实好多问题不是他们想不到,而是习惯了,自古以来,人们就是这样生活在这种形态下的社会体系,没有人去追问为什么,当有一天,有这样一批人,把这些问题都端到了桌面上,分析,讨论,这让他们又恐惧又怅然又有些不知所措。
李阁老微微地叹了一口气,“世勋长大了,看来还是受到了文祯郡主熏陶太多啊!”
第677章保护皇帝这个工具人63
李阁老现在已经不敢再提收文祯郡主为徒的话题了,倒也不是怕将来一些反对派把黑锅让他来背,而是觉得以那丫头的见识,自己好像也没什么能传授的。
池金鳞的策论与这两人阐述的角度又不相同,他是从修桥、铺路、改河道……等一些手段造福国家的建议出发。
交通发达会促进很多产业,例如物流,买卖货物……减少成本,缩短时间。
修改河道利于灌溉,防治洪灾。
种田原本是老天爷赏饭吃,若是有河道的便利,那么雨水不充分的年景,也未必没有好收成。
提倡创办学校,含有木工、瓦工、数算、纺织、厨师……把技术工人发扬下去,让所有人有工作,有钱赚,有饭吃。
驻边军队,无战事时,可开荒种地,既锻炼身体,还可以自给自足。
……
户部尚书不在,可是户部侍郎在啊!
除了军队士兵的观点以外,基本上条条框框都跟他的这个部门息息相关。
张庭轩把这几人的策论读了又读,看了又看,仿佛被洗脑了一般,怎么解读都觉得十分有道理,就在这三人的考卷上直接评优,画了个大大的圆圈,其他人看张侍郎已经表态,他们也没再犹豫,同样画了个圈圈。
在张庭轩看来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担君之忧,这是每位臣子最根本的品质,无论说的对与错,但前提是你要说。
皇帝采纳与否,不应该是你操心的问题,而倾尽自己所能,替君分忧才是你该做的事儿。
而这几个孩子正是做到了这点,他没有理由不给评优。
再看其他考生无不是歌功颂德,君主是在问你建议,而你在歌功颂德的前提下,是不是能把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呢?反正张侍郎是没有看出来的。
再有一些策论,言辞惧傲,十分不接地气,夸夸其谈,一看就是一些世家公子的文作,粗俗的说,写这么一堆废话有个屁用,这些人在他看来,就待在翰林院修书挺好的,可别放出来坑害百姓了。
其实张世勋之所以有这个观点,是因为他是底层出身,见过社会上的市井小民,农户村社,这些百姓们都是过着怎样的生活。
百姓们在大灾大难,疾病困苦中如何挣扎求存,灾害之年甚至易子而食不在少数。
而礼部尚书非常不想给优,但看众多同僚都看着自己,他也很无奈。
礼部尚书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的读书人,重礼教,讲规矩,分阶级。
而在文祯郡主的策论里也描述了有关礼教的问题,而言辞特别狠辣。
孝顺与道德,父母坑害子女,子女要不要顺从而死,当然璇玑没有直接说古代重孝对于否,而是间接采用了为提高人口数量的观点来阐述问题。
如果坑害坑杀子女,不能得到应有的对待,任何人都会认为这是一个对的决定,那么就无法遏制这种现象的发生,结局依然是对国家的政策产生不利的效果。
当然文祯郡主除了这一观点,还有一些其他的关于礼数问题,建议减少冗余的流程,禁止铺张浪费等等,反正都是礼部尚书不能接受的观点。
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
皇帝陛下高度重视这位文祯郡主,眼前又有这么多双眼睛盯着他看,他敢打叉吗?肯定是圈啊。
可能是由于这三篇策论的影响,在场的阅卷考官评出来的前十名,基本上内容都是相对务实的策论,与往年来的风花雪月实在相差太多。
李阁老看过这十篇策论后也暗暗点头,看来年轻人的时代要来了。
经历了两日两夜,四百份考卷算是评阅完毕,经过多方讨论,最终评定十份考卷,直接呈到了皇帝的案几上。
第三日,这十名贡士被传召入宫。
“宣,命殿试前十贡士,璇玑、李世勋、池金鳞、王珣、安卓于聚贤殿觐见。”
内侍唱罢,璇玑等人鱼贯而入。
所有人跪拜行礼,高呼万岁,只有璇玑一人立于殿前,显得十分扎眼。
其他贡士有惶恐的,也有幸灾乐祸的,但了解璇玑的人都知道,皇帝早就下旨,文祯郡主见任何人可不行跪拜之礼。
很多贡士怕皇帝盛怒之下,被这个女子连累,都默默缩小自己的存在感。
皇帝则漫不经心的扫视了下面一眼,看了个一清二楚,他摆摆手,“平身吧,今日不必拘谨。”
“谢主隆恩!”
即使是皇帝发话,刚才那个场面也让他们多了几分惶恐和畏惧。
这些人站起身,低头敛目,大气都不敢喘。
而皇帝对于这些人的态度也很满意,希望以后这些人对皇室,对朝廷都能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当然文祯郡主除外,想着皇帝还不自觉的瞪了对方一眼,而璇玑也只当没看见,规规矩矩站着。
皇帝清了清嗓子,“诸位都是才华横溢的才子,甚至有些人的才名早前朕也有所耳闻,此次会试是历年来录取人数最多的一年,这是个好现象,当然你们也是这众多人才中最优秀的。”
皇帝说道此处,停顿了一下,很明显的观察到有几位学子脸色稍缓,略带些洋洋得意的意味,唉,还是太年轻啊!
“朕翻阅了你们的策论,每个人书写的都很精彩,从方方面面出发,把那些观点都说的很详尽,而朕也发现了,那些老臣的选拔条件都变了,往年的贡生都是老成持重的,而今年的却朝气蓬勃,而你们的策论也和你们的本人一样,充满了力量。
是改变的力量,是推陈出新的力量,相信在不就的将来,你们会成为天元朝的中流砥柱。”
自从服用了文祯开的药膳方子,近些日子身体好像更有精神了,也不在如之前的力不从心,皇帝觉得自己还能再坚持几年,等着皇儿坐稳龙椅。
“当然,这些策论说到底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那么接下来朕想听听你们心中有什么可行的计划么?”
ps:小天使们,月底啦,票票无处安放了吧,投我呀,啾咪~
------题外话------
于出世法。生珍宝想。于世间法。生下贱想。以于出世。生珍宝故。便生欢喜。生欢喜故。其心安适。心安适故。身得轻安。身轻安故。便受悦乐。受悦乐故。心得寂定。心寂定故。能实知见。实知见故。能深厌背。深厌背故。能正离欲。正离欲故。能得解脱。得解脱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第678章保护皇帝这个工具人64
有几名贡生被皇帝的言语激励,甚至有些跃跃欲试的感觉,想要抒发自己心中的抱负。
“王珣?上前一步。”
“禀皇上,学生王珣。”只见一位锦绣长衫,三十岁上下的男子行礼道。
此人是礼部侍郎的长子,在元都小有名气,经常呼朋唤友,也与世家交好,之所以三十才取得贡士头衔,主要也是因为受到父亲的熏陶,做人要稳,行事要准,所以王珣的科举生涯都是按部就班的,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