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中转贸易,会让建康维持繁华,城里的大量手工业作场,其产品也可以依靠海贸,销往更远的地区,拓展更大的市场。
有了这些手工业的巨大用工需求,加上商业发展,建康的人气不会衰落。
李笠走到桥南,上了马车,沿着秦淮河南岸宽阔的大道西行,很快便来到秦淮河入江口处“工坊区”。
这里,比起数年前繁华许多,曾经的“廉租坊”,规模也已经扩大了不少。
很快,他来到“工坊区”南面江边。
此处,有新落成的造船场,内有五个大型“干船坞”,不仅建造江船,还建造大型海船。
从上游各地运来的大型木料,在船场里阴干、烘干,然后制作成各类船材,慢慢制成大船。
之后,作为官方贸易船队的船只,由长江驶入大海,往返于建康、广州番禺之间。
将本就存在的民间航海、贸易活动,渐渐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李笠看着正在建造的大海船,想起《后汉书》中的一段记载。
后汉(东汉)时,桓帝延熹九年(大概是四百多年前),有大秦王安敦派出的使者,经海路抵达中原,献象牙、犀角、玳瑁。
当时的“大秦”,指的应该是欧洲的罗马帝国。
“大秦”的使者,到底是真的还是海商假冒的?真假暂且不论,但由此可见,连接东西方的海上航线,汉时就已经存在了。
但是,魏晋以来,从没有哪个朝廷组织大规模的官方海贸船队,利用现有航线开展海贸为国库增收。
原因有不少,主要一点,“重农轻商”的历代朝廷,不可能重视海贸这种高风险、高回报的商业行为。
而海贸会造成沿海地区人口的大量流动,官府掌握不了这种人口流动,也担心劳动力流失造成土地无人耕种,所以,重农的朝廷,不可能重视海贸。
对于南方朝廷来说,晋时的孙恩、卢循之乱,导致朝廷对发展海贸顾虑重重。
孙恩卢循作乱,聚众数万,浮海攻破会稽郡,杀官吏,又时不时躲到海岛,逃避官军追击。
这“海贼作乱”几乎要改朝换代的事实,使得南方朝廷对大海不是很放心。
北方的朝廷,自马上得天下,在河里乘船都受不了,又哪里会关心大海呢?
且朝廷无法控制以海为生的“船民”,从事海贸的人,基本上不太可能是“良民”,必然聚众、拥有武装力量,并不听官府号令。
所以,从统治者角度来看,大量不受控船队在海上“神出鬼没”,对于沿海地区的州郡县是极大地威胁。
稍有不慎,就会有孙恩、卢循之乱这种“海贼作乱”事件再次发生。
不过,这种问题对于李笠来说,不是问题。
作为“现代人”,他明白发展海贸的重要性。
即便他没有能力拉开“大航海时代”的帷幕,也可以先从鼓励海贸做起,让海贸成为朝廷财政收入的一个新来源。
只要官府出头,将现有航线“合法化”,并建设沿线港口、灯塔,保障后勤,既有的民间航海力量,就能立刻让海贸活跃起来。
然后用官方船队带头进行海贸,鼓励沿海居民合法的参与其中,人们逐利的本能,就能打开海贸的新局面,有一个好的开端。
如此,既能加强南北之间的联系,以及建立新的“物流通道”,也能让朝廷的收入大幅增加。
当天下太平之后,和平时期的人口剧增,会导致人地矛盾愈发突出,那么,用海贸“分流”一部分劳动力,也是不错的选择。
李笠指着面前这艘正在建设的大海船,对张铤说:“商业大兴后的建康城,不适合做一国之都,但作为海贸中转枢纽,是很合适的。”
“我们这代人开个好头,让航海事业蓬勃发展,或许过了三四代人,近百年后,大航海的时代就会降临。”
“那时,中原的远航船队,一定能在遥远的大海彼岸,发现一片新天地!”
第九十五章 金鲫
午后,建康北,乐游苑上空,一个巨型蜈蚣风筝正在飞舞。
其形体硕大,远远看去仿佛一条龙在乐游苑上空盘旋。
李笠看着儿女们兴奋地牵着风筝线奔跑,再看看头顶上“悬浮”的大风筝,忽然冒出一个念头。
龙珠凑齐,神龙出现,该许愿了!!!
那么,我该许什么愿意呢?
当然是长生不老,作为皇帝,什么都不缺,就缺长生不老。
这是所有帝王最想实现的一个愿望,手握无上权力的感觉,让人尝过之后就无法忘怀,所以,若能永远享受权力,那该多好?
李笠的思绪发散:对生命终结感到害怕,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弱点,也是人的弱点。
后世,为何做老年人保健品的生意这么赚钱?
无他,老人的身体机能已经衰退,死亡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但又不想死,所以为了活得久一些,愿意花钱保命。
他见过了太多的例子,许多老人平日里买个菜都要为了便宜个一毛钱,和摊主讨价还价。
结果被保健品推销员一番忽悠后,毫不犹豫花几千乃至上万元,买各种保健品。
这就是人性——怕死,当然,这个“怕死”不是贬义词,而是中性词。
平民百姓,即便生活艰辛,也会为了活久一些而花掉毕生积蓄,遑论皇帝?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的皇帝,比任何人都想要长命百岁,一旦品尝到权力的滋味,想要放权,那可是比登天还难。
所以,我老了以后,也会走上炼丹求长生的不归路么?
这条路不科学啊!
李笠心中感慨,见儿女们已经能熟练驾驭那蜈蚣风筝,便交代几句,往北面玄武湖畔走去。
湖边水榭,皇后黄姈以及几位妃子带着年幼的儿女们喂鱼,但投料的水域,却是单独的鱼池。
鱼池里,聚集在栏杆附近水域的鱼有很多,却都是通体淡黄色的鱼。
黄姈见李笠来了,如同看着干枯禾苗欲哭无泪的老农盼到了降雨,赶紧对小家伙们说:“你们有何不明白,问阿耶!”
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家伙们,见父亲来了,立刻围上来问问题,如同一群麻雀般叽叽喳喳。
他们心中的疑问一直都很多,但此刻疑惑聚集在水中那些淡黄色的鱼身上:
“这鱼池里的鱼儿为何是黄色的,不是红色的?不是绿色的?”
给懵懂无知的幼儿做科普,那是自寻烦恼的做法,不过李笠一直对儿女有耐心,便尽可能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回答小家伙们那听起来及其无聊的问题。
问题一:鱼为什么是淡黄色的?
回答:因为这是在野外无意中捕捞起来的黄色鲫鱼,又称金鲫,所以专门放在鱼池里养,至于蓝色、红色的鱼为何没有,是因为没捞到。
问题二:黄鱼的小宝宝,也会是黄色的么?
回答:不一定,小鱼会在专门的池子里孵化出来,身体不是黄色的小鱼,就会放到大湖里,只有身体是黄色的小鱼,才会在特定的鱼池生活。
问题三,专门养这些黄色的鱼,是用来做什么的?好吃么?
回答:黄色的鱼很漂亮,当然是养来观赏的,吃的话,其实和正常颜色的鱼没有区别。
李笠讲解了一番,最后,对为何专门养这种黄色的鲫鱼给出解释:“专门养黄色的鲫鱼,许多年后,它们就会形成新的观赏鱼品种。”
“一般的鲫鱼,背上黑不溜秋的,在鱼池里游动,看不清楚,可黄色的鱼却不一样,看上去很漂亮,如同水中移动的风景。”
“江河湖泊里的鲫鱼,偶尔会出现颜色特异的个体,那么,我们把它们定向饲养,筛选后代,一代代选下来,其个体就会稳定的呈现黄色。”
李笠给妻妾以及子女讲解从“金鲫”到“金鱼”的演化道路。
当然,这是那一世他听金鱼爱好者说的知识:
金鱼,是后世很常见的观赏鱼,但最初,并不是自然界里自然存在的鱼类。
最初,野外发现黄色鲫鱼(或称金鲫),然后,慢慢经历家化、人工选种和人工育种。
这样的人工饲养、筛选,使得黄色鲫鱼的形态和颜色起了剧变,才有了后世那种类繁多的金鱼品种。
那么,为何家养金鱼的形态会起变化呢?
这是因为池养、缸养、盆养的饲养环境变化,导致金鱼的形态发生变化:
狭窄、局促的活动空间,使得金鱼没必要长得狭长,运动量也变得很少。
于是一代代筛选下去,身体短而、鱼鳍和鱼尾“柔化”的金鱼就出现了。
李笠不能明说金鱼演化的各个历史时期,大致如下:
金鲫的出现并引起关注,大概是在晋朝,金鲫的家化,大概是在南宋。
这时,金鲫的饲养逐渐普及,颜色也开始丰富。
到了明代,金鲫的饲养从池养过渡到了盆养,这一转变,使得金鱼的体形发生巨变。
到了明清之际,“金鱼”一词,取代了金鲫,各种奇形怪状的金鱼品种纷纷出现。
所以,当渔民在彭蠡湖里意外捞起淡黄色的鲫鱼后,李笠便萌生了“繁殖金鱼”这个念头。
但是,这个过程很漫长,不是一两代人就能完成的。
却不妨碍他完成第一步:普及金鲫的人工饲养。
于是,李笠重金收集颜色变异的鲫鱼,进行专门的人工饲养,慢慢让这些颜色异常的鲫鱼,其黄色稳定传给后代。
即获得“金鲫”这一品种,作为第一代观赏鱼,通过池养扩大数量。
这一步,李笠现在已经做到了。
然后,等金鲫的数量多起来后,作为“商品化”的观赏鱼对外出售,吸引更多的人来养金鲫。
民间对金鲫的饲养规模上来后,出现颜色特异个体的几率会大增,加快金鲫颜色的演化过程。
再摸索缸养技术,然后过渡到盆养,迫使身体正常的金鲫,向短胖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