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明-第5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加上吴争在泰州城与多尔衮谈判时,蒋全义带兵来投,也是走的这条路。

    所以,蒋全义心里还是有计较的。

    泰州至泰兴由北向南的官道,呈一个“n”形,其实也是运盐河的流向。

    在口岸镇以东约三、四十里处,就是官道“n”转折的地方。

    此处有座石桥,是行军路上必经之处,否则就得渡河,但因为有桥,这小河上基本找不见几条船。

    蒋全义的狠,就体现在这里。

    他率部急行至石桥后,下令将百斤火药埋于桥下,并将所带千颗地雷藏于桥头靠泰兴方向。

    这些地雷是军工坊的第一批产品,不是触绊雷,是拉线雷,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手动拉绳以燧石摩擦点火触发,缺点是人必须在附近隐蔽,不过蒋全义手下,确实不缺敢死之人。

    拨给这批地雷给蒋全义的用意是,这种地雷的埋设难度小,挖个坑埋下,引火绳套个竹管就行,哪怕埋设在土中,竹管子的空气也足以保证导火线燃烧,不至于因缺氧而熄灭。

    埋设花费了近两个时辰,说得简单些,桥头向泰兴方向的三里官道,表面基本被翻了一遍。

    这种粗糙的手段,如果在后世,傻子都能发现有异。

    可在这个时代,路都是土的,也没有用地雷大规模作战的常识,负负得正,或许是上天也打算成就蒋全义一番大事吧?

    当部署完后,蒋全义令军撤离至这五里官道后面隐蔽。

    他的狠不仅仅是对敌人,还对自己。

    他居然留下做为敢死队一员隐蔽在桥下坑洞,而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他的副将,约定以爆炸声响起为讯号,对过桥敌人发出攻击。

    实在够疯狂!

    ……。

    而与此同时,龙潭方向的王之仁水师,已经陷入了危局。

    王之仁的水师,兵力缺员倒不多,但战船就缺得多了,不及盛时四成。

    之前应天府保卫战时,水师伤亡过半,战船亦是如此。

    朝廷补充了兵员,但因为没钱,战船补充得极少。

    这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炮弹。

    这时的炮弹是火药包加上铅弹、铁弹。

    火药倒不缺,缺的是铅弹和铁弹。

    这个时代,但凡金属的制品都贵,铁甚至用来铸铁钱,以弥补流通铜钱的不足。

    可想而知,炮口射出去的都是银子啊。

    好在王之仁也是从崇祯朝困难期走来的老将,他下令让石匠凿出大小相似的石弹,以供炮击所用。

    但这就引起炮弹的射程和精度急剧下降。

    战争突然暴发。

    王之仁水师仓促应战,这也难怪,连吴争都被蒙在鼓里,直到战前才发现不对劲。

    义兴朝上下,也都以为清军主攻的方向是靖江。

    王之仁又怎能有清军大规模来袭的心理准备呢?

    可问题是,就算王之仁水师满编,恐怕也抵挡不了如此大规模清军的突击。

    从江浦至仪真,江面上三千多艘船齐发,多尔衮的战术简单、粗暴,但也非常有效。

    恐怕任由王之仁水师用战舰上为数不多的火炮瞄准射击,也无法阻挡这么多的船同时进发。

    以量胜质,在战场上,无往而不胜。

    这其实也是热兵器淘汰冷兵器的主要原因。

    因为相对于一个需要训练三、五年的控弦之士,火枪兵太便宜了,有个手指头、扣得动扳机就行。

    王之仁一面派人急报朝廷,一面亲率水师迎敌。

    王一林劝说王之仁,“叔为主帅,侄儿愿代叔上阵,以为先锋,率水师迎敌。”

    但遭王之仁一口拒绝,“两年前为叔就该死在江上,能多活了这两年,赚了。”

    然而,仓促出战,军队指挥无法如臂使指,战船和军队基本上是散着出去的。

    如同一条弯曲的长蛇般,打得就是添油战术。

    还未到江心,明军水师迅速被无数驶来的敌船包围。

    这仗打得非常艰难。

    往往是三、四条,甚至五、六条敌船围攻一艘水师战船。

    这就如同一头大象,被五、六头狼围着,根本无法发挥出该有的战力。

    以至于许多战船,甚至未发一炮,就被敌船挂钩登船。

    直接进入了肉搏战。

    可肉搏战,水师将士又怎么是清军主力的对手呢?

    当王之仁看到连自己的旗舰都被蜂涌而来的清兵爬上船舷时,他仰天悲呼,“有心杀贼,奈何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他回头对身边不远处的王一林大喝道:“一林,快走……回去报信,江防已破。”

 第九百二十四章 王之仁壮烈殉国

    王一林闻声,一刀捅翻当头一个急冲过来送死的清兵,头也没回,大声回答道:“叔父先撤,由侄儿为您殿后。”

    王之仁拔刀冲至王一林身边,用力拨转王一林的身体,甩手一记重重的耳光道:“得为王家留丝香火……另外,你替我带句话给吴争,问问他,舟山水师近在咫尺,为何迟迟不来增援?”

    王一林含泪而别。

    六月初一,卯时三刻。

    义兴朝兴国公王之仁,率原定海水师全部,七千八百余众、大小战船七百余艘,迎敌于龙潭以北江面,战至午时一刻,全军覆没。

    整片水域上,都是战船残骸、燃烧后再被江水慢慢浸灭发出的浓烟和成堆的浮尸。

    已经登上龙潭江岸的清军和还在江面船上的清军,两相呼应地在狂呼胜利。

    应天府告急!

    ……。

    无独有偶。

    江浦清军比仪真出发的清军更为顺利。

    这里没有明军水师的抵抗,进攻的清军,仅在靠近岸边,才遭到江防守军的弓箭射击。

    而廖廖几门岸防火炮,哪里阻挡得了数以千计的登陆船只?

    加上装填太慢,也就两轮之后,清军已经登岸。

    五千江防明军迅速被击溃。

    清军几乎是马不停蹄的冲向大胜关。

    大胜关隘位于长江东岸。

    也就是长江在应天府有个转折,这转折令长江原本的东西流向,转为南北向。

    大明建国之初,朱元璋在此大胜陈友谅,由此得名大胜关。

    而今日,清军却由此进攻义兴朝首都,可谓天道轮回,沧海桑田哪。

    好在大胜关明军防守严密。

    朱慈烺将为数不多的火炮,有三成部署在这里。

    大胜关守军将领为赖继谨。

    赖继谨实则并非主将,他的官名为监纪将军。

    这监纪将军原本是皇帝派往军队的宦官所担任,无品但权力很大。

    可如今这世道,哪还管合不合规啊?

    赖继谨铁定不是宦官,他是生员,拜入黄道周门下,与蔡春溶、赵士超和毛玉洁,同是黄道周门生。

    史上,与黄道周同时被俘,也同时被杀,人称“黄门四君子”。

    不过现在,吴争光复宁波府,他们四人也随黄道周一起到了应天府。

    赖继谨在福建追随黄道周时,就已经领过兵,担任过监纪将军,所以,黄道周在接任首辅之后,将他安排到了大胜关,所谓知人善用,此举不避亲嘛。

    赖继谨虽然带过兵,但不肯定没什么军事才能。

    好在此次不用他带兵出征,只是指挥防御,这事,他在行。

    因为在福建时,他一直干得不是防守。

    大胜关明军并不多,仅六千人。

    可因为大胜关一直是大明的军事要塞,所以,粮草、军备向来不缺。

    加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赖继谨领着明军,生生挡下了上万清军两轮进攻。

    当然,清军没有尽全力,不是清军想放水,而是后续大军、攻城器械还在江边刚刚登岸。

    江浦清军主帅敬谨郡王尼堪,在午时二刻时分,率主力五万大军到达大胜关前。

    见明军顽强抵抗,下达了不惜一切代价,当天攻克关隘的命令。

    尼堪也是没办法,谁让多尔衮勒令两日内必须攻占应天府呢?

    若是今日攻不下大胜关,何谈兵临应天府城下?

    于是一场惨烈的战斗开始了。

    随尼堪到来的还有清军的十多门红衣大炮,对着关隘就是一顿狂轰滥炸。

    可大胜关隘上部署的火炮却不及清军红衣大炮的射程远。

    只能硬着头皮挨打。

    几轮炮火下来,关隘上守军伤亡惨重。

    随后尼堪便下令进攻。

    关隘嘛,之所以称为关隘,那必然是地形险要,大军往往因地形而无法展开兵力。

    这是有利于守方的。

    可也正因为如此,同样明军也无法全军上墙抵抗。

    城上城下都一样,用的就是添油战术。

    可问题是,清军火炮射程可以越过关隘,轰击到关隘后面。

    而城上明军火炮,在清军靠近之后,却无法射击。

    这个差别让明军的防御变为劣势。

    当无数云梯搭在城墙上时,失守就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

    一个时辰之后,双方厮杀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清军的伤亡绝不比明军少,可他们在轮换,打残废一支行只队,生力军就补上来了。

    明军打残一队,换上来的,依旧是前面换下去的。

    城防岌岌可危之际。

    变数终于出现,夏完淳率建阳卫赶到了清军的侧面同,随即对清军右翼发起了攻击。

    四十岁的尼堪是员清廷老将,成年之后,一直征战沙场。

    天命年间,随军征讨多罗特、董夔诸部,屡获战功。

    天聪年间,与明朝交战,参加过锦州、宁远大战。

    崇德元年,随皇太极征讨朝鲜,立下过大功。

    崇德四年,尼堪从英亲王阿济格攻打塔山、连山。

    这样一位老将,自然不会把夏完淳的建阳卫,区区一万明军放在眼里。

    经过短暂的混乱和停顿,尼堪随即下令分兵,以三千骑兵为前锋,五千弓手,一万刀兵,共计一万九千人,迎战夏完淳的建阳卫。

    同时,恢复了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