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人,真是阿史那库头?”
那几个人木然的点点头,王琳见状,看向旁边几个助战的契丹酋长,用契丹语问:“你们认得出么?”
“认得出,这人,是库头。”那几个契丹酋长回答,他们看着这昔日高高在上的突厥叶护,想着自己当初在对方面前卑微的模样,心中震惊。
可不得了!突厥可汗的弟弟库头,还有侄子摄图,都被楚军击杀了!!
“既如此,你们处理一下。”王琳交代左右,又让人带突厥俘虏下去。
那几个契丹酋长,恭敬地向王琳道贺:“王使君,这可是一场大胜仗啊!”
“吾皇御驾亲征,必然是会打胜仗的。”王琳先定了个调,然后说:“当然,也少不了将士们用命,以及诸位大力协助。”
这话让人听了后心里十分舒服,出战前本来只是打算应付了事的契丹酋长们,笑逐颜开。
王琳继续说:“此次大捷,诸位立下大功,陛下必有赏赐,接下来,草原上的事情该怎办,诸位可要向陛下多提建议呀。”
几位契丹酋长闻言不住称是,眼睛笑得都眯起来。
几乎要拍着胸膛发誓,要为楚国皇帝做牛做马。
本来,他们被楚国皇帝叫来助战时,心不甘情不愿,但舍不掉参与营州边市的甜头,便硬着头皮带兵助战。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眼前这位“王使君”是个好人,值得信任。
王使君是幽州刺史,还管着边市事宜,又专门学了契丹语,并给他们送了不少宝贵的铁器、食盐。
还派出医师随商队到各部落给病人看病,他们看在王使君这么热情的份上,愿意出兵给楚军作战。
当然,王使君让人施展的“妖术”,也是契丹酋长们带兵助战的原因:谁不听话,就要倒霉。
但是,信赖归信赖,契丹酋长们前几年还被突厥大军的威压吓得不轻,哪里敢真的为楚国效力,和突厥人作对。
所以,他们想好了,两边打起来后,哪边胜了就帮哪边。
如果楚军被突厥大军击败,他们当然要“知错就改”,为突厥可汗追击楚军残兵,如果楚军胜了,他们就跟着楚军追突厥人。
反正硬仗是不能打的,只打顺风仗。
却没想到,凶猛如狼的突厥大军,被楚军打得伤亡惨重,死了许多人,投降、被俘的人更是多得数不过来。
连可汗的弟弟和侄子都完蛋了。
如此一来,他们当然要极力表现自己对楚国的“忠心”。
毕竟,楚国皇帝说了,等解决了突厥大军,草原上的规矩,要改一改了。
王琳和几位契丹酋长说一会话,待其告退,慢慢走出帐外。
他看着眼前此起彼伏的营帐,以及远处的天野苍茫,不由得想起北地的一首民歌敕勒川: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举目远眺,看着南方地平线上,远处那道如同墙壁一般的隐约黑影,王琳长舒一口气。
那里,就是阴山山脉,而他已经率军越过阴山山脉,进入大草原,和突厥军队交战。
王琳年少时,有个志向,那就是做个人人敬仰的大英雄。
但具体怎么成为大英雄,小脑袋想不清,反正要结识许多朋友,做好大一番事业。
长大了,志向进一步明确,那就是建功立业。
只是他没想到,有生之年,能有如此机遇来建功立业。
王琳坐镇幽燕,要提防辽西契丹各部袭扰,又要提防突厥入侵,于是想了个方案,要主动出击,改变北地形势。
笼络契丹各部,以其为仆从,又收买草原部落,为将来的作战准备向导。
并从齐国降卒中,精选有作战经验的将士,分到各部,作为“草原作战指导”。
花了许多时间,为一次大规模的主动出击做准备。
他的构想,得到李笠支持,李笠还带着最精锐的御前亲军出征,亲自作为诱饵,入恒州,引诱突厥大军来攻。
而王琳率领另一支大军,聚集在怀荒附近,伺机而动,给崩溃北逃的突厥人以致命一击。
这次进攻,朝廷集中了大量骑兵,可以说把河北的家当都拿出来了,就是要趁突厥没反应过来,还不熟悉楚军的战斗能力,给予重击。
现在,楚军大获全胜,突厥这边伤亡不小,死了很多人,被俘的人更多,还折了不少有分量的人物。
如此一来,那些摇摆不定的辽西契丹各部,以及草原上的小部落,就能为朝廷所用。
解决了突厥的威胁一定士气内,朝廷才能腾出手,专心收拾退守河东的齐军。
有数人过来,带着一个面色苍白、留着辫发的年轻人,王琳看着那人,问:“你就是于豆?”
第一百一十六章 故地重游
武州川东,武州塞附近,李笠站在巨大的石窟面前,看着窟内的高大佛像,那一世的记忆被勾起。
这里,他来过,算是故地重游,当然,那是一千多年后的“现代”。
此处,在后世被称为云冈石窟,是大同很有名的旅游景点,所以,武州川东端出口外的恒安城,应该就是后世大同城的前身。
也是拓跋氏魏国的国都平城。
李笠仔细看着眼前石窟里的佛像,想着历史。
当拓跋氏的魏国,还是以平城为国都时,和平初年和平是年号,有僧人得魏帝信任,于平城以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石窟五所。
每窟各有一座佛像,高的有七十尺七丈,略低的也有六十尺六丈。
凿山开窟建佛像,这一浩大工程持续了将近六十年,到正光五年停止。
这时,魏国的国都早已南迁至洛阳,皇族改姓,由拓跋氏改为元氏。
正光五年,魏国北部边境六个军镇,接连爆发叛乱,随后撼动了整个王朝,是为六镇之乱。
这场大乱,改变了元魏的国运,武人群体崛起,将被腐朽贵族、士族把持的王朝踢得摇摇欲坠。
而平城,早就因为国都的迁移,渐渐变得冷清。
现在,距离石窟的开工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李笠看着眼前这些气势宏伟的大佛像,以及附近静静流淌的武州川水,想着周边形势。
武州川是河谷,也是一条古道,为沟通南北的通道。
草原上的部落大举南下,翻越阴山之后要进入河东,主要中转地点之一是平城。
而要从阴山南麓前往平城,就得入苍鹤陉参合陉,走武州川,出武州塞,抵达平城。
这条路,可谓草原部落南下的必经之路,平城恒安北边,又有“白登道”,直通草原。
所以,只“堵”武州川还不行,恒安本身也要加强防御,这个城所在位置太重要了,对于代、朔地区,是重要的北面门户。
代、朔地区,又是并州太原的北面门户。
汉初,汉、匈交战,汉高祖刘邦被围的“白登之围”,就发生在平城东北的白登山。
当时,匈奴大军就是沿着武州川南下抵达平城,将冒进的汉军围在白登山。
过了数十年,汉武帝时期,元光二年,汉军意图引匈奴入伏击圈予以歼灭的“马邑之谋”,匈奴大军就是出武州塞,前往马邑。
到了曹魏时,鲜卑拓跋氏徙居阴山南麓的盛乐,慢慢发展起来。
到了晋时天下大乱,拓跋氏以盛乐为国都,建立代国。
拓跋氏的代国,为苻坚的秦国所灭,但后来,晋、秦淝水之战后,苻坚的秦国土崩瓦解,拓跋氏很快复国,但国号不是“代”,而是“魏”。
拓跋魏国很快壮大,向北,征服草原各部,向南,与慕容燕国争夺代、朔地区,双方交锋,有来有往,武州川是兵马行进的必经之路。
最后,魏国击败燕国,将国都从盛乐搬到平城,武州川成了连接新旧国都的要道,往来商旅众多,十分热闹。
由此可见,这条通道对于草原势力和中原势力有多重要,而平城,就是关键的门户。
草原势力掌握了平城,等于掌握了南下的大门,能对河东乃至河北形成战略优势。
从平城往南,破雁门关,可直达并州晋阳,乃至席卷河东;
从平城往东或者东南,经由太行山各陉,可以进入河北地区。
拓跋氏的魏国,就是以平城为据点,渐渐把疆域南扩,将河北纳入治下。
若中原势力掌握了平城,进可北攻,退,可将草原势力挡在门外,保护河东,保护河北。
平城恒安位置的重要性,李笠自己都能琢磨出来。
他知道楚军一旦对河东发动进攻,必然“引爆”楚、齐、周三国决战,而突厥极有可能趁火打劫,始终是一个麻烦。
幽燕道行台、幽州刺史王琳,向他建言,要灭齐国,必须先取恒安平城。
如此一来,才可以切断突厥干涉楚军平河东的一条重要通道。
既然要取恒安,不如顺便收拾突厥,让对方接下来数年都不敢南下。
收拾突厥的最佳时机,就是在冬天,因为这时许多突厥部落会抵达阴山南麓过冬,聚集在盛乐一带。
一旦齐国求救,获得知楚军攻齐,对方就会沿着武州川南下,趁火打劫。
却正好撞进楚军的陷阱之中,然后,楚军全力进攻,给对方以重击。
李笠觉得这个战略构思不错,齐军如今已经没有战略进攻的能力,只要楚军动作足够快,赶在齐军反应过来前,把突厥大军打崩,新局面就打开了。
虽然提前和突厥来一场大决战的风险不小,但是,他有把握打赢。
所以才有了一系列的准备,耗时大半年。
他此次御驾亲征,并不是因为在开封听了军校学生的推演,才临时起意。
现在,楚军拿下恒安,立刻开始大兴土木,将其变成大型要塞,驻扎重兵,支撑武州塞,扼守武州川。
驻军会装备火炮,以炮护塞、护城,能够在暂时没有援军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