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般情况下,秦孟真不会主动违背委托人的意愿。
所以,冯丽的事情,她决定不插手,顺其自然、静观其变。
接下来的日子,知青们纷纷成家立业,不过也有很多人,想了许多各种各样的办法回城。回不了城的,也有想方设法在村里混日子、磨洋工的。
甚至还有两个跟秦孟真不太熟的知青,在招兵的时候踊跃报名,参军入伍去了。
唯独秦孟真,一直保持着她最初当上梨树沟子村小学教师的那股子冲劲儿。每天依然在花式折腾,搞出来许多新鲜玩意儿。
第177章 功成身退(1)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74年。
开春的时候,韩东阳和林翠俏结婚了。林翠俏年龄还不到,所以俩人只是办了婚礼,没有领结婚证。
到了八月份,韩家人给韩东阳写信,新海市钢铁厂在招工人,因为钢铁厂的活儿很辛苦,对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本地的人手有些不够,因此上面同意对新海市外派的知青开放一些选拔名额。
只要回去参加选拔,而且通过了考核,考上了工人岗位,就可以把户口迁回新海市。
韩东阳纠结了很久,到底还是决定要搏一搏。
梨树沟子村这个偏僻闭塞的小地方,一眼就能从村头望到村尾,哪里比得上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新海市?
这样的两个选择之间,哪里有什么可比性?
至于林翠俏……
这丫头确实很漂亮,而且对韩东阳一往情深。韩东阳不是不喜欢她的。更何况新婚燕尔,两人正是如胶似漆的时候。
但与大城市的户口和一份铁饭碗的正式工作比起来,一个林翠俏,很显然什么也不是。
林翠俏参加了第三期扫盲班,而且已经顺利毕业了。
她发现韩东阳收到家信以后,情绪就变得很奇怪,不由得上了心。
她思来想去,回了娘家求助。让父母把韩东阳喊道娘家去帮忙干活儿,她趁着韩东阳不在家的空档,偷偷地看了这封让韩东阳变得奇奇怪怪的来信:
“东阳吾弟:见字如面。……天涯何处无芳草,大丈夫何患无妻……机会难得,万望珍重。”
林翠俏一张俊脸一瞬间就变得雪白雪白的,一丝血色也无。
她跌坐在地上,心道这一天终于来了……
可是自己才刚刚结婚不到一年哪!韩东阳,他真的会狠心抛下自己么?
林翠俏坐在地上缓了很久,才算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她抹了抹眼泪爬了起来,将那封信原样装好,放回了原来的位置。
三天后,韩东阳跟生产队请了探亲假,要回一趟新海市。
林翠俏也请了假,她决定无论如何要跟着去。
韩东阳一开始还不想带着林翠俏,但林翠俏软语哀求了很久,到底还是让韩东阳软下了心肠。秦孟真悄悄地叹了一声,调动了一丁点儿精神力,做了个祝福的符咒花结,当做头饰送给了林翠俏。
林翠俏从来没见过这么鲜亮可爱的头饰,当即就戴上了。
秦孟真见到一层波纹轻轻地覆盖住了林翠俏,总算是放心了一些,便欣然接收了她的感谢。
林翠俏只觉得戴上了这头饰,心情也一下子好了很多。
似乎即使最终与林东阳分手,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一样。
秦孟真的目的就是这个。
这个祝福花结,并不会改变韩东阳和林翠俏之间的因缘与纠缠。
它只会在合适的时机,传递给林翠俏一些积极地、阳光的情绪,让她能够坚强勇敢地做出选择。不至于因为感情受挫而一时冲动,做出让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后悔的傻事。
74年年底,冯丽和贺玉田两个结婚了。
秦孟真的蝴蝶翅膀,已经导致了很多人的生活发生了大大小小的变化。
比如孙一鸣。
虽然孙安平还是早逝了,但孙一鸣并没有机会和秦孟真朝夕相处,自然也没有机会如同前世一般,对秦梅产生爱恨交加的感情。
再比如邵志文,虽然他和秦孟真有了一点交集,但两人并没有结婚,如果邵志文能听劝,他这辈子也不会早逝。
但也有很多人,似乎丝毫没有受到秦孟真的蝴蝶翅膀影响。
比如冯丽与贺玉田。
他们的婚礼,不但时间跟上辈子保持了一致性,甚至从头到尾的流程,小到每一个细节,都跟上辈子一模一样。
这让秦孟真忍不住有种恍惚的感觉。
仿佛自己是在看电影或者,或者在参与“楚门的世界”的录制,而不是在真实地生活。
秦孟真没有沉浸在感慨中太久。
因为还有好多事情要做,她没有那么多时间用来感慨。
梨树沟子村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一直都在按部就班地发展着。明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种粮食的小山村,暗里却在悄然执行着秦孟真、罗大力,盛家驹等人共同制定的发展规划。
没错,秦孟真提出来的十年规划,不但罗大力被深深吸引了,就连盛家驹也似乎忘记了自己来到梨树沟子村的初衷,而是欣然加入了这个计划。
从一张白纸上作画,画出一幅锦绣江山,想必对很多有抱负的人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破坏总是比建设容易。
但幸运的是,盛家驹并不是一个执着于破坏的人。
他要功劳,但他并不想要一地鸡毛。
梨树沟子村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不复当初贫瘠的模样。
村里的田地,依然由生产队集体种植。
种植的依然是粮食作物,包括玉米、大豆、高粱、小麦、水稻、旱稻等等。
但同样是种植粮食作物,梨树沟子村的田地,就是比别的村高产。
这其中,陈专家和秦孟真、邱德喜三人,功不可没。
陈专家提出的间作、套种、网渠等技术,秦孟真提出的新式堆肥法和新式灌溉法,对梨树沟子村的粮食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陈专家也没有放弃科学研究,他还发现了一些前所未见的新粮种,进行了数次选育实验。
邱德喜的主要功绩,是秦孟真提出来的新方法,都是他亲自实践的。
包括三种新式堆肥法,两种新式灌溉法,都是秦孟真提出设想和基本步骤,邱德喜一步一步把它们变成现实。
两人合作数次,成了亲密无间的忘年交。
但因为两人都是技术型,除了讨论技术,平日里也没有多少交集。
虽然梨树沟子村这种缺乏娱乐生活的闭塞山小山村,最容易传播流言,却从来没有关于秦孟真和邱德喜的流言传出来。
秦孟真觉得,这主要是因为两个人做的事情,是全村人包括那些最碎嘴的长舌之辈,都非常希望看到的吧。
除了粮食生产,梨树沟子村还悄悄地在馒头山上,偷偷进行了“依托山林、进行特色生产”的前期积累工作。
第178章 功成身退(2)
所谓“依托山林、进行特色生产”,包括的范围就广了。
在秦孟真的规划中,梨树沟子村,不仅要种粮食,还要种蔬菜、种水果、种药材、种菌类,还可以进行特色养殖业,比如养殖山鸡、野兔、狍子、野猪、梅花鹿,等等。
此时政策有松动,但并没有全面放开,所以秦孟真一直让罗大力和盛家驹悠着点儿,不要太张扬。
好在两人都挺听得进去劝。
他们在山上找了几个比较隐秘的地点,进行了初步的试验。
第一批种下的黄芪、桔梗、苦参、赤芍、五味子、刺五加、人参等药材,已经给梨树沟子村带来了第一笔种粮食之外的收入。
他们只开了几个很隐秘的角落,因为是初期试验,也没有敢撒太多种子。
没想到,种药材的收获竟然出人意料地好,卖药材的价格,也比卖粮食强太多了。
万幸的是,参与这件事的,都是梨树沟子村核心成员。也都是经过反复考核,相对靠谱的一群人。不然这么好的事儿,恐怕真的瞒不住。
但此时时机未到,还不能大规模推广,只能默默地在各个试点继续试种,与此同时细细地记下相关资料,给以后大规模的种植,做个准备和参考。
梨树沟子村的村民,除了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之外,已经彻底消灭了文盲。
秦孟真的图书室,现在已经扩建到了三间教室那么大。
图书存量增加到了一万册。
而梨树沟子村几乎每一户人家,都办了至少一张借书证。再加上“大喇叭进万家”工程,梨树沟子村的“文化生活”与娱乐活动,已经丰富了许多。
种田之余,偷偷打麻将、打扑克、看小牌的人少了许多,沉迷于读书、看报纸,听广播节目的人,多了许多。
至少跟周边的村子比起来,梨树沟子村的文化氛围十分突出,简直远远高出周边的十里八村一大截。
等到了七五年年底,许多知青和本地人,在秦孟真有意无意的影响下,都利用业余时间捧起了书本,开始认真复习起高中课程来。
秦孟真还坏坏地编了一套题库,其中每一个科目,都搜集了尽可能多的经典题目,印刷出来,供村里想要学习的年轻人取用。
当然,秦孟真的原则一向是学习资料绝对不能白给。
必须付出代价,有时候甚至是让人有一点肉疼的代价,才能让人珍惜这种难得的机会。
但她又鸡贼地把门槛定的不那么高。
既会让人感到心疼而努力珍惜,又不会让人望而却步。
这个尺度很难把握,秦孟真却拿捏得很好。
经过七五年和七六年连续两年情绪紧绷的复习与刷题,梨树沟子村的年轻人,不管是知青也好,还是本地村民也好,都觉得有些淡然了。
七七年突如其来地恢复高考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惊呆了。
那些参与了积极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