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操部下谋臣荀彧曾评价他“刚而犯上”。后因谏阻袁绍征伐曹操而被袁绍下令监禁。官渡之战后,田丰被袁绍杀害。
田丰十分有才干,是东汉末年最出色的谋士之一。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他随袁绍出战公孙瓒,从事期间参与界桥之战。公孙瓒军逼近袁绍,包围袁绍数重,田丰欲扶袁绍入墙垣避难,为袁绍拒绝。后袁绍用田丰谋略,消灭公孙瓒,平定河北,虎据四州。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田丰曾劝袁绍早日图许,迎奉天子,占据政治上的主动,但袁绍却并未听从。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起大军七十万,准备进攻许都。田丰与沮授建议利用优势军力和地理形势,对曹操进行持久战,“进兵到黎阳,在河南扎营”,稳打稳扎。同时“分遣精骑,抄其边鄙,令到对方不能安定”的万安之策,袁绍拒用。
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之前,曹操往徐州攻刘备,田丰再次建议偷袭许昌,劫回天子,但袁绍以儿子生病为由拒绝。及后田丰奋力直言袁绍缺失,以及分析和曹操兵力部署优劣,认为百姓疲弊,粮食不足,应该用持久战,可惜不被袁绍采纳,力劝之下还被下狱。后来袁绍兵败逃回,曾后悔不听田丰谏言,但却因逢纪谗言,最终被袁绍遣使赐剑杀害……
田丰在临死之时,看守牢狱的狱吏为其悲泣不已。而田丰曾却对狱吏言:“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可见其也颇有悔悟之意……
田丰最终获此悲剧,在雷云看来他是缺一个好主子,缺一个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的主子。而他虽不敢同唐太宗相比,但却自认为比袁绍要强一些。
如今,田丰尚在冀州刺史韩馥部下为官,但是却因秉性刚正而壮志难酬,郁郁寡欢……
如此良机,他又怎会错过?
由于神机卫在冀州城有著不少据点和眼线,查寻田丰的住处自然轻而易举。因此在得到消息之后,他便轻装简地前去拜访田丰……
一番交谈之后,他即厚礼相待,诚然相邀,最终将这样一位才智一流的谋士收入帐下。
至于沮授的情况就颇为麻烦一些了。
沮授,广平(治今河北鸡泽东)人,东汉末年袁绍帐下谋士。沮宗之兄、沮鹄之父。史载他“少有大志,擅于谋略”。
历史上,沮授同田丰一样也是袁绍帐下谋士。其曾为冀州别驾,举茂才,并当过两次县令。后来又当韩馥别驾,被韩馥表为骑都尉。袁绍占据冀州后任用沮授为从事。经常对袁绍提出良策,但很多时候袁绍并不听从。官渡之战时袁绍大败,沮授未及逃走,被曹操所获,因拒降被曹操处死。
沮授也主张袁绍迎奉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深具谋略和战略眼光,也是东汉末年一位极为出色的谋士。不过此时他已担任冀州别驾,拜骑都尉,因此在说服沮授之时他可当真是花了一番心思。
田丰和沮授都是雷云心中渴求的人才。他虽然十分欣赏二人的才干,但最看重的却是二人的品行。
在三国时期,提到忠贞之士,多数人大概会想到高风亮节的诸葛亮,但在雷云看来,二人的品格绝不下于孔明,只是他们的运气不佳,遇到一个见事不明的主子,未能一展其才,这不能说不是一大憾事。
请得二人出山,雷云即同二人悄然返回军中。而后又召集全军,当众拜田丰为军师祭酒,授沮授为监军使,同时遣人将二人家眷接往辽东,以去二人后顾之忧……
“主公,此处距联军大营不足三十里,我等是否先派人赶去大营禀报一声?”疾行之中,一旁并驰的一位俊朗的年轻将军朗声谓雷云道。
此人叫做王翳,是虎师第二师的统兵将军。
此番雷云共带了虎贲营与两支虎师,共计七千余人;第一师的统兵将领叫做王贲,第二师统兵将军便是王翳,二人是亲兄弟,均是他亲手从行伍之间提拔起来的将领。
“不必了,我们只管过去便是。”雷云淡淡一笑,抬手挥了挥马鞭。
“呵呵,半个时辰之内,我等必能飞马赶到……”
“别说了,赶路要紧。”
……
联军大营,中军大帐。
此时,刚刚担当联军盟主的袁绍正于大帐之中同天下各路诸侯商议大计。
“诸公,袁绍非常感谢诸位前来会盟,共襄大义。今日之会,真乃我大汉王朝的中兴之兆,空前之盛事啊!”
台阶之上,袁绍面带笑容地望著堂下众诸侯,语气可谓豪气冲天!
他出身名门大族,家族四世三公,又是汉相后裔,门生故吏遍天下,声名远播海内,此向来为他所引以为傲。如今又被众人推举为联军盟主,心中自是欢喜不尽,踌躇满志。
“袁公所言甚是,便是洛阳朝廷,又何曾聚集过这么多英雄豪杰……”
“呵呵……董卓老贼若是知道我等在此聚义,必定会闻风丧胆,裹挟而逃!”
“我等兵锋所向,破洛阳、取董卓首级真如探囊取物一般啊!”
“哈哈哈哈……”
袁绍话音一落,堂下顿时一阵骚动,不少诸侯均纷纷附和。
少时,袁绍亦傲然一笑,道:“十八镇诸侯在此,大半个江山尽皆于此,所余之亦是弹指可取。列位将军……此时此刻,我各路兵马相加,共有步军近五十万,马军九万……如此要比西凉贼军尚多出两倍有余。如此强大之军力,何愁贼寇不灭?”
“盟主言之有理……”
“我军如此之强,董贼必败……”
……
大堂之下又是一阵附和。
“诸位,请安静。”袁绍见状压了压手,继而又道:“我军如欲攻取洛阳,须先破汜水关、虎牢关方可……现命孙坚为先锋,兵进汜水关。待明日天色一亮,大军即刻启程,兵发洛阳!”
“喏……”各路诸侯闻言纷纷起身,躬身应道。
第三十九章 天下诸侯(二)
“报……报盟主,大营之外又有一支兵马前来,约有数千;领兵之人自称是辽东太守雷云,奉召前来会盟……”
袁绍这边刚刚下达完军令,外面便有一名军士进帐前来禀报。
“这雷云……是何人呐?”袁绍闻言神色有些鄂然,那英俊而又不失威严的面孔上微微露出一丝疑惑之色,继而左右顾视著众人道。
众人面面相觑,最后均摇了摇头。这时,有一人突然站了出来,笑著道:“此人曹某略有所闻,然却不料此人竟也来此会盟……”
众人视之,乃聚义的发起人——曹操。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位非凡的谋略家。
曹操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曾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袁绍与曹操是少时好友,素知曹操的为人。因此,曹操一开口,袁绍便不禁有些疑惑,微微奇道:“孟德识得此人?”
“呵呵……此人乃辽东人,字念之,现今官职为抚辽将军并辽东太守,是一个年方弱冠的年轻人。”曹操依然笑著回道。
“哦?”袁绍闻言有些意外,但也没有太放在心上。
“哈哈……原来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堂中的众诸侯一阵议论,当中很快有人忍不住发笑道。
曹操的目光含笑掠过众人,最后定格在了堂上的袁绍身上,朗声道:“诸位不知,此人虽然年少,但却是一位少年英雄……”
“少年英雄?孟德言过了罢?如此稚子又能有何作为?”一旁的袁术颇为不屑地笑道。
袁术,字公路,东汉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商水西南)人,出身于东汉四世三公名门之家,家族为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是司空袁逢之嫡长子。传说他出生的时候,神仙托梦给他母亲,说她怀中的孩子有一段天命在身。由于袁术的庶兄袁绍是过继于其伯父袁成的养子,因此史书普称袁术为袁绍的堂弟,其实两人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但是袁绍母亲仅是个婢女,袁绍早年在家中的地位颇见低微。
历史上,袁术做的最有名、也是最愚蠢的一件事便是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称帝,这使得原本诸侯割据的局面更加混乱,其本人最后也落得了一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见袁术开口,曹操仍是一脸笑呵呵的模样,道:“公路兄啊……据曹某所知,此子本为乡野之人,年齿虽少,却是胸怀奇才,深明韬略。数月前,此人指挥若定,合同辽东豪门大族,一举击败公孙度,夺取辽东政权,而后被朝廷任命为辽东太守。而今,他不但将辽东上下打理的有条不紊,而且还拥有兵马数万,割据一方,已然成势……更如今,其心怀大义,不与董卓之辈为伍,千里迢迢来此会盟,吾等岂可等闲视之?”
袁术闻言难以反驳,只得微微哼了一声以表不屑。
袁绍笑著望了望二人,继而缓步走下堂来,微微捻须道:“孟德所言有理,人家既来会盟,便是国家功臣,我等须以礼相待。列位将军,我想大家此刻一定十分好奇,不如我等一同出营见一见这位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