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一来,留在长安做人质的族人,就要完了。
如果抵抗梁军,做魏国的忠臣,那
李家两代人都是梁国臣子,可以投降魏国,现在不到一年时间,就要给魏国做死节忠臣?
李迁哲自己都觉得怪怪的。
毫无疑问,他现在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关系到自己和家族的荣辱兴衰。
使者在等他的答复,而从襄阳出发的梁军兵马,想来已经在半路上,如果他反正,梁军立刻可以长驱直入,攻打汉中。
这是大功一件,一旦梁国重新控制梁州,至少安康是安全了。
那接下来呢?
魏国肯定会与梁国争夺汉中,一旦汉中失守,安康又会面临选择,李迁哲不仅要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家族考虑。
如果看好梁国能拿下并坚守汉中,他就该反正。
如果不看好梁国能拿下并坚守汉中,他就该做魏国的忠臣,抵御梁军,并向汉中甚至长安告急。
第一个选择,会让待在长安的族人丧命,但对于根基在安康的李氏而言,这代价是值得的。
第二个选择,会让安康成为梁国、魏国交锋的前线,不过只要魏国势大,梁国就不能对安康有实质性的威胁。
李家在安康,依旧稳稳的过日子。
那么,梁国到底有没有能力拿下汉中后兵并守住?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李迁哲思来想去,觉得梁军要长期坚守汉中很难,因为梁国丢了蜀地,那么能够支援汉中的道路就只剩汉水河谷,这条道路的东端是襄阳。
全程,将近两千里。
而襄阳对岸的汉北地区,是魏国国土,对方随时可以对襄阳造成威胁,那么,梁国能在抵御北面威胁的同时,分兵支援汉中么?
到时候,还不是得他安康李氏子弟浴血奋战,然而去年他们救不了汉中,往后,同样救不了。
魏国实力很强,而梁国,已经元气大伤了。
想到这里,李迁哲有了决定,召来心腹,进行布置。
“两件事,其一,你安排一下,把不速之客偷偷送出城,就说,城中魏将察觉到不对劲,为防万一,请他们赶紧走,所说之事,我会见机而行。”
“其二,找几个行商,在城里放出消息,就说,襄阳失守,梁军往安康而来了。”
。。。。。。
汉水边,向西行进的梁军正在宿营,因为人数众多,所以宿营地沿着河岸一字排开,绵延数里,蔚为壮观。
从襄阳到安康,路程大概七八百里,虽然道路通畅,却不怎么好走,汉水两岸多为山,所以这道路实际上在一条狭长的河谷里穿行。
纵有千军万马,在这种地形之下也施展不开,若沿途紧要之地有人据险而守,便能阻挡大军的前进步伐。
西征主将王琳,此刻站在河边,看着两岸高耸的山峰,看着潺潺流淌的河水,又看看已经扎营的兵马,眉头紧锁。
汉水多有支流,这些支流源自绵延群山,现在即将入夏,雨水渐多,一场暴雨就能让汉水水位暴涨。
甚至某处河段支流会有山洪暴发,所以队伍行军、宿营时一定要注意地势。
但他担心的不仅仅是水位,还有安康那边的情况。
如今的东梁州魏国称直州刺史,是原来的刺史李迁哲,此人为安康豪族出身,典型的地头蛇。
这样的地头蛇,面对选择,首先考虑的不是什么气节,而是自己以及家族利益,所以如同墙头草,很容易随风倒。
问题在于,对方会认为左右相互吹来的风,那一边比较强?
王琳觉得把希望寄托在李迁哲的良心上不靠谱,所以,精选锐卒二千作为先锋,昼夜兼程,前往安康,他带主力跟进。
如果李迁哲识时务,那最好,如果负隅顽抗,就来硬的。
一定要赶在魏国援军到来之前,拿下安康,再击退增援魏军。
当然,若能顺势拿下汉中,那就更好,哪怕接下来官军就只是守着汉中,也能让魏国觉得如鲠在喉。
因为汉中是关中入蜀的门户,他率军钉在汉中,就能让蜀地魏军有一种喘不上气的感觉,将来官军主力沿着长江入蜀,关中魏军就难以及时增援。
但是很难做到,因为梁州魏军若有所准备,战争就会旷日持久,而己方粮草撑不了距襄阳二千里外的汉中攻防战。
所以,西征目标就是收复东梁州,并守住。
至于收复梁州,不能勉强,只能见机行事。
也就是说,己方主帅对收复梁州不抱希望,认为收复东梁州就已是竭尽全力,再无余力收复梁州。
想到这里,王琳有些不甘心。
若能收复汉中,将来收复蜀地就更有把握,他愿意为此冒险。
哪怕拿下汉中后孤悬在外,独自面对强敌围攻,也在所不惜。
小他两岁的李笠,这几年来战功赫赫,活捉侯景、河东王、岳阳王的功绩,让王琳惊叹的同时,也觉得有些落寞。
他也有远大志向,也想立下赫赫军功,光耀王家门楣。
王琳要向所有人证明,会稽王琳,不是靠姊妹受宠的裙带关系才能出头的草包。
不止是他,麾下将士个个摩拳擦掌,想要建功立业,封妻荫子,所以,即便西征之路崎岖难行,也毫不畏惧。
若时机合适,他就要继续往西进攻,收复汉中。
即便道路再艰险,也要去。
眼前这条汉水河谷道路,古来就有,然而,数百年来争夺汉中的战争,外来者的行军路线,基本上都是由关中入蜀,很少从襄阳方向西进。
即便是盘踞蜀地的势力对外出击,也基本是往北走,入陇右或关中,很少派主力沿着汉水东进,入荆襄之地。
原因就在这条路不好走,过于狭长,一旦中途受阻,就会失了先机,对方完全有时间从容调兵堵截。
正是因为如此,己方才有机会出其不意,先攻汉北地区的穰城等地,吸引魏国从关中调兵东进。
与此同时分兵西征,收复东梁州,再看有无机会收复梁州。
如此时机,若错过了,可能就再没有了。
王琳转回大帐,却见梁森和彭均候在帐外,他赶紧说:“不知二位将军等着,失礼,失礼了。”
三人私交不错,彭均还是王琳的“生意伙伴”,所以场面话不多说,很快说起正事。
“方才使者回来,说李迁哲举棋不定,恐怕,是想要左右逢源。”
王琳将消息说出来,梁森和彭均交换了眼神,说:“不如,我们率骑兵先行,增援前锋?”
王琳摇摇头:“不可,李迁哲若真的首鼠两端,加上城里有魏军驻扎,必然会关门自守,二位的骑兵没法攻城,只会白白挫了锐气。”
“安康之战,无需劳累二位,接下来抵御魏军反扑,以及可能的收复汉中,才是硬仗,届时,就要靠二位冲锋陷阵了。”
彭均回答:“既如此,那我们就厉兵秣马,等着打硬仗!”
于公,梁森和彭均是李笠的部下,于私,两人是李笠的同乡好友,按说不该在王琳帐下听令。
更别说,两人是率领骑兵助战。
王琳很清楚,这些骑兵,可都是李笠好不容易攒起来的些许家底。
数量不多不少,却很珍贵。
李笠之所以如此安排,当然另有缘由。
官军收复江陵、襄阳,实际上已经收复了荆、襄二州,这也是天子想要的结果。
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办?是见好就收,还是见机行事?
为此,将帅在襄阳有一番商议。
涉及机密,参与的人很少,而屡立大功的李笠,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策略。
权衡利弊之后,主帅、江夏王萧大款,实际负责军务的王僧辩,和主要几位将领,认可了李笠提出的策略。
并立刻付诸实施。
作为该策略的提出者,李笠同样肩负重任,需要带兵出击,实现自己定下的目标。
王琳承担了西攻安康的任务,他觉得相比李笠要冒的风险,自己西征路上要承担的风险小得多。
因为种种原因,李笠出击无法带上骑兵,却又不想让梁森和彭均作壁上观,于是让两位率领骑兵给王琳助战。
既是帮忙,也是磨练。
王琳知道这是绝对的信任,李笠相信他不会肆意挥霍、吞并这支骑兵,感慨之余,也佩服李笠的胆气和果断。
就打仗而言,毫无疑问,李笠是个“大胆狂徒”,却又胆大心细。
这个疯狂的策略,如同一场豪赌,风险很大,可一旦成了,那可不得了。
可称奇谋。
第五章 奇谋
群山之间,一条河流自西向东缓缓流淌,河上航行着一支船队,每艘船船尾都摇着长橹,如同一只只蝌蚪排着长队,逆流而上,缓缓前进。
有歌声在船队里响起,回荡在河谷里,飘飘忽忽。
却是鄱阳渔歌。
跟着大伙吼了一嗓子的李笠,现在中场休息,看着两岸青山,看着潺潺流水,看着长长的船队,感受着迎面吹来的风,惬意得很。
探手从旁边捞起一捧河水,喝下去,只觉清凉甘甜,低头看着水中游鱼,抬头看着高飞鸟禽,听着两岸山上的各种叫声,想起一首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情此景,用后两句正合适,只是起点和终点不一样。
正感慨间,前方船只陆续靠岸,李笠所在的船很快也靠在岸边,他上岸时,前锋队伍已在岸上樵采、生火。
又有许多兵卒在河边捕鱼、钓鱼,动作熟练,所获颇丰。
动作当然熟练,大伙都是靠水吃水的彭蠡湖好汉,弄起鱼来不是小菜一碟?
聚集在岸边的船只越来越多,不过井然有序,并不是乱哄哄挤在一起,李笠看着上岸休息、用餐的将士们,信心满满。
兵贵神速,所以,好不容易得来的战略主动权,可不能浪费了。
但打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