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次日,辽东军用过早饭之后,雷云即令人前去传唤谷中的众人。
眼下变故易生,他必须趁著各路诸侯尚未察觉之际,将其中一些愿意归附的人才送往辽东安置。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他截获了董卓那么多财物,传扬出去必会招人妒恨,还宜早些脱身为妙。
至于袁绍那里,托故写一封辞别书信著人送去便成了。
不过,十余万人也不是一下子能够召集起来的。足足过了一个时辰,派出去的兵将方将谷中的各色人等传唤至指定的地点。
接到士兵回报之后,雷云便立即率领一众文武登上临时搭建的高台。
迁往长安的百姓之中必定有各路诸侯甚至董卓的细作,王翳昨夜又将普通的百姓放往长安,相信不出一两日两方的统帅便会收到回报,因此他眼下必须争分夺秒,在两方的统帅采取行动之前抛锚起航,走水路返回辽东。
事实上,在各路诸侯会盟之处,雷云心中还是抱有一丝希望的。他希望此番会盟的结果不要如他所知的那般半途而废,但当他同袁绍、袁术等诸侯会面之后,便敏锐地感觉到史书所记载的情形怕是难以改变……
因此,他沉默了。
随后便更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去密切的关注著事态的发展,更加心安理得地为辽东的将来谋取利益。
而今,他已然成功在即。
如果一切顺利,不消十年他便能成为天下间最强大的诸侯,届时也有足够的实力去一步步实现他最初的种种构想……
一念至此,他的心中又怎能平静?
略略的平复了一下心绪,雷云最终还是迈开步子走向前台。
此时虽然有十万人聚集在谷中,但眼前的场面却是显得颇为平静;这大概是这些人往日里见过太多残害百姓的西凉军,心中已对军队产生了一种下意识的畏惧。
民心如此,董胖子又怎能不败?
雷云不禁暗暗叹息。
一支令百姓闻而生畏的军队能够在世间立足便已是幸事,若欲以之进取天下,那便当真是痴人说梦了。
站在高台边眺望了片刻,雷云深深地吸了口气,朗声向台下道:“各位父老,列位弟兄……在下雷云,幽州人士,滥充为辽东太守;今番特奉天子诏命前来,乃是为剿除逆贼,匡扶社稷;如因此惊扰了诸位父老,实乃无心之失,雷某在此先行赔罪……”
说罢,他即躬身朝著下方众人行了一礼。
这些人长期生活在董卓阴暗的统治之下,今日又饱受西凉军欺凌,尝尽苦楚,精神上已是十分脆弱;因此必须先将他们安抚下来,然后方可设法以笼络之。
事实证明,他的做法是正确的。
第五十章 收揽人才(二)
他的一番话声音虽然不大,但山谷的特别地势却让他的一番话语清晰地传入众人耳中,使得起先紧张僵硬的局面顿时打破。
“原来是诸侯义兵,我等无险矣……”
“莫非袁盟主已率仁义之师至此?如此国家有救矣!”
“辽东太守?此人莫非是以一片《兵训》与盖世文采名扬于世的雷云雷念之?”
“定然不假!吾闻雷大人年方弱冠,此人必是雷大人无疑……”
……
静静听著台下的阵阵议论,雷云心中不禁生出一丝惊诧。
自己什么时候有这么大名气了?
意外,眼前的情形当真令他感到无比的意外。
“田先生,台下之人所言之《兵训》是为何物?”一些疑问思而不解,雷云只好向身后的田丰开口询问。
对于雷云的疑问,田丰亦是颇感意外,当即近前道:“此事主公竟然不知?”
“先生此言何意?”雷云闻言顿时一头雾水。
就在田丰意欲作解之时,其身后的侍卫王亢突然阔步走上前来,笑著道:“主公忙于军务,此些许小事不知倒也不足为怪。”言止于此,他略略的顿了顿,继续道:“主公可还记得去岁末于校场之上激励三军将士之事?那日主公去后,裴宣将军便将录文传示三军以振士气,因此这些言语便于幽冀各州流传开来,后又文人将其润色修整,遂成一篇佳文,此便为《兵训》。主公文采过人,所成之佳作早已传至皇都洛阳,为众多文人雅士所赞誉,声名已然传扬海内……”
“王将军所言极是。”田丰微微颔首,“丰在冀州之时便曾听闻主公之名,知主公忧国忧民之人,聪慧仁德之主,故主公登门相请之时甘许驱驰,以助主公早成大业!”
“先生青眼相加,云不胜感激。”雷云听罢朝其行了一礼。
他原本以为田丰投效于他是为他的言语诚意所动,却不想田丰更看重的乃是他的为人。
明白此节之后,他顿时对田丰的品行更加钦佩。
也许是摄于周围荷戟执戈的辽东甲士,台下虽然响起一阵骚动,但很快便又平息下来。
片刻,一名气度不凡,一身儒者装扮的老者排众而出,近前施礼道:“雷将军,老朽蔡邕,现于朝中任事。今有一事冒昧相询,还请太守大人不吝赐告。”
老者的声音不大,但却让立于台上的雷云吃了一惊!
他没想到竟然会在这里遇见蔡邕。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因官至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蔡中郎”。
董卓掌权之时,强行征召蔡邕入朝为官。蔡邕被迫前往,被署任为祭酒,甚为董卓敬重。被举为高第,补任侍御史,又转任治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遍历三台。出任巴蜀太守,被留为侍中。后拜为左中郎将,随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
董卓被杀之后,蔡邕想起董卓待他不错,不禁为其叹了口气。却不料惹恼了司徒王允,认为他是董卓一党,便把他抓了起来。尽管朝廷里有许多大臣都替他说情,王允还是不同意,遣人将蔡邕缢死于狱中,时年六十岁。
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于篆、隶。尤其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很大。唐代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的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蔡邕是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其所作之赋大多为小赋,取材多样,切近生活,语言清新,往往直抒胸臆,富于世态人情,很有艺术的感染力。其中代表作为《述行赋》,全赋短小精悍,感情沉痛,批判深刻,情辞俱佳,是汉末抒情小赋的力作。
能在这里遇到这位名扬后世的文学大家,雷云惊讶之余亦感到喜出望外。
略略地惊愕之后,他当即只身下了高台,阔步走到蔡邕跟前,施礼道:“晚辈虽处辽东荒僻之地,然而也曾听闻大人之名,心中仰慕已久,但恨云山遥远,未能登门拜见……今日有幸得见大人,实乃万幸!”
近观蔡邕,他心中不禁又是一阵赞叹。
眼下蔡邕看上去约五旬上下,身著一袭青色袍服;大概是连续赶路的原因,此时他的面色之间似乎带著少许疲意;尽管如此,他身上那股飘逸的大家风采却是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了。
见雷云礼敬有加,蔡邕亦似乎有些诧异,当即微微拱手道:“将军不必多礼。老朽微末之名不足挂齿……今有一事相询,还请大人不吝相告。”
说话的同时,他亦在不动声色的打量著雷云。
与往昔相比,此时的雷云的变化不可谓不大。
短短数月,他已从一个迄无所就的普通大学生逐渐蜕变为一个不骄不躁且沉稳干练的青年人,练就一身绝佳功夫,拥有了一个成功人士理应具备的资质。
即便是再回到原本的那个时代,他也自信必定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对于蔡邕的请求,雷云自然不会拒绝,当即道:“蔡大人不必客气。但有所问,晚辈知无不言。”
“多谢将军。”蔡邕闻言再次拱了拱手,“老朽敢问孔融孔大人可曾至此?”
孔融?
雷云闻言微微一鄂。
此时兵荒马乱,蔡邕寻孔融作甚?
雷云信念连转,却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见雷云神色有些惊愕,蔡邕也不隐瞒,叹息道:“实不相瞒……老朽同孔大人乃至交好友。今屈身事董,前途未卜,故欲将家眷相托,以防不测……”
雷云闻言顿时了然,继而微微叹了一口气,据实道:“此事只怕大人要失望了……袁盟主虽闻董卓西迁长安之事,然却恐其有诈,故而迟疑不前。各路诸侯亦唯恐有失,按兵不动。此番前来追击董卓者仅孟德兄与晚辈二路兵马。孟德兄因所部兵马损失过重,已然退回大营;唯晚辈不自量力,率兵虚张声势至此……今承蒙上天庇佑,惊走董卓,实为万幸……”
“原来如此……”蔡邕听罢长长叹了一口气,“将军不必自谦……将军孤军追杀董卓,若无大智大勇必然不敢为之;只是老朽……罢了,罢了……”
“蔡大人过誉了。”雷云闻言微微揖手,“晚辈虽不才,然大人若有差遣,必当尽力而为,只是……此地非久叙之地。大人若不弃,可先至营中稍作歇息,待晚辈处理罢此间事务便来聆听教诲……”
好不容易碰见蔡邕这样的名士,他又怎能错过如此良机;即便是招拢不成,于他而言也不会有任何损失,况且他还想见一见历史上有名的大才女蔡文姬呢。
对于雷云的邀请,蔡邕倒是没有过多的迟疑,很快便答应下来。于是雷云便当即唤来贴身护卫王亢,令其将蔡邕等一行人引入营中。
目送蔡邕等人离去,雷云便转身回到高台之上,高声谓台下众人道:“诸位父老,列位弟兄!想必诸位心中必有疑问,不知雷某留诸位于此究竟为何……而今雷某便来告知诸位……雷某此举乃是为诸位之性命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